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為了你好,真的嗎?
上次談到關於個人公共素養的文字,南北方家庭文化的差異還是很大的,同時大城市和小地方的家庭教育觀念,也差異甚大,歸根到底是不明白屬於過於保護,還是科學的愛。
我們這一代很多應該是工二代或者留寄成長的一代,我為什麼會說這樣的概念?推算一下我們這一代的父親,大都在70前,當我們很小的時候,遇到市場經濟改革,所以我們這代的父輩開始出去大城市的工廠公司打工(注意是開始)。其中我們不少是留寄祖父輩養大,這也是一類社會現象。
我屬於典型留寄成長的一代,自己也比較聽話,不敢惹事,基本家庭教育說什麼就是什麼,因為都是為你好。在成長過程中,有很多經歷是錯失的,直到我經濟上的獨立,人格才得以獨立。
一到夏天,鄰里的玩伴就跑去家裡附近的小河游泳,而我不行,因為游泳曾經把人淹死過,對我來說,就是不能下河游泳。這條教育對我來說,可能確實是一種保護,然而我至今也沒有好好的學會游泳,經常做夢被水淹。從小失去了對游泳運動的好感,更不談有其中的樂趣。
現在用存摺的應該很少了吧,我以前就用過,原因是取款機出現過吞卡現象,為避免這種現象在我身上發生,以最保守安全的方式,用存摺來儲蓄。信用卡大家都有幾張吧,對於我們這個階層來說,兩張應該是標配,我的第一張還是在工作2年後辦的。信用卡出現很多止不住剁手消費的行為,很多人還不起,最後我被教育要遠離。
在你認識的朋友裡面,哪些是你主動開口去認識,哪些是被動開口認識的?除了家人 同學 朋友之外,其它的都是陌生人,和陌生人來玩你是退卻遠離呢?還是信任?還是自然存在。當然我說的是有場景情況下,不是跑去街上隨便抓一個陌生人。出於對自我安全的認識,應該很多人都有被教育到,不要和陌生人講話。
自我財商意識的培養和成長,也是這幾年,一是以前也沒什麼儲蓄,沒錢交學費;另外就是所謂的投資意識環境差,能聽到的都是誰虧錢多,最主要是不要讓自己受到損失,很多身邊的人,在財商這塊是殘缺的,都是用主動收入這條腿在創造價值。
成長中應該還有很多這樣的家庭教育,都是為了你好,確實多少讓我們受到了保護。在大學畢業後,很多人按部就班的回到家庭能力能夠輻射的工作單位,常見的地方性國企事業單位等。錢多事少離家近,又處於一個被保護的舒適區,在起點的開始就可以看到終點的工作。
最後我們成了聽話的乖孩子,而不是好孩子。父母教育的出發點,在他們價值觀中也許是覺得對的,在他們的時代也許是對的,在我們身上可能就沒有與時俱進。之所以會出現保護式教育,因為父母教育層次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在生活常識上是足夠的,在科學常識上是殘缺的。
當我們這代對待下一代時,如果自我文化層次又到了局限性,又出現保護式教育,你的這樣成長方式,是否也會在下一代重現?
以上圖片源自網路,侵刪。
弘毅童鞋:福建客家人 現坐標深圳 金融業產品運營
本科學於廈門 商科學於深圳
定期組織閱讀與戶外旅行
推薦閱讀:
※騎自行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項?
※飛機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嗎?
※7個月大的寶寶因床圍窒息身亡,家長朋友長點心吧!
※一文搞懂風險」家譜」
※馬航 2014 年接連發生事故,會對馬航公司產生何種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