書籍選擇邏輯: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的方法論

原文鏈接:想要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具體應該看些什麼類型的書?有推薦嗎?比如《瓦爾登湖》、《李普曼傳》?

我的結論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很多人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希望在思維的廣度與深度上通過閱讀某些書來進行提升,這是一個想走捷徑的想法,也可以說是非有效想法。因為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從本質上來講屬於過程,不屬於結果。而很多人希望得到的答案是已經被驗證過的可以進行幫助的,但那並不屬於你,思維一定是自己從底層獲取並建立路徑架構。

讀什麼樣的書取決於四個維度:

A、個人本身的認知程度

也就是現在的你在某一領域處於什麼認知層級,這一定只有自己才清楚。比如你是個初中生,你問哪些有深度的物理學書籍可提高你的學術,你覺得推薦粒子物理學或者核反應理論對暫時的你有用嗎?認知一定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過程里哪個理論或者學術、方法論等最適合你才是最重要的。

B、個人的喜好領域入口

也就是你在閱讀書籍的興趣導向,不見得所有概念性書籍才是適合的選擇,比如偵探小說、深度解析類文章,社評,論文等都是屬於你的閱讀類別形式,以什麼形式攝取最有效在於自己的注意力匹配程度。人在拓展思維的時候一定會有一個入口領域,這個你必須要有認知,而不一定直接去看結論性的書籍。這樣不是拓展。

C、個人的自身屬性導向

這個與你自身的特性有直接的關係,比如你現在學習的專業領域,你的工作性質,你的發燒級特長,你的身處環境等,都是你自身需要解讀清楚地,首先把自己擅長的和需要解決的問題想清楚,你才算是有了基本的廣度和深度進行的可能。

D、個人的領域範圍導向

在某個領域裡可以更快速的獲取認知。比如說資本論可以拓展廣度和深度,哲學類,心理類,藝術類,宗教類都可以。但哪個更適合你,只有你自己知道,每個領域都會有極多的內容知識需要我們吸取,當我們把某個領域的思維打開,其他領域你自然會知道如何抽絲剝繭。

以上四個維度是理論性說明,或許晦澀難懂,我舉個最直觀有趣的例子來進一步說明:

比如你想吃美食,於是你問,你們推薦一下最好吃的美食是什麼?

這就是問題的邏輯性錯誤,因為你得到的答案並一定屬於你,別人認為好吃的不代表你也認為。海量的答案就需要你二次解讀。正確的方式你可以這樣拆解問題。

A、關於麻辣口味的特色美食有哪些?

B、關於地中海特色的美食都有哪些?

C、關於適合孕婦吃的美食都有哪些?

D、關於高逼格的頂級食材美食都有哪些?

至於問題的對照性,你們可自行匹配,當做完自我的問題導向梳理之後,你在重新審視一下自己,在自我認知的邏輯上是否已經有了廣度和深度的基本進步?

提問題的邏輯性,分為封閉式與開放式。封閉式問題可以讓你得到更垂直有效的答案導向(當然不局限於是與否的邏輯里),開放式問題可以獲取多元信息,需要自己判斷與二次選擇。所以,如果有自我認知之後,有結果導向之後,可直接提問封閉式問題強化自己。

讀什麼樣的書在前期一定通過自我認知自己選擇判斷,然後有針對性的可以提出封閉式問題進行完善。謝謝。

本文已收錄於專欄《核心大腦》

相關拓展閱讀:

《學習方法論:填鴨式與探究式的認知》

《【底層邏輯】:思考問題的本質才是核心》

《和而不同:認知有斷層的人該如何交流》

《慾望驅使邏輯:你行為背後的底層思考》


推薦閱讀:

康永王:「空手套白狼」類營銷思維背後的秘密
社交影響與關聯性
思維小故事:兩個園丁在菜園裡幹活,他們在吵什麼?
10思維模型:信息不對稱—經濟學思維
知乎高贊:七種應刻意訓練的思維方式,讓生活慢慢變好

TAG:思維 | 哲學 | 書籍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