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 一起49天成長# 第二周成長總結

這周全面分享讀書感想了,這幾天來有《內向者溝通聖經》、《斯坦福大學創業成長課》、《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如何實現有效社交》、《控制焦慮》、《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衰》。看上去是很分散,個人感覺倒是重新一次回顧歷程。

  1. 這周的時間管理在潛移默化中改變。這周每天分享,於是就需要每天聽一本書,每天總結,每天回顧。確實有的時候比較煩惱,畢竟在繁忙的時間裡面再加入聽書+分享,怎麼也要小一個小時的時間。於是見縫插針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方式了:在地鐵裡面聽書,在下午空隙的時候寫分享(可能無法一口氣到底,也就幾個5~10分鐘的疊加)。昨天周六一天的時間都佔滿了,分享有點延後了。所以,時間管理還是需要有進一步的改進。
  2. 番茄鐘的重新啟用。一直有用番茄鍾,今年來倒是沒有在用(因為時間上沒有那麼緊張了)。這兩周為了能夠重新有幹勁,重新啟用番茄鍾,而且還重新開始挑選適合自己的番茄鍾軟體:聯網、各個平台都能用、有一定的總結功能。蒼天不負有心人(其實就是爬上知乎多看看),挑了一個,現在用用還不錯。
  3. 在選擇之前需要想想:這個改變是不是可以長期持續。這個感想來源於我從今年年初開始的減肥計劃,請了私教。做了很多改變,但是每次想到這些改變需要長期持續,就覺得頭皮發麻。比如:飲食需要遵循很多規則,於是我蛋撻蛋糕巧克力不能吃,肉類不能多吃。按照私教要求需要天天捧著蔬菜色拉吃。感覺太恐怖了。於是就變成身體上很誠實的反抗,但是嘴上還是說「好的」。糾結了3個月,雖然體重確實成功的降低了5%(就不說到底多少斤),但是這個糾結太難受了。所以,果斷決定找一個更加能夠堅持的方法:輕斷食。試用了一周,覺得確實可以長期堅持,體重也有正面反應,所以,可以先嘗試下去。
  4. 差不多就行了。這個感受呢,在這周的讀書感悟裡面特別明顯。一本書啊,凝結了多少作者的智慧,我就這麼聽30分鐘,寫30分鐘的,就能總結出什麼呢?一開始也煩惱過,有一天突然想起來曾經讀過一本書,有關於一位日本女醫生寫的有關於她如何在帶三個孩子的情況下讀完哈佛醫學院。裡面有個場景讓我有印象:備考哈佛期間,她希望能夠下班後參加一些醫學講座(比如是7~9點),同時她還需要及時趕回家(比如8點就要從會場往家趕,因為保姆下班的時間是固定的而且孩子還小不能單獨在家)。於是乎,她能夠參加講座的時間滿打滿算只有1個小時(有的時候還不到)。作者的觀點是:與其放棄2個小時的講座,不如就聽1個小時,能夠吸收多少就吸收多少。也就是少總比沒有好,差不多也是可以的。既然有人已經這麼做了,那我也是可以這麼想的:與其糾結能不能把書裡面的春秋大義都找出來,不如就對於自己感觸的部分分享,能寫多少寫多少,差不多也就行了。

推薦閱讀:

【成長】戾氣,以及留學申請的水~
垂體瘤:獨自穿越的黑暗
那個向天安門敬禮的兵
寒門裡出來的博士是一個什麼樣的體驗
複利模型:走得快的人都在用的秘密武器

TAG:個人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