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資訊理論和溝通技巧

前言

我們身邊總有些「羅嗦」的朋友,會令人感受到,聽他們說話「比較累」,而有些人,我們會覺得聽他們說話,經常一針見血。

這種感受,可以量化么?

神奇的是:可以。

第一個重點:不知道的內容,才是信息

這句話聽起來非常廢話,但讓我們用「編程思考方式」想一下:如何定義「不知道」?

顯然,這裡有一個預設參數,當符合參數,則為知道,反之則為不知道。

溝通必須要基於對方的「預設知識」。

假設我們在校園座談里聊數據分析崗位,學生對於基礎知識是了解,而對於行業應用是缺乏的,這時候企業案例就具有很大的「信息量」。

而如果是單位內部培訓,大家對於如何應用是知曉,但反而對學術背景不了解,這時候從學術原理開始介紹,就有很大的「信息量」。

反過來操作的話,無疑就會被人覺得「聽這人說話好累,好羅嗦」。

這就是第一點:「信息」的多少,和預設條件密切相關。

在各種合理/不合理的預設條件下,絕大部分的「原始信息」,都可以在「信息」不(太)受損的情況下,被壓縮掉,這也是資訊理論的初衷:以最小的資源,傳輸信息。

第二個重點:傳遞信息的效率,取決於多大程度上,消除了不確定性

資訊理論是一門典型的「用數學重新看世界」的學科,他的核心是量化「信息」。在資訊理論的領域,為了便於計算,參考熱力學,創造了所謂「熵」的概念,衡量不確定性的大小。

在溝通中,可以通過針對受眾預期組織內容,進而管理預期等各種方式,來減少「熵」,提高效率。

還是舉一個工作中常見的例子,老闆問某個產品功能上線後轉化率下降,是否找到什麼原因。你手頭有如下這些信息:

1、上線期間有在做app的新用戶讓利活動

2、產品最近搜索步驟的轉化相比上個月有所下降

3、上個月是旺季

4、功能上線一周以後,轉化率比剛上線稍微回升。

5、上線後,競爭對手也有活動,有些產品價格比我們低

我們看一下「熵」最大的方式是什麼效果,把我上面這段話12345複製粘貼給老闆,大家換位體會一下,是不是很有讓這位下屬去人事處領工資回家的衝動。(適應這種心情也是管理者領薪水的職責之一)

稍微聰明一些的實習生,可能會這樣操作:根據時間線,把事件和轉化率數據做成時序圖,然後進行一些主觀解釋,例如說:

假定5個狀況的時間先後是t12345,新功能上線的時間點位於t3;

t1是上個月旺季、轉化高於t3,也是引發話題的背景;

t2是我們發起了新客讓利,可能帶來更多不熟悉我們app的用戶;

t4是競爭對手做活動

t5是我們的數據出現緩慢回升。

圖文結合的話,這種分析已經相當令人滿意。從資訊理論的角度解釋,這種方式降低了「發生先後性」對「因果」影響的不確定性。

基於這種思路,我們不難發現下一步應該分析什麼,比較明顯的2個點是:競爭對手降價的產品是否是我們轉化降低的產品,轉化率的波動是否主要來自某一類客戶。

ok現在我們看一下「熵」較小的方式可能是什麼樣的:

1、新增的客人轉化率正常,部分老客人不習慣,轉化短期降低,客戶服務同事跟進調研。

2、部分產品遇到競品降價打壓,拉底轉化平均數,推測為搜索以後經過比價離開,價格管理同事跟進。

假如說之前已經有正式/非正式會議溝通過這些前期調查,我們預設收件人已經知道調查方向,那麼回答可以更簡練:

1、產品功能排除問題,正常改版波動;

2、價格劣勢已經處理,轉化率開始恢復。

如果是創業團隊的溝通,因為扁平化(比如一邊吃泡麵一邊問),大家都已經知道很長很長的兩個可能了,只是問結果,1個比特解決(我稍微奢侈還多浪費了幾個):

沒事兒~

後記

要能完全看下來這篇隨筆,我的假設是,讀者稍微知道/感興趣高數。

不過如果不符合這個前提的話,可能根本讀不到這句話,因此我對於「能看到這裡的都是同道中人」這一點,很有把握,「熵」值較低。

這個話題並不是第一次,之前有一篇隨筆寫了「錨點定理」和kmeans分類的神似之處,希望能帶來一點思考或者吐槽慾望之類。

謝謝閱讀。


推薦閱讀:

廣播和電視會被淘汰嗎?
各網站收集整理的300份2016.9-2017.3行業報告
連面試機會都沒有,是因為你的簡歷慘目忍睹
談信息行業祖師爺——香農和他的資訊理論
信息是如何促進階級固化的

TAG: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