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語言本能》:每天都在用的語言,我們對它了解多少?

學過高數的人都知道,一個命題越簡單,證明起來往往就越是複雜。

《語言本能》的核心觀點也很簡單:語言並非一項文化創造,而是人的一種本能。為了證明這點,平克進行了非常詳細的論證。書中縝密的分析和豐富的案例很值得一讀,能讓人對語言學習的機制和語言的本質多一些了解和思考。

「心裡的聲音」:我們是怎樣思考的

《神奇動物在哪裡》中,會攝神取念(讀心術)的奎妮有一句台詞:「我讀英國人的想法要困難一些,因為口音。」

如果真的有讀心術,那麼我們會以什麼樣的形式接收信息?這要取決於信息輸出的方式,也就是說,人的心理活動是什麼形式的。也許大多數人習慣以文字形式思考,至少很多人這樣以為。但是,我們也能憑空想像一個畫面,一段旋律,這不也是思考的形式嗎?如果一個人從未接觸過任何形式的語言,比如假設這是一個聾啞人,而且既不識字也沒有學過手語,那麼他會如何思考?

實際上,我們思考的時候不一定好像「有個小人在頭腦里說話」。《語言本能》在第二章中詳細介紹了「心語」。書中提到:「英語完全不能用作心智運算的介質,而其他任何自然語言也一樣。」平克認為心語才是真正的思維語言。不少人會用其他的形式思考,尤其是進行創造性工作的時候。他們能在自己腦海中看見鮮活的畫面,變幻的幾何圖形,不可能實現的實驗場景等等。

語言是思維的表徵,而非思考的形式。如果混淆了因果關係,就會得出「語言決定思維」的結論,實際上這是個普遍存在的誤解。說到這個話題,就不得不提另一本語言學暢銷書,《話·鏡》。書中的案例都很精彩,但結論大多存在因果倒置的問題,和學界主流觀點背道而馳。如果不是有科班出身的朋友一起討論,可能我也會被帶進溝里去。而且我覺得語言決定論這個假設非常不美好。宇宙不過是少量的物質分散在無盡的虛空之中,生活亦是如此——儘管語言構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但還有更多的「真空」沒有被描述,或無法用語言描述。卡爾維諾提到過「客觀世界中尚未表達出來,且尚無合適的詞語表達的部分」,然而語言決定論竟然就把它全部抹殺了,簡直太可怕了好嘛。

語言能力其實就是溝通能力

如何評價一個人的語言能力?《語言本能》里並沒有討論這個問題,但它讓我對此有了更多的思考。

如果說好的語言首先得是「正確」的,符合語法的,然而語法又是誰規定的呢?落後地區的語言、勞工階層的語言和美國黑人英語,這些經常被認為是粗俗而低下的語言,但語言學家發現其中也存在著精妙的語法。比如美國黑人英語中的一些規律,雖然不符合所謂標準英語的語法,卻能在其他語言中找到相似的語法。而且有趣的是,「就合乎語法的比例而言,勞工階層要高於中產階級,而』不合語法』的最高比例則出現在專家學者們的學術會議上。」

所語言能力和受教育程度、智力水平正相關嗎?未必。除了上面的語法問題,書中還提到了很多智力能力和語言水平不一致的例子。而且,也有人批評他的語言水平相當於中學生,但他無疑是一個成功的商人,而且已經當選了美國總統。更極端的案例就是疾病:特定型語言障礙患者難以應付日常交談,但他們在數學等其他方面完全沒問題;一些智力障礙患者卻能滔滔不絕地說上半天,語法完全正確,內容卻不知所云。

雖然我們很難脫離所表達的內容去評價語言這個載體,但簡單來說,語言能力其實就是溝通能力。美國一位法官說過,「我無法定義什麼是色情圖片,但我見到了就能認出來」,好的語言也是如此。兩年前有一條爆火的微博,我覺得寫得很好。寥寥百餘字,寫得極有畫面感,有簡筆漫畫的味道:

「舅媽穿個貂去表叔那拜年,打牌時把大衣放沙發。屋裡人多還有一大狗,狂得很。凌晨,主人端出元宵招待,舅媽發現大衣不見了,結果狗籠面前一截毛袖子成了腳墊,貂在籠子里被尿泡著,拎出來變滴水燕尾服。舅媽直接撲狗身上開始撕咬,舅舅跟表叔對翻舊帳。天花板上好多湯圓。現在醫生在縫舅媽,舅媽在縫貂。」

語言學習的迷思

語言學習中普遍存在一種「母語者崇拜」,大家都希望有母語者老師,希望能達到母語者那樣的語言能力。在我看來,母語者崇拜其實是語言階級性在學習者中的體現,加上一點兒對語言學習的誤解。就拿英語來說,英語學習者追求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沒人會特意去學澳大利亞英語、印度英語;同樣是英式英語,倫敦腔又比威爾士口音更體面一些。說穿了,這不是母語崇拜,是地域歧視。

還有一個普遍觀念,就是「像孩子那樣學習語言」。兒童確實有著天才的語言學習能力,這也是平克語言本能論的一個重要論據。這種觀念的問題在於,它根本是無法實現的。書中提到:「在6歲以前,兒童能成功地掌握一門語言;從6歲開始,兒童學習語言的能力就開始逐漸衰退,這種衰退一直持續到青春期結束,此後就很難再成功地學會一門語言。」這種變化的背後有著神經科學的基礎,所以除非找到能讓新一變成柯南的那種葯,否則成年人再怎麼模仿兒童的學習方式,也無法像他們那樣迅速掌握一門語言。

不過成年學習者也不必灰心,你並沒有錯過什麼關鍵時機,而是已經早早抓住了它。童年時學習母語的經歷對第二語言習得大有裨益。《語言本能》中提到了瑞秋·梅伯里(Richel Mayberry)的研究,但因為研究發表時間太晚而沒有詳細介紹,我在網上找到了。論文題為「Age constraints on first versu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vidence for linguistic plasticity and epigenesis」,其中指出早期的語言學習經歷將對一個人的語言習得能力產生終生的影響,兒童時期正常學習語言的人將來學習第二語言時可以達到接近母語者的水平,但錯過語言發展關鍵期的人哪怕只學一門語言,也難以順利掌握。

平克提到:「年齡對語言的影響是衰老過程的一部分」。所以說,現在開始學一門外語和十幾歲時開始沒有太大差異,不過你的大腦每天都在死去一點點。這真是令人悲傷。成年人學習第二語言的時候,語音方面尤其困難。書中提到,納博科夫對自己的口語很不自信,從來不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接受採訪,而康拉德說英語有很重的口音。但換個角度看看,你會意識到聽說讀寫能力並不是「綁定」的,一個口語不好的人能成為名作家,反之一個不擅長寫作文的人也完全可以和外國人交談自如。這對我等語言學習者來說也算是個慰藉吧。

一種語言與無數種語言

語言學家一直為語言的邊界問題爭吵不休。粵語和普通話之間的差異不小,為什麼粵語被認為是一種方言?同為拉丁語系,西班牙語和法語非常相似,為什麼它們被認為是不同的語言,而不是拉丁語的兩種方言?

語言與方言之間從來都不那麼涇渭分明。《語言本能》沒有去探討這個問題,但它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如果真的存在「語言本能」,那麼從某種角度上說,全人類說的都是同一種語言,只是所用的詞語各不相同而已。這個觀點主要基於喬姆斯基的理論和相關研究,並且為語言本能論提供了有力支持。

但是反過來,你也可以認為每個人說的都是獨一無二的語言,只是大家能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理解罷了。有時候我會通過谷歌搜索來確認某個英文表達是否正確,或者說是否「自然」。絕大多數時候,一句話沒有什麼明顯的語法錯誤,語義上也通順,但是在網路上搜不到。也就是說,我寫下的這一串單詞在網路世界中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可能在整個世界中也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時刻總能給人一種奇妙的孤獨感。

以上討論的都是我自我感覺看懂了的部分。句法樹相關的部分我沒看懂,將來會反覆閱讀。

平克的專業其實是實驗心理學,而非語言學,所以他的視角可能和語言學家有所不同。雖然平克在語言學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也說自己得到了很多語言學家的幫助,但語言學中還有很多問題尚無定論,還是需要多讀書,讀不同作者的書,才不容易陷入偏見。作為一個半路出家的翻譯,一個不愛說話的外語學習愛好者,我真心希望語言學相關的科普書籍和MOOC課程能再多一些。

此外,《語言本能》寫於二十多年前,其中難免有些觀點已經過時,單獨看這一本的話可能有一知半解的危險。平克在再版的時候增加了一章補充說明,並說他將在《心智探奇》和《白板》中詳細展開。《白板》最近剛剛出版,正在亞馬遜上預售,月底正式發售。從書名和目錄看來,平克這套四部曲前兩部主要講語言,後兩部主要講人性,感覺平克正在變成下一個喬姆斯基(劃掉)。

(題圖來自Pixabay。)


推薦閱讀:

女獵頭遇到候選人性騷擾,一定要這樣做……
閱讀英文原著到底有多重要?
數學是一門用統一的符號描述客觀世界的語言
法語真的是世上最動聽的語言嗎?
熱點 | 李敖的英文水平如何?看了這些可能就知道了

TAG:語言 | 語言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