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動化焦慮

我們的工作會被機器取代嗎?Alpha Go擊潰李世石之後,這個問題的討論尤為熱烈。某日我和幾個同事吃午飯,談及這個問題時,一位頗雅緻的女同事說,她擅長書法繪畫,機器恐怕短期內尚無辦法。我們幾個男同事則苦著臉,我腦洞一開聯想到如果能提供社交型的服務,應該生命力長久。然後我們均邪惡的聯想到了鼎盛時期的東莞,這一行倒的確是傳承有序歷久彌新。

1930年偉大的凱恩斯發表過一篇文章,預測到了他的孫子這一輩,幾乎就沒有工作可以做了。如今過去了差不多90年了,凱恩斯的孫子應該也已經一大把年紀,我們看看自己的Calendar和加班記錄,結果不言自明。

在工業革命時期,人類就對自動化產生周期性的恐慌。水力紡織機開始普及的時候,手搖織布機的工人曾經強烈抗議,他們還獲得了一個專用title:盧德派。這個詞已經被用來專門描述試圖阻止技術進步的人。反對者們似乎有充足的證據,在農業自動化之前,美國的就業人口中有40%從事農業工作,後來這一比例則迅速降低至2%。可是奇怪的是這期間社會並未出現普遍失業。其他行業也有這樣的情況,1980年到2010之間,銀行ATM機大量普及,櫃員需求量迅速減少,但是美國銀行職員的整體數量卻在上升。唯一能解釋這些現象的原因是,科技的進步雖然消除了很多工作,但同時帶來了更多新的工作。農業就業者可以大量從事建築和城市基建工作,或者進入工廠成為技術工人;信息技術雖然帶來了ATM,減少了銀行櫃員的需求,但是它同樣讓銀行能了解消費者更喜歡什麼理財產品,櫃員可以更多從事這些產品的銷售。人們之所以對自動化產生焦慮,主要原因是我們更容易看到一些熟悉的行業逐漸消失,而很難預測什麼樣的新行業會出現。過去兩年迅速興起的網路主播行業是個可以參考的案例。東北的老工業基地沒落,和信息化、自動化不無關係,如今網路主播行當中東北話則成了主流方言。

科技對職場的影響也是非常值得關注的話題,過去幾十年來在發達經濟體的勞動力市場中均體現出一種普遍的模式,即頂部和底部的就業有增長,而中間呈現空心化。頂部的高級管理、高端服務、知識工作、技術專家的需求量和平均薪資均保持顯著增長;底部的手工業者、服務人員的需求量和平均薪資也不錯。對這些職位的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做分析,可以按照兩對指標來列出一個矩陣:認知性和手工;常規性和非常規行

最能從科技進步中獲益的工作是C(非常規的認知性工作),典型職位是科研、高級管理、專家,因為科技使他們更容易處理和呈現複雜海量的信息。

最容易被科技進步傷害的工作是B(常規性的認知性工作),因為中低複雜度的數據處理已經自動化了。

所以職場中的各位,我們的最優選擇依次是:

C.從事非常規的認知性工作,探索和學習一些前沿領域,處理一些非常規任務

D.非常規的手工性工作,從事一些非常規的手工藝品設計與製造,所以擅長書法與繪畫的同事相當平靜

A.常規性的手工性工作,這類工作雖然價值有限,但是要完全被機器代替尚需時間

B.常規性的認知性工作,華為最近風口浪尖上的裁員行動,針對的人群就附和本條特徵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只能完整常規任務的程序員,例如做一個移動App,那麼你要小心了,這可能是個A或者B象限的任務,目前這類工作的數量和平均待遇其實正在不斷走低。而如果你能處理一個非常規的任務,例如將一個安卓App的性能提升30%或者耗電降低50%,那麼就進入了D或者C象限,情況會好很多。所以科技進步就像風險一樣,有人為它付出成本,有人則能從中獲利,你要趕快選好有利的位置。

推薦閱讀:

科技是不是第一生產力呢?
對付科技的黑科技
隨著科技的發展洪水能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與建造跨海大橋這些超級工程相比,技術上難度在哪裡?
摩拜單車的出現不是偶然

TAG: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