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剩時代,豐田生產方式TPS產生偶然性和必然性
聚焦智能製造、內容創業、科技創新的產業新媒體
主持人:劉成軍,造奇智能產業新媒體創始人兼主編
嘉 賓 : 劉寅,日本生產性本部前任中國代表、日本產業研究專家
【導讀】:本次對話主要圍繞日本豐田生產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美國及中國成為lean Production ,譯為精益生產)的產生歷史展開,分別從偶然性和必然性兩個方面剖析;
過剩時代下產生的豐田生產方面(經營模式)對於國內當下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企業
深入介紹TPS的精髓,以及國內企業學習豐田生產方式時必須確立兩個新觀念、破除兩個舊觀念。
————————————————
劉成軍:大家,我是本次對話的主持人,今天邀請的嘉賓是劉寅老師,圍繞豐田生產方式、各界對於精益生產方式的理解展開對話。
劉寅:大家好,我叫劉寅,以前是日本生產性本部的中國代表,現在主要從事創新方面的諮詢和培訓。
劉成軍:我們先從宏觀來考察,在管理學界,有學者把豐田生產方式與大工業時代的福特生產方式並列而提,認為豐田生產方式是在新工業生產時代的管理方式上的巨大躍升,您怎麼看豐田生產方式產生的必然性?
劉寅: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說必然是必然,說偶然其實也挺偶然。
先說一下偶然。1945年日本在「二戰」中戰敗,豐田開始恢復生產,那個時候的做法還是福特大工業生產方式。做到1946-1947的時候,豐田覺得已經不行了,為什麼?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日本當時經濟不發達,民眾窮,沒錢買車;第二、日本的基礎設施不行,馬路、加油站、修車鋪、停車場,汽車是屬於整個產業鏈配套的,沒有這些配套根本玩不轉。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國內的汽車需求量很低,再加上質量也不好,所以豐田庫存積壓相當嚴重。當時豐田社長也就是創始人豐田喜一郎有個想法——「是不是要把產能降一下?」。但是豐田的員工堅決不答應,員工的想法很單純很樸素:產線停下來,我們工人就有可能失業,所以他們堅決不答應。豐田高層沒辦法只好繼干續這樣幹下去。
一直到1948、1949年的樣子,遇到日本金融危機,受到直接影響的豐田公司眼看要倒閉了。當時三井銀行打算挽救豐田,因為當時日本汽車行業主要就是豐田和日產兩家,假如豐田倒閉,日本汽車工業損失太大了。三井銀行派了一個調查組去調查豐田賬目,發現救不了。於是另外又找了兩家銀行,三家一起救。三家銀行又組了一個聯合調查組,詳細調查了之後,提出一個方案,你要我們出錢可以,但是豐田必須開除1/4員工,大概兩千多人。
豐田員工當然更不幹了,前面叫它關一下車間都不同意啊,員工鬧起來了,這是很有名的1950年工潮。銀行很簡單,你要是不開除,我們一分錢也不給,到時候別說1/4了,你們百分之百都得失業啊。最終工會妥協,說答應你的要求;同時,工會提出了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剩下的3/4的員工,公司必須答應終身僱傭,就是說從今以後不允許公司開除任何一個員工;第二個條件,社長豐田喜一郎必須走人。所以1950年工潮,創始人豐田喜一郎離開、1/4員工開除,然後三家銀行資金到位,豐田就這樣活下來了。
一個月後,豐田英二去福特公司考察,他要去學習一下汽車經營到底應該怎麼做。
——————————————
劉成軍:當時豐田英二考察的結果怎麼樣?
劉寅:去了之後他大吃一驚!豐田如果按照福特的做法去做,會死的更快,為什麼啊?我們現在講豐田英二1950年在福特看到了所謂的浪費,具體看一下當時看到的浪費的內容,很好玩的。例如:福特有個做法是,生產設備主要的、容易壞的零部件都有備份的。原因很簡單,怕產線停下來。可是豐田當初要想停還停不了啊,當時要是能停下來,豐田喜一郎就不會離開了。所以豐田英二就想,福特的這套做法我們不能學。所以豐田英二從福特考察回來就跟大野耐一商量,咱們要另外想辦法,至少有一條是關鍵,不能生產太多。從那個時候開始探索別的做法。
然而,豐田開始並沒有說要去開創一套新的生產方式,沒這個想法,無非就是有問題解決問題。只不過原來的那套上過當,吃過苦頭了,有問題的話,必須想別的辦法來解決;同時,全世界也沒人知道豐田在另外搞一套生產模式。
一直到1974年大家才知道豐田的做法與大家不一樣。1973年10月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石油輸出國組織統一行動,對以色列和他的盟友進行石油禁運,就是第一次能源危機或者叫第一次石油危機,這下慘了,歐美和日本經濟都大受打擊。所以年度報表拿出來大家都是赤字,但是豐田是黑字(代表有盈餘)。
大家都覺得不可能,都想去豐田看看。豐田來者不拒、熱烈歡迎。所以豐田一開始就是開放的胸懷,歡迎大家來參觀、交流。大家看了之後恍然大悟說,原來你們是這樣做的啊,跟我們不一樣。這下豐田糊塗了,哪裡不一樣啦?你們難道不是這麼乾的嗎?
從1950年開始,一直到1974年大家才知道豐田的做法跟人家不一樣;豐田自己也才知道,你們跟我們不一樣。所以,豐田生產方式的誕生,沒有一個標誌性的時間,沒有生日。福特生產方式,我們一般認為是1913年,第一條流水線;精益生產方式,一般認為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國際汽車計劃研究項目,1989年出版的《機器改變世界》有系統闡釋。但是豐田生產方式卻沒有具體的標誌性事件。
所以你說豐田這個成功是偶然,真的很偶然的。
劉成軍:剛才劉老師圍繞歷史事件展開,給我們講清楚了豐田生產方式產生是偶然性因素的促發,那必然性在哪裡呢?
劉寅:你要說必然這個事情就是必然,為什麼有道理呢?剛才主持人一開始說,現在我們把它作為一個里程碑,是福特大批量生產方式後面的第二個里程碑,是管理方式上的巨大躍升。我覺得還可以再提得高一點,就是說如果給豐田生產方式下一個定義,我覺得,所謂豐田生產方式就是過剩時代的經營思想、經營理念、經營原則,不應該叫生產方式。那麼這樣一來往前推,福特方式就是短缺時代的經營思想、理念、原則。經營思想的級別就要比生產方式高多了;反過來,精益生產的話,就是下降到一個車間層面上的、具體操作層面的東西,我覺得好像更低一些了。
福特是不怕賣不出去,就怕你造不出來;豐田是倒過來,他就是賣不出去。所以福特是短缺時代的,豐田是過剩時代的,這代表了兩個不同時代的典型特徵。因此,現在我們搞精益生產就首先得在觀念上有個變化,現在是在過剩時代,賣不出去我就不生產了;否則就像當初豐田一樣,有多少錢都扔在倉庫里,像個無底洞,三家銀行都救不了你。
劉成軍:剛才把豐田的做法提升到過剩時代的經營思想和理念,那於我們中國正處在經濟轉型和結構過剩的企業家來說,如何才能學到豐田模式的精髓?
劉寅:學習豐田生產方式要求我們必須確立兩個新觀念、破除兩個舊觀念。
第一個是:機器停下來是好事情而不是壞事情。我們許多老闆肯定不這麼想,這幫工人工資我都付給你了,今天你就得給我干。看見員工兩手插口袋裡面,他就心裡不爽對吧。但是豐田的意思就是寧可工人手插在口袋裡、寧可帶薪休假。錢放在公司的基本戶賬上永遠要比堆在倉庫里要好。豐田50年工潮就是這個原因。
第二是觀念是:今年賣不出去,明年更別指望了。我們現在是怎麼想的?今年賣不出去,明年銷售部門努力一把,打個翻身仗什麼的對吧?公司年會上都這麼說。但是豐田的想法就是今年你新款都賣不出去,明年又有新款出來,你這個就是舊款。所以今年賣不出去,明年更沒指望。尤其現在很明顯的是在時裝產業,這一條更加典型,今年新款式的服裝都賣不出去,明年你穿出去人家一看,噢這是去年的,對吧?所以在日本時裝行業有一個指數,我們國內不知道有沒有講過,叫做原價銷售率,就是說我按照最初的定價賣出去多少。你打折、買一送一的話,這個指數就下來了。因此從公司利潤來講,你賣出去多少不是問題,原價銷售率高不高才是個重要問題。例如你百分之九十都是靠買一送一給弄出去的,公司其實是虧本的對吧?
豐田的思想,給他做一個很簡單的比喻,就是蘭州拉麵的做法,先賣後產。麵館是不是都是這樣?你先付了錢,然後廚房才開始下面。從來沒見過廚房上午上班,一下子煮幾百碗麵條擺在那裡,然後一碗一碗賣,賣不掉就扔掉。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現在市場上的爆款、網紅無非就是在局部地區人為製造一個短缺的形勢。
因此,按照豐田第二條原則,最終公司的核心就是創新。假如一個產品都沒賣出去,公司就應該停產,這個其實是市場倒逼企業一定要去思考什麼東西是市場需要的、能夠賣得好的。我覺得德魯克的營銷也是這個意思,營銷最終是要使銷售成為不需要。如果公司門口客人、經銷商都排長隊等著提貨了,銷售當然就不需要了。
所以,在當前過剩時代,公司首要工作恐怕不是抓效率、抓績效;而是製造短缺,然後就可以進行某種意義上的大量生產,規模效應起作用,成本降下來;否則效率上去了,成本、售價是可能降下來,但是庫存也可能同步增加,很危險。
所以我的理解就是說精益生產僅僅是車間層面的、管理層面的節約,這是過剩時代降成本的方法,是節流,防禦型的;但是豐田生產方式作為一個經營思想,最終要抓的是開源,進攻型的。就是說我要去研究什麼產品賣得出去,然後我才去生產這個產品。市場需要這個產品,然後倒過來拉動企業生產。
所以豐田生產方式的誕生有偶然,但是從這個大的時代,過剩時代來講,豐田生產方式的成功是一個必然。
———————————
【造奇智能產業新媒體】:國內第一家正式成立並開展運營的智能製造產業新媒體機構,聚焦工業4.0與智能製造時代的價值創造,以「深度影響智能製造進程,守望智能製造產業成長」為使命,聯接產業企業、大學、研究機構、政府、資本等產業核心力量,通過創新和融合力量,提供深度觀察、行業洞見、豐富資訊於一體的原創型、產業新媒體平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