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麥當勞解約奧組委,透視媒體轉型升級的4大模式痛點
國際奧委會在本月16日發布申明,麥當勞決定提前3年結束奧運會贊助協議。麥當勞贊助了41年奧運會,而它與國際奧委會的協議原本簽訂至2020年。麥當勞全球市場部執行長Silvia Lagnado則表示,「經過慎重考慮之後,我們決定將資本和精力放置在加強食品安全、改進運營設備和菜品創新上。所以決定與奧委會解約。」
對於奧組委而言過往的盈利模式肯定要做一些創新,傳統的贊助營銷已經不是互聯網社群時代的傳播主戰場;對於麥當勞而言,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痛點思考,第一如上述所言,肯定是要做產品和設備創新,這是必然的,因為你的產品必須符合新型消費人群的消費訴求,這類似於內容策略,必須要有好的產品才行,未來的產品就是內容,產品已經從傳播載體變成傳播的主體;第二就是營銷成本的考慮,奧組委的官方權威背景以及在體育領域的影響力不言而喻,但是如果在節約50%的成本下還能達到同樣的傳播影響力,相信任何企業都會解約,也就是說新的傳播渠道已經開始弱化傳統渠道的影響力;第三就是切合融媒體時代的傳播範式,也就是說,除了傳統的傳播模式,麥當勞未來真正要走的是以品牌升級為基礎的社會化整合傳播,也就是依附在場景體驗上的傳播生態。
麥當勞無疑是傳播對象的典型代表,也是媒體的客戶,在分析麥當勞解約奧組委的基礎上,我們能夠反向透視傳統媒體轉型升級的方向到底在哪裡。比如,2016年,美國著名的《紐約時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等紛紛停止出版紙質報紙,換成網路電子版和電子郵件報,做了傳播內容和渠道的電子化轉型;而國內各區域傳統媒體,包括官媒、門戶網站等在新媒體的巨大衝擊下,廣告業務急轉而下,社群覆蓋越來越模糊,傳播價值被大大稀釋,傳統媒體企業的轉型升級已迫在眉睫。
目前國內傳統媒體轉型升級的4大模式,主要集中在內容端、平台升級、渠道融合以及體驗服務上。
首先從內容上,傳統媒體已經開始布局基於內容營銷的內容戰略,有的開始在國內外收購內容製作公司和團隊,有的聯合外部資本及合作方共同投資和符號內容IP,有的自己探索和組建內容製作團隊,但是在內容製作方面從在兩個核心痛點,第一個是缺乏社群粉絲洞察,說的簡單一點,媒體不是內容的專業製作方,內容製作需要強大的市場洞察團隊做足市場分析和客戶洞察功夫,才能真正暗合市場的需求,才能真正把握粉絲的消費、情緒、社交、精神訴求,所以不太建議媒體自己探索式的從零開始做內容,這方面應該交給專業的人做。第二個痛點是內容做出來,不知道怎麼運營,說簡單點,怎麼推出去,怎麼做商業設計,怎麼賣廣告,筆者為數家媒體做過商業設計,發現他們至少連總結他人經驗、借鑒發揮的空間都沒有打開,更別說發揮存量優勢做創新了。
其次在平台互聯網+上,很多媒體都在探索平台互聯網化,忙得不亦樂乎,恨不得把所有的埠都做了,移動端做APP新媒體,PC端建視頻等網站,C端建立線下運營中心,支付端做消費金融創新。有的和互聯網公司一起合資做,說是發揮彼此優勢。其實大家都沒看到現在APP已經泛濫,做完之後從哪裡找內容,從哪裡導流,運營怎麼做,大體沒有想清楚,筆者和幾家媒體負責人做了深入溝通,他們真的沒有想清楚,說白了,商業出口的問題是最致命的,如果想不清楚,就捨本逐末了。
再次是渠道融合方面,也就是所謂的融媒體,立體傳播、全渠道覆蓋、精準到達、介質多元化,很多新聞、出版、廣電開始依靠背景優勢整合新媒體資源,不管是視頻的、直播的、自媒體的都要納入旗下,說是要在資源聚集的前提下做整合營銷,發揮傳統渠道和新媒體渠道的優勢,合作意向都談好了,協議也簽署了,就束之高閣了,問到深處才知道,真正缺乏的是商業設計,說白了,資源有了就是不會玩兒,怎麼做信息傳播,怎麼做盈利分享,怎麼做場景運作,都沒想清楚,反過來被新媒體用了,很多新媒體是真聰明,在發揮自己優勢的基礎上,迅速整合傳統媒體,補足了自身背景優勢,有種快魚吃慢魚的感覺。
最後就是體驗了,體驗本來是互聯網+衍生出來的問題,最後被大家放在產品條線,包括功能體驗、情緒體驗、消費體驗、場景體驗、社交體驗等等。很多傳統媒體都是在產品開發出來之後,再去做體驗,這明顯是謬論,這就和內容一個道理,必須要先做充分的論證,尤其是產品設計、界面交互、功能設計等方面,毫無疑問這是致命的。
雖然簡述了傳統媒體轉型升級在內容、平台、渠道、體驗四個方面的布局痛點,但是要想真正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真正做到戰略層面的清晰布局和運營層面的深度洞察,更要理清市場化運營的內在邏輯,不然白白忙活不說,還為他人做嫁衣,就得不償失了。
推薦閱讀:
※企鵝訓練營:頭條和企鵝推薦機制差異?
※如何成為一名自媒體人?
※如何註冊自媒體賬號,什麼自媒體最適合新手?
※如何做好新媒體工作?自媒體如何快速賺錢?
※把傳播的內容進行二次整合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