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的茫然與香港的現實
文/ 狼眼看天下(Wolf_Tech)
昨天下午刷朋友圈的時候,被李叔的那篇《最近有點為北京感到難過》刷屏,文末的評論都是一大片北漂的回憶與心酸,不出意外這又成為了下一篇10萬+的爆文。這篇爆文的背後折射的是近年來北京高房價所壓垮的北漂夢。
去年特朗普的上任,《圓桌派》的主持人竇文濤問陳丹青,你的美國夢破碎了嗎?陳丹青斬釘截鐵的回答:」沒有,美國夢背後所包含的精神包容、自由、平等是永遠不會改變,每一代移民都堅信自己在美國奮鬥+努力工作,是可以在這裡落葉生根的,美國夢是世界的。那麼中國夢呢?沒什麼比北漂更能體現中國夢的價值;小米的雷軍、百度的李彥宏、360的周鴻禕、搜狐的張朝陽都曾經是北漂精神價值的體現;只不過現在的北漂夢令人有些不寒而慄,北京的高房價壓垮的不僅是年輕人安居樂業的理想,北京地區教育的不均等也令許多中產階級人才走上了一條賣房移民之路。
有多少人帶著憧憬理想來到北京,就有多少人滿懷失意的回家。北京還是那個北京,任他高樓滿座的風光還是沿街乞討的破落,它仍然佇立在那裡,不曾有一絲一毫的動搖。皮褲汪的《北京北京》唱出了無數北漂的心酸與無奈。
知乎上最近爆火的《北京的房價是不是正在透支著北京年輕人的創造力和生活品質?》再次投射了北京的殘酷,這種殘酷哪怕是清華、北大的學子也無法避免。在中國突飛猛進現代化的二三十年歷史進程里,北上廣深的房子早已成為奢侈品。在這種無可避免的宏偉背景里,我們既是這個時代的幸運兒,也是這個時代的不幸。
我之前有一個朋友C,他是這個時代的幸運兒,在澳洲讀研畢業09年回北京,在北京工作四年,趕上了13年通州房價上漲前期的最後一波浪潮,並且落了戶,現在的生活非常愜意舒適,有房子、有老婆、有工作、有理想,這不就是新一代北京人最好的體現嗎?
另外有一個朋友Z,他是這個時代的失意者,05年來到北京工作,在北京房價的低迷期,堅信北京房子不會漲,相信牛刀的言論,選擇持幣觀望。本來有望在09年搞定天通苑的一套房,最後時代選擇拋棄了他,北京的房價令他越來越絕望,最後為了家庭的安穩與小孩,他選擇了放棄。
抓住了這一機遇的70、80後是幸運的,苦逼的是90乃至以後的00後這群人。為什麼有許多老一輩人評價現在的90後,都說他們現在越來越現實主義?不是90後現實,只是他們越來越能認清自己的位置,改變不了歷史,只能調整自己的預期。
現在回過頭看看中國歷史,哪一個朝代的帝都地產不是稀缺資源,明清的前人有誰不為爭帝都地產而感到焦慮?往後再看看資本主義的西方國家年輕人,大城市的房子困擾的何止是我們中國的問題,這是世界給年輕人下的一個難題。中國現代化的二三十年,經濟發展的千變萬化,是世界經濟的奇蹟,本身這種歷史事件是可遇不可求的,除了少數的機遇者抓住了這一輪機會,大多數像我們這樣的平凡人,只能無奈接受,因為它本身就屬於我們臆想的海市蜃樓,現在再看看李叔寫的那些北漂人,感性上非常同情,但理智上卻覺得刻意矯情,畢竟夢醒的一天你還是需要日常生活。
去年香港金像獎的最佳影片《踏雪尋梅》所投射出來的社會問題,既是香港人的社會問題,也會是未來大陸生活北上廣深每一個人所面臨的社會問題,當國家走向經濟階級分層的那一階段,你在這個國家是什麼身份?你在北京過的是哪一個階級的生活,這才是我們現在所需要憂慮的問題。
相比北京,香港作為全球房價最高的城市之一,香港人早已接受這樣無耐的現實。北京的房子還能按平方米算,香港的房子只能按平方尺算,港漂的感受可想而知?《圓桌派》的馬家輝曾經在節目里回憶,他當年在香港在特別偏遠的郊區花300萬買了15平米的房子,只能容納下一個人居住,他調侃自嘲為豪宅,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
北京仍然是那個紫禁城的北京,無論房價摧毀多少年輕人的安居夢,北漂仍然是年輕人的首選。相比房子,對年輕人而言,沒有希望的曙光才是最絕望的,只要北京還能綻放那道曙光,北京的吸引力就源源不止。你得不到北京的房子,但是你會在這裡得到北京的愛情,同事朋友的友情,工作壓力的成長,你所經歷的一切,都是以後你向後輩吹噓的資本。
終有一天回到家鄉或二線城市的你,會懷念那年北京香山的楓葉,五道口的酒吧、長安街的寬闊、天安門的威嚴以及曾經住在天通苑的落魄,惆悵的同時又有些驕傲,因為這就是每代北漂人的青春記憶。
本文為狼眼看天下(wolf_Tech)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