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口味的國學課,第一堂

各位同學:

大家好!

今天我們上第一堂課,讓我來講國學很重要,大家可能會說所有的老師多說自己的學科最重要,所以我今天請教一位90後美女來以身說法,用她的親身經歷來說明國學的重要性。我們來看這段視頻,《一位女大學生的懺悔》——

90後女孩周程程來自山東,從小嬌生慣養,是家中的小太陽。她自私叛逆,在校不聽老師的話,在家不聽父母的話。大學期間追求個性與時尚,曾經多次被選為頒獎禮儀小姐。但是在她最風光得意的時候,卻因為內心極度痛苦扭曲,屢次選擇自殺。絕望之時遇到了傳統文化,拯救了她與她的家庭。

周程程說:「小時候我學習很好,從小學習古箏,大學就報考了音樂專業,我和很多同齡的孩子一樣,感覺父母對我們好是應該的,沒有懷著感恩的心,從高二開始,我開始沉迷於網路遊戲,把飯錢省下來上網,甚至為了玩遊戲還偷偷地賣了母親一條金項鏈,被發現後我氣急敗壞地打了母親一巴掌,嘴角都出血了。當時就認為給錢就是父母,不給錢就是仇人。」父母因為她叛逆的性格常常吵架,最後導致離婚。

周程程說: 「上大學後,寬鬆的環境更放縱了我,很快就染上了抽煙喝酒的壞毛病,常常整夜在網吧里鏖戰,我喜歡將自己打扮得個性、時尚,別人有的東西自己也想要,甚至被一個老闆包養,成為了『小三』,當穿著漂亮的衣服,噴著名貴香水,拿著高檔手機,同學們投來了羨慕的目光。」周程程說,但隨之而來的是痛苦的經歷,意外懷孕後獨自去醫院做流產手術,為了不引起同學懷疑,術後第二天就回學校上課。「這對我的身體帶來極大的傷害,畢業後找工作也不順利,抑鬱中我曾5次自殺,但都被幸運地救了過來。」周程程說。

(圖片來自網路)

在回老家的火車上,周程程遇到了一名大姐,對方給她講了孝道。「剛開始也覺著是說教,後來我從網上看了很多國學大師演講的視頻,深深地觸動了我,我感覺再也不能這麼混下去。」周程程說,為了摒棄之前的壞毛病,鍛煉自己吃苦耐勞的性格,她應聘到一家賓館裡當保潔員,專門刷廁所、打掃衛生。

「後來,看到我回家主動收拾家務,母親都感動得流淚,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流,父母也復婚了。我現在每天都給他們打電話彙報我的工作、生活,不讓他們操心。」

改變周程程的國學經典是什麼呢?就是大家手裡拿著的《國學經典導讀》里提到的這些傳自古聖先賢的經典文本。

有同學說,老師,我來大學是學專業知識,學專業技能的,不是來學國學的,學這個國學經典對我的未來求職有用嗎?

對這個問題,我覺得很簡單的回答是,讀大學,尤其是讀大學,尤其是讀中國的大學,首先是要學做人,其次才是學專業。做人的根本,是道德,中國文化中的最重要的經典,都一再強調道德的重要性:

《左傳》: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

《孟子》:天子不仁,不保四海。

《孟子》:仁者無敵。

《春秋繁露》:國之所以為國者德也。

雖然在具體的專業知識學習過程中包含了科學道德等為我們多重視的一些品德元素,但是對於中國人而言,我們最重要的一些文化基因,一些道德品質元素來源卻是我們的傳統的《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等經典文本,來源於四書五經,來源於經史子集。

可能有同學覺得傳統經典距離我們太遠,我不學,不影響我們成才;我學習,也不能方便我成為億萬富翁。

這方面,我可以重慶龍湖為例,雖然這家企業是我們所熟知的一個企業,但是,在最近,這個單位流傳的一個活動,該單位說:

「如果你是國家統招應屆畢業生,有志於選擇地產營銷作為『綻放』自己激情和夢想的舞台,請來入我們!」

以我對文字的敏感和細膩,我覺的應該是「加入」我們;而不是「入」我們。在32年前,語言學家李榮先生曾寫一篇論文《論「入」字的音》,專門研究入字的讀音,他說:

「入」字有兩個音,「ri」是個專用的禁忌字(也寫作『日』),語音演變符合常例;「ru」是個通用字,大概是迴避ri這個音而分化出來的。

(圖片來自網路)

也許,龍湖的文案人員不研究古漢語,所以整出這個錯誤用法來,確實有點丟人。就在昨天,我把包含這個錯誤的廣告拍圖後發到了我的微信朋友圈,取了一個標題,《誰敢?》,有人回復了,其中:

有人說:「這個是哪個企業寫的嘛?」

只有我一個讀研的同學,大概看明白了,「不是誰敢 而是誰能?」

確實,龍湖的這個錯誤是有點低級,所以我的同學也就只有在微信朋友圈裡開玩笑而已。確實,誰也不能「入」龍湖的在崗在職的職場精英們。

剛剛講了這個故事,對我們大學生有什麼啟發呢?

熱愛我們的中華文化,從學會正確的書寫漢字開始,學會正確的言行舉止等開始,學會正確地思考出事開始,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綿亘千年不絕的一個根本。

那麼,什麼是國學呢?

「國學」一詞,最早出於章太炎先生《國故論衡》及《國學概論》的演講,它以先秦經典和諸子學說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以及歷代史學等內容,形成恢弘的「經」、「史」、「子」、「集」四大部分。

「國學」的說法,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在章太炎、王國維、胡適等一大批國學大師的推動下,盛行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

鄧實:「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

「經」是「常」的意思,經書就是指記述天道、人事、常理的書,如《論語》、《孟子》等;

「史,記事者也」,是記載有關史料的事,如《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等;

「子」是記載諸子百家各家思想、義理、考證、藝術等,如《老子》、《莊子》等;

「集」專指文學之部,以辭章為名,包括散文、詩、詞、戲曲等。

可能有同學,傳統文化太複雜,沒有時間,沒有心情去學習;傳統文化太古老,似乎不值得我們學習。

我覺得在這方面,習近平同志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比較好的案例。

2014年9月9日,習近平在北師大主樓參觀「尊師重教、築夢未來——慶祝第30個教師節主題展」時,從展台上拿起一本課標書翻看。聽說語文、歷史、思想政治三門課標是全國統一,他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有分析認為,習近平的不贊成,必有所指;悲哀之說,必有所思。

對於一國教育來說,古詩詞入不入課本,傳遞的是政府對經典文化的態度。往大了說,傳統經典,勾連的是民族之根,因此,入與不入,重視與不重視,不可等閑視之。

不僅大陸如此,台灣也曾經為此爭論不休。2008年,余光中等作家就對陳水扁當局教育主管部門制定「去中國化」的2009年版高中語文教綱提出批評。正如普希金永遠不會撤出俄羅斯的教材,莎士比亞也不會撤出英國教材一樣,我們也不應該在教材中減少傳統經典!因此,對教材刪改中去中國化的無意識舉動,應當保持足夠的警醒。因此,與其說習近平的話是指射某個具體的教材,不如說是針對的「去中國化」的那種教育理念。

與此相對照,我們可以回顧一下2013年年底的一個場景,讓國學學習者們記憶猶新。習近平在山東曲阜孔子研究院看到《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兩本書,他拿起來翻閱,說:「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因為,這兩本書,乃是傳統文化的代表。

習近平對傳統文化非常喜愛。眾所周知,在習近平講話中,古語詩詞,常常是信手拈來;除了自身喜愛,習近平對傳統文化更是重視。人民大會堂,兩會時參加貴陽團審議,仔細詢問了貴陽孔學堂的情況;中南海,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將中華文化定義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最深厚的源泉」。可見,習近平之所以反對「去中國化」,乃是出於治國之道的考慮:傳統文化應該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政治文化源泉。這關涉的乃是「道」的選擇,而非僅僅是「術」的運用。一國的政治文明的成熟,固然需要吸收借鑒其他國家的優秀成果,但根本還是要把這棵大樹栽培在本國歷史的土壤之上。由此,我們不難得知,國學在當代,已經以一種巨大的正能量歷史洪流得到了政府和政黨層面的高度認可,作為我們當代大學生,應該,而且只有順應這一大形勢,否則,「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我們今天排斥國學經典的那些同學,請想想你們的使命吧——

100年前,一代大學者,大政治家梁啟超曾說: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100年後,站在曾經誕生了巴蔓子精神的渝州大地上,站在曾經讓白居易感慨巴山夜雨漲秋池的重慶城,站在曾經誕生了厚德博學,求是創新精神的工商大學這片教育芳草地上,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

少年學則國學,少年富則國富。

國學的定義:在國外學者又叫「傳統中國學」,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舊」的,二是「中國」的;就中國現代以來的學者而言,「國學」指有關傳統中國社會的學問或運用中國傳統治學方法研究中國本土問題的學問。

在學術意義上,《四庫全書》及其相關續編、補編的文獻,海內外公私圖書館所藏的有關傳統中國學的文獻都在國學的研究之列。

(四庫全書書影,圖片來自網路)

學習國學的目標:「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學習國學需要開放心態:「學術者天下之公器」、「君子善假於物也」;

學習國學需要包容的通識思維:

「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

學習國學需要樹立遠大目標: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

警惕:「國有學, 則雖亡而復興, 國無學, 則一亡而永亡。何者, 蓋國有學則國亡而學不亡, 學不亡則國猶可再造, 國無學則國亡而學亡, 學亡而國之亡遂終古矣。」

從另外一個層面,學好國學,不光是因為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的需要,也是當代流行的閱讀療法的體現。根據醫學文獻記載:

在某精神患者診療中心,醫護人員將《弟子規》全文分8個部分,在實施閱讀開始8周內,每天由教師按計劃領讀《弟子規》,即教師領讀1句,患者跟讀1句,教師適時對閱讀內容作講解,閱讀時要求患者有端正的坐姿或站姿,每天進行30分鐘;在閱讀的基礎上,教師指導患者對《弟子規》中部分內容作情景演示,以鞏固所學內容,演示的內容主要結合住院行為規範、與父母長者的相處禮儀、與人結識打招呼、居家行為規範等,同時在演示中穿插患者的閱讀體會和閱讀感受表達,情景演示每次15分鐘,每周2次。8周後,挑選2名對《弟子規》全文及釋義掌握較好的患者每天輪流領讀《弟子規》相關內容,每天5-10分鐘,持續進行4個月。患者在集體閱讀之餘可自由閱讀。經過相關數據測評,閱讀經典使精神症患者的易激惹、語言攻擊、肢體攻擊等都比下降很多。

(弟子規文本,圖片來自網路)

我們的教材內容,只有薄薄的170餘頁,20餘萬字,實際上關於國學,從學術意義上說,這本教材只寫了一個大概,但是對於我們入門的同學而言,這部書已經非常管用了。期待大家從這次上課開始,跟著老師一起走進經典之旅,進步之旅。

推薦閱讀:

王陽明:工作,就是修行
國學經典誦讀:春節的古詩
中醫先賢
禹音:我看國學如何修身

TAG:國學 | 國學教育 | 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