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非文】用現代漢語重新發現《道德經》?「4」 提綱指南

先把上次的 提綱 貼一下,待會更一篇。

寫下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因為正在寫一個系列,算是我自己對《道德經》的註解,內容比較多,一個回答裡面寫不完,所以這篇只是其中一篇,算提綱。知乎的樣式太單調,所以主體放在微信公眾號了,原文鏈接:

【行道?非文】用現代漢語重新發現《道德經》?「4」 拆解指南

(目錄:【行道】文集目錄)

有朋友建議我把文章寫得短小一點,更新也更快些,方便閱讀和傳播。我也儘力拆減了,不過還是有限——有心的朋友大概也能看出來,我其實是在按一本書的規格在寫,所以我也務必要保持一個完整的論述結構,每篇除了核心的論點之外,也必須要有完整的論證和論據,也要努力契合在整體的邏輯框架當中,所以實際上要進行大量的思考和推敲,而不是像現在充斥在互聯網上那些每天鍵盤不輟的專欄文章,雖然總是看起來「很有道理」,但往往也只是思想碎片,而且其為了吸引流量,也常常夾雜了太多的私貨。

所以我也並不指望這些文字能夠流行而受人歡迎。因為能吸引人的,往往都只是拍著胸脯、斬釘截鐵的語驚四座,或者激情四射、雞湯滿滿的投其所好,而真正理性的、冷靜的思考,通常都是被冷落的命運,這是人性註定的。只當是給自己、給少數同道中人、以及將來某些個不能謀面的有緣人寫寫吧,畢竟,太多事物的價值,都無法在其創造者生前被發現,何況我這做的也只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最終消散於塵土的可能反倒更大。

思考是這世上最艱苦的工作,很少有人願意從事它。——「美」亨利 ? 福特大多數人寧願去死,也不願意去思考。——「英」羅素

4 拆解《道德經》的正確步驟

一、基本方法

言歸正傳,接著說怎麼解《道德經》。

目前流行的解法,都是依照經文原文一章一節的順序進行解讀——但是本篇前文已經詳細論述了,《道德經》本身只是歷代先賢的《思想彙編》,類似於語錄集一樣的思想碎片,所以這種解法也依然只能達到思想碎片的級別,而無法在此基礎上有所超越,以更深層次的觸及道家思想的內核,並形成整體性、系統性的思維。可以不客氣的說,所有按照這種一章一節來解讀《道德經》的注,都是半吊子注。

那麼正確的解法是怎樣的呢?

前文(《思想彙編》)也說過,《道德經》常常是同一個「道」理在文中多處的經文(箴言)上都有體現,而同一句經文(箴言)又往往包含了好幾層次的「道」理,這其實就在無意中形成了一種網狀解釋體系。這就要求我們在通篇理解的基礎上,站在更高的視角,把這些「道」理梳理出來,整理成系統表述,並沿著每一條「道」理的線索找到對應的節點,即每一個「道」理在經文當中是怎樣對照的。

而為了獲得這個更高的視角,除了文字的解讀外,也需要參照大量的社會實踐,這一點,在本篇上一段(《知行合一》)中也已經詳細解釋。

而這一段,我就來說說怎樣整合這些材料。所以,本段相當於全書的提綱、文眼。這一段的內容都明白的話,後面的都不看也沒關係了。

二、內容綱要

按照「道」理的線索,全書將分為如下章節——每個「道」理主題為一篇,每一篇下又細分成若干段或相關獨立主題。每闡釋一個「道」理,則基本上等於要把《道德經》從前到後全部捋一遍,講十個「道」理則捋十遍:

《非文篇》[1] [2] [3] 即本篇,闡述語言文字在理解《道德經》方面的局限性,包括語義漂變和經文本身碎片化問題;以及在現代語境下解讀《道德經》的正確打開方式:結合實踐來理解,以及按照「道」理為線索進行拆解。本篇也可算是對《道德經》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的解讀。

《道本篇》將從整體上闡述「道」之本質為何物。我用的一個現代漢語辭彙是「系統規律」,更具體來說,是「巨複雜系統的基本運動規律」,即將宇宙(天地)、自然(生態)、氣候、社會、國家、軍事、市場、人體等一切存在均視為大系統,「道」即是其運行規律的一種公設(公理)。其中,巨複雜系統又可稱之為「混沌系統」。這種系統是層層嵌套的,一個大系統中有包含著許多個子系統,每一個子系統本身也是以「道」的規律運行的混沌系統,這其實也符合「混沌理論」中的「分形理論」。

由基本規律,即可引出「世界觀」,即「世界本質上是怎樣的?我應該怎樣看待和理解這個世界?」等這樣最基本的哲學問題。

而由「世界觀」又必然引出「價值觀、人生觀」及「方法論」,其本質上則都是「方法論」,即「既然世界是那樣的,那我應該如何取捨?應該看重什麼又應該忽略什麼?我又怎樣為人處世?」。「價值觀、人生觀」只是我們以人的角度應對世界的總綱領,即「總的方法論」,畢竟,只有人才有價值取捨、人生取向問題,天地(宇宙)本身、或者說「大道」(大系統)本身,並無此取捨——故此,所謂的「得道」,也只不過是從多個視角、無限接近真理(大道)的層級罷了,絕對的「道」,人得不到。

這一篇我也會寫一下道家思想本身的源流和發展、分支學派(左右派如黃老學派、老莊學派)等情況,以及對中國古代其他思想流派的影響和關係,比如兵法、縱橫、法家、儒家和後來的禪宗、道教等。

《無極篇》在對「道」有了一個整體性認知以後,接下來在《無極篇》中考察基本公設的第一個方面,「有」和「無」。因「有」的概念相對好理解,所以重點討論「無」(無極)。

而由「有、無」的概念,又會自然引到對「混沌」:「混沌系統」及其「不確定性」的理解,而這兩個又恰恰是現代量子物理學當中很重要的課題,所以我也會適當科普一些相關的知識,理科不好的童鞋要吃點力了。以此,最古老的哲學思辨與最前沿的科學認知結合到了一起。

(註:「混沌無極」的說法是不是很耳熟?)

相應的,也將談及「無」、「混沌」及其「不確定性」是怎樣「無形」的作用於我們生存的世界的方方面面的,以及對我們日常行為的巨大影響——我將大量舉例說明。

對「無」的概念理解,將深刻的影響我們的思維模式及行為方式,特別是相對於以線性因果律思維來認知世界的普羅大眾。

《無為篇》此篇是針對前一篇《無極篇》的認知基礎上,初步提出的一種應對法則,即一種「方法論」(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價值觀」)。

本來應該在講完所有「世界觀」主題之後再切入對「方法論」的解釋,但因為「無為」這個概念在《道德經》中實在太重要了,而且是貫穿整部《道德經》的重要線索,如不先對其做一定的梳理,特別是講講在現實和實踐中的表現和運用,而只是一味的講「道理」,未免過於枯燥,對後續概念的理解也造成障礙。

當然因為此處還未涉及道家思想另一個重要的「世界觀」主題「陰陽」,所以這裡對「無為」的理解還只是最初步的,其核心在於「不妄作」,而是按系統的基本客觀規律行事。我們姑且稱之為「無為1.0版」。為此,我會舉大量歷史、新聞和我親歷的例子來加以說明,看看何謂「No Zuo No Die」,如何做到「不妄」,做到最基本的「無為」,又如何利用事物自然生長的特性,達到「以混沌應對混沌」的狀態和「被動贏」。我們也將理解《道德經》為何強調「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又為什麼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看看「老子」到底是不是反對仁義?到底是不是一個「反智主義者」?

《陰陽篇》則力圖解讀道家世界觀公設中的另一個側面「陰陽」,即世界的二元本質及其相互(反覆)轉換——即世界上所有事物(系統)本質上都由兩極(陰陽)構成,事物總是從其中一個極端面向另一個極端面運動,直到某個臨界點又反過來,當事物處在極弱的狀態時,就有向強的面運動的趨向,比如熊市底部區域;而當事物處在極強的時候,就有向弱勢乃至崩潰的面運動的趨向,比如牛市的頂點。所謂「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是也。

萬事萬物都在兩極之間往複震蕩,這種震蕩往往呈現出兩極之間互相生髮的特點,即「陰」從「陽」中誕生,之後「陽」又從「陰」中出現......

「陰」或「陽」都只是一個符號,你也可以用「牛熊」、「強弱」、「虛實」、「利害」、「枯榮」......等辭彙,或者,就直接使用數學符號:0 & 1。

如果說「混沌」揭示了世界的無序性,「陰陽」則展現了無序中的有序。有序和無序本身也呈現出二極轉換、互相生髮的特徵。

《周期篇》《趨勢篇》而這種事物在「陰陽」之間反覆轉換的過程,便衍生出了「周期」,各子系統的周期頻率各不相同,其自由組合造就了世界的豐富多彩;另一方面各子系統的周期共振形成(母系統的)「趨勢」。這便是這兩篇著重探討的問題,同時也講講人在社會和歷史以及市場的大趨勢中如何定位,如何借勢(優勢)又如何避勢(劣勢)。

在講完「無極」、「陰陽」(及其周期、趨勢)之後,道家思想的基本公設其實就講完了——沒錯,道家的世界觀設定極為簡單,就這兩條。與其他宗教思想如佛教、基督教或某些西方哲學等大為不同,道家沒有任何複雜的、不可觀察和驗證的世界觀設定,對於不知道的東西,就明明白白老老實實的說「不知道」,而絕不故弄玄虛,這本身就是道家「大道至簡」和「知不知,上(尚)」的精神體現。

《壘土篇》公理之上有定理。在兩條宇宙基本公設的作用下,各事物(子系統)聚散分合,會形成每一個子系統特有的基本屬性,比如「萬有引力天體系統」、「碳基生命生態系統」、「以估值錨定的市場」..... 這些基本屬性,我們可以統一歸為「基本面」,而對「基本面」的理解和掌握,即為「基本功」,這通常只能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長期過程,所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和「先為不可勝」,這就是本篇的主旨。

《大數篇》基本功夠不夠,就是實力夠不夠,實力的本質,就是概率問題,即勝率/贏面有多大?而積累實力的過程,又是一個積累勢能的過程,勢能達到一定程度,則形成趨勢(詳見《趨勢篇》),對趨勢的判斷和把握,同樣離不開概率。所以,本篇就是講對概率的理解和運用。《孫子兵法》說「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要你算的就是概率,「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你知的也是概率。

《均整篇》則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和利用基本面以及概率,即從全局戰略高度把握大局(整個系統),通過整體的分布部署和規劃,來取得總體平均上的成功,即「全」「整」。《孫子兵法》說的「用兵之道,全國為上」的「全」,也就是這個意思。

既要勝,又不可貪勝,能取得總體大概率的贏面即可(比如51%的勝率、又比如八分努力),因為此時消耗和收益的性價比往往是最高的,此即所謂「平均贏」,即「均」。追求暴利、大勝的結果往往容易走向期望的反面,這又暗合了前面「物極必反」的陰陽二元論。所以,「均」就是努力尋求一種二極之間的平衡狀態,就如《雲中行走》中高空走鋼索的雜耍藝人。

註:均整的概念來自於太極,講究身體的協調一致以及「整勁」,即發勁的時候是整個身體都在作用,從而能將力從地下沿腿腳向上至脊柱肩臂手肘貫通一氣,而並非單純依賴於手臂肌肉特別健碩、筋骨特彆強硬的超能力。一個身體素質並不特別出眾的人也一樣可以發出極大的勁力。太極拳在實戰交手的時候也並不刻意強調快准狠、佔先機,而更多利用聽勁化勁來借力,從拳理上來說這符合前面《趨勢篇》中會講到的「借勢」,而在執行層面上則仰賴於自身的基本功和協調性平衡性(均整);也並不刻意追求一擊必殺技或絕招,而是根據對手實際情況隨時調整,正所謂「兵形象水... 因敵變化而取勝」——《孫子兵法》。

同樣,在投資的領域,「均整」也有所體現,例如適度分散的倉位管理(或指數化)以及資產配置,即將投資分布於性質不同的目標資產中,以避免單一目標的風險,特別是黑天鵝風險。在某些時候,分散確實造成攤薄,比如某類資產在某段時間內特彆強勢,分散部署顯然不如單一配置收益高,但這避免了在此類資產劣勢時凈值大幅回撤甚至倒虧的風險,並且其他類型的資產提供了對沖保護,從而讓投資者可以更加從容應對。理性的價值投資人並不追求短期暴賺的暴利,市場給多少就算多少,只要保持長期的大概率贏面,綿綿不絕的盈利最終保證跑贏市場中的絕大多數人。

搞懂了這幾篇,你便會明白什麼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什麼是「執大象天下往」和「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又為什麼說「治大國如烹小鮮」。這裡面其實已經包含了對「方法論」的闡述,即「基本功」、「概率估算」、「借勢避勢?被動贏」和「謀大局?平均贏」,這跟前面提到的「無為」也是一脈相承的,所以可以姑且稱之為「無為1.5版」吧。

《柔弱篇》繼續深入道家的價值觀和方法論。本篇專門來聊一聊為什麼道家強調「貴柔」「守弱」,所謂「抱殘守缺」「柔弱勝剛強」,是跟人的本能直覺嚴重相違背的。

這將引出一個很重要的隱含課題,即道家所追求的「目標」之一,「貴生」。也就是說,修行的目的之一是為了生存,道家對生命力量高度關注,這是其基本價值觀之一,所謂「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當然這裡生存還要做廣義的引申理解,並不僅僅指果腹以延續身體機能。

因其跟人類本能直覺違背,這又引出了我們對於「人性」和「逆人性」的探討(或者說「人的動物性」和「真?人性」)。荀子和基督教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儒家則認為「人之初性本善」,道家沒有明確說過,不過以我總結來說,應該算是「人之初性本偷」。具體本篇中相關章節詳述。

另外,我曾在群里問過一個問題,「究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還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究竟是道高還是魔高?」,除了抖機靈的回答,沒有人給出明確闡釋。這個問題我是有自己的答案的,具體也在相關章節詳說。從這裡,我們也將更深刻的理解為什麼道家總是強調「上善若水」,以及「少則得,多則惑」、「抱殘守缺」(做減法)等道理。

——從來都只有適者生存,而沒有強者生存。以為要活得好,只有「更高、更快、更強、更富、更有權更有地位更有能力......」本身就是一個誤解。

《觀復篇》經過前面的解讀後,我們再做一個更深層次的提煉,以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來俯瞰這紛繁蕪雜的世界,即「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中的「觀復」。此時,世界不再呈現出各種令人迷惑的局部特性,你將彷彿看到一根線穿引在所有事物之間,對事物的發展變化你將擁有一種近乎直覺的判斷,可在很短時間內,甚至一眼掃過,即穿透時空的迷霧而戳中事物(系統)的本質,看透事物混沌變化中的周期趨勢。重點在一個「觀」字,即判斷力。

這種「觀復」的能力,也即是「無為」方法論的一種更高層次,我們不妨將其定義為「無為2.0版」。如果說無為1.0、1.5還是「重劍無鋒」的層次,偏向於靜態的無為,則2.0版就是「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的境界,是在動態中把握系統變化。無論世界如何變化,總圖已在你心中。

理解了這些,則諸如「房價高漲的可怕在於,當我以為可以憑藉自己的聰明,創造力,上進,等等自身的能力,在北京好好生活下去的時候,現實卻殘忍地告訴我,你越來越買不起房了……」這樣的問題還值一哂嗎?

《群盲篇》從社會層面看看「道」是如何起作用的。特別著重探討人類的「羊群效應」,也即古斯塔夫 ? 勒龐所說的《烏合之眾》,也即索羅斯所說的「反身性」。對於社會群體這個系統本身來說,其正是藉由這種羊群效應實現了系統本身的陰陽極轉換,但對於身處其中的個體來說,則往往陷入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囧境,只有非常理性而目光長遠的智者才能看透迷霧而泰然處之,這本身又需要極強的「逆人性」素質。而群體對少數派排擠迫害的本性又導致這種素質的人只會是極少數,並且無法對社會發展方向產生太多實質作用,並且會越來越少,直到群體結構(社會)崩潰而重新洗牌。

我也只能談談怎樣在洶洶人潮中,如何保持自己的一份淡然和定力,做不做得到,做到什麼程度,看各人造化了。

《逍遙篇》前面《柔弱篇》說「貴生」是道家的主旨之一,但生存不是苟活(當然也不是詩和遠方啦哈哈),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質量要求就是「生命的尊嚴」,對人來說,即「自由選擇的權利」。這算得上是道家的最高追求了。

而這種「自由」,是超越了西方社會單純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民主價值論的,其不僅僅要求不被他人所奴役,更強調不被環境、物慾、金錢等外物所左右,即所謂「不為物役」。更進一步來說,要避免思想的桎梏、避免被自己僵化的思維所框定,以真正達到「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的逍遙化境。

《上德篇》本篇稍微說說《道德經》的「德」究竟是如何體現的?與我們生活中所強調的諸如「謙虛」、「誠信」、「寬容」等普遍價值觀念(主要大部分是儒家觀念)有何關係和聯繫?為何《道德經》並沒有像儒家或其他宗教(佛教、基督教)那樣倡導一些道德標準標杆,反而反覆強調「絕聖棄智、絕仁棄義」呢?儒家和道家根本衝突嗎?

《兵法篇》本篇主要講《孫子兵法》,因道家思想對先秦時期中國的軍事思想的形成有決定性作用,道家思想在兵法中俯拾皆是,其中集大成者即為《孫子兵法》。其他如《軍讖》、《六韜三略》(《太公》)、《尉繚子》等要麼散佚,要麼不夠系統。不過《孫子兵法》已經有華杉的《華杉講透孫子兵法》闡述得非常到位,所以我這裡只做一些補充和探討,補充一些戰例分析,以及其與《道德經》如何對照。

《歸一篇》總結,全書思想再梳理和總結。

《原經篇》按八十一章的順序,對每章的經文進行梳理註解,並將前文中引用到的地方標註,做成索引。對應前文以「道」理為線索的闡述方式,這裡以經文為線索,從而完成網路化的解釋體系。版本主體為王弼注八十一章通行本,但為保持客觀,我也會把漢帛書本和楚簡本也貼上去(如果有),並對其中的差異做出解釋。示例如下:

(因知乎樣式太簡陋,略,點擊原文查看==>【行道?非文】用現代漢語重新發現《道德經》?「4」 拆解指南)

《外篇》包括《太極》和《財商》兩部分,是我練習太極拳和進行價值投資實戰兩個方面的經驗總結,我把對道家思想的理解糅合其中。

可以說,通篇的「道」理之間都是互聯互通的,故而在理解和運用上切不可割裂僵化,而要在實踐中融會貫通。

三、主要材料和樣式說明

主要材料,除了《道德經》,還包括《孫子兵法》,其他如《莊子》等只是輔助。

之所以強調《孫子兵法》,除了上述所說,道家思想在《孫子兵法》中有非常好的體現,更因為《兵法》是一本非常完備的「方法論」。《道德經》是系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闡述,《孫子兵法》是完備的方法論,兩者有機結合,完美。尤其是對於初入者,要猛然一下子接受《道德經》中大量「逆人性」的思維方式難免困難,則不妨先從層次較淺的《兵法》開始,嘗試將所讀應用於實踐,並反覆對照思考,久而久之,自然通達。

道家典籍中的經文引用,將採取如下的格式(粗體黑字):

(略)

OK,提綱也說得差不多了,如果以上內容你都非常清楚,那麼後面的詳細探討不看也罷。如果還需要更細緻的思考,則請繼續往下讀,當然,本人水平有限,錯漏之處,歡迎不吝賜教,謝謝。

下期預告: 【行道?道本】(一)什麼是「道」?其本質為何?

全系列目錄(持續更新中...):

【行道】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試用現代漢語重新註解《道德經》《孫子兵法》等道家思想的真意和實踐,為普通人找一方思想指南

【序言】

01) 真正有價值的,其實只有價值認同本身?

【始記】

02) 「1」一個普通的中國人需要怎樣的思想指南?

03) 「2」草根講「道」:我為什麼不推崇學院派注本?

【非文】

04) 怎樣用現代漢語重新發現《道德經》?「1」 語文陷阱

05) 用現代漢語重新發現《道德經》?「2」 思想彙編

06) 用現代漢語重新發現《道德經》?「3」 知行合一

07) 用現代漢語重新發現《道德經》?「4」 拆解指南

【。。。。。。(待寫)】

【外篇】

<太極>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的太極練習筆記之一

<太極>爬山也是漲功力:太極練習筆記之二

<財商>2016投資復盤、17展望及略述其中之「道」

<財商>2011-2016牛熊啟示錄(上):與熊共舞,買買買

【索引】


推薦閱讀:

TAG:道德經書籍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