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食育指南:食物粘合家庭關係

這幾年去親友們新裝修好的家都會發現,無論是哪種風格,都有一個逃不過的套路,那就是越來越大的電視!!似乎對於現在大多數的家庭而言,「家」就是一個房子,房子的中央有台大電視,傢具都圍繞著怎麼看電視舒服怎麼擺,然後是只是拿來睡覺的卧室、其實不怎麼開伙的廚房和不再種植物的陽台。這就是我們每天上班下班,上學放學之後,回到的稱之為「家」的地方。

每天必備的節目有大家圍著餐桌,一手拿手機一手拿筷子吃飯,或者乾脆圍著電視吃飯(明明有飯桌卻端著碗去客廳茶几上吃),圍著電視(同時時刻留意自己手機動靜)的、電視聲比交談聲大的飯後聊天,以及回各自的房間(繼續刷手機)。明明住在同一個房子之中,但實際上家庭成員間交匯的機會卻越來越少。

好像是一起吃晚餐的,好像是廣告了趕緊吃兩口,好像是看到有一個人放下手機,站起來離開了桌子,好像是吃飽了,好像是該誰洗碗了,好像是有聊聊今天怎麼樣的,好像.....

家庭關係正在變得疏遠,無論你相不相信——

  • 全體家庭成員相聚的次數越來越少

  • 相聚時間的陪伴質量堪憂

  • 家庭成員之間的生活經歷差異越來越大,越來越少的共同語言

可能隨手就可以舉出一堆元兇,電視、手機、互聯網、遊戲、工作等等,但是當我們意識到這個問題,甚至是要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追究責任也只能阻止惡化,那麼已經破裂的家庭關係我們要如何恢復如初,甚至更為親密呢?

這是我做食育最早一個動機,粘合現代社會中普遍破裂的家庭。這種破裂是家庭成員之間關係的破裂,同樣也是每一個家庭成員與家之間關係的破裂——哪怕我們回到家中,我們依然在意的是電視中的新聞,手機中的訊息,互聯網上的行情。人雖然在家中,但心早已飛出窗外。

而食育恰恰能像田野上的花朵,把紛飛的蜜蜂吸引到其身旁,這是為什麼呢?

食育之所以能讓大家重新回到餐桌,並非因為食育本身有那麼大的力量,而恰恰是因為食育給了全家人一個聚在一起的理由。有一本在日本非常暢銷又感人至深的書,叫做《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講的是一個身患重病的年輕媽媽千惠,開始教四歲的女兒阿花學習做飯,學習家務,女兒阿花又是如何照顧媽媽千惠的故事。裡面媽媽有說過這麼一段話:

外面買來的現成飯菜偶爾吃吃也無妨。但如果一味如此,孩子從父母身上是學不到任何東西的。一日三餐,一年算下來就是一千多頓飯。餐桌的力量是驚人的。現在還來得及,為孩子做些你能做的事吧。

當時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就自然而然的就想像著一家人一起吃飯的樣子。這個畫面感喚起的是與一家人一起其樂融融的記憶,而這個記憶恰恰是讓我們內心最強大的力量。對孩子來說,滿足了對食材的好奇與成長所需要的體驗;對媽媽來說,這個過程即是家庭廚房秘籍傳授的過程又是讓孩子一點點具備協助做家務的機會;對爸爸來說,這個過程是工作累了一天之後珍貴的與孩子親自互動的快樂時光。然後幾個人圍著餐桌一坐,期待著親手製作的「大餐」的到來,愉快的談論著剛才製作過程中的孰高孰低與歡聲笑語,而不是那些充滿抱怨的工作與不想提起的學習。

現代大多的房子,都是以客廳為中心的布局。讓客人進來看到一個家庭的富足,也從某種角度上分享了這種美好。但如果讓我選擇,我會布置一個以餐桌為中心的布局,餐桌旁的牆上不再是一個巨大的電視,而是陳列著我與孩子親手製作的各種瓶瓶罐罐的食物牆,而周圍掛著各種各樣的食材與工具,朝南的窗邊還種著櫻桃蘿蔔與小番茄。每天與孩子在這裡準備美好的食物,看著孩子一天天懂事長大,一家人其樂融融,這大概才是最大的幸福吧。

我們是一個致力於以非營利的形式傳播食育理念與探索食育在本土嘗試的獨立團隊。我們是覺察到生存在當下的社會中需要不斷的面對的食物安全、兒童的家庭教育、孩子的自然關係與啟蒙、本地文化的斷裂與消失等等問題,寄希望於通過「食育」的方式來去從實質上解決這些問題的普通人。

我們並不偉大也不渺小,我們會一直在這條路上。


推薦閱讀:

羊肉特別補嗎,為什麼?
親手製作麵包是怎樣一種體驗?
怎樣用正確的姿勢吃小籠包?
有哪些看上去美如畫,實則難以下咽的食物?
桃子和西瓜一起吃會中毒么?

TAG:家庭教育 | 食物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