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清軍常備軍80萬遠超英軍,為什麼還輸的那麼慘?
1840年6月,中英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戰爭的直接導火線是1839年清帝國欽差大臣林則徐奉道光皇帝聖旨於廣東東莞收繳鴉片。這場戰爭以清軍的失敗告終,最終簽訂了眾多不平等條約,喪失領土主權、貿易主權,流失大量的錢財,可謂損失慘重。
(圖:鴉片戰爭紀念館)
(圖:1841年1月7日,虎門之戰)
但奇怪的是,包括八旗軍、綠營軍在內,戰前清王朝一直保持80萬常備軍,東南沿海諸省為清朝稅收的重要來源,為清朝重點布防地區,其廣東駐軍7萬,福建6萬,浙江4萬,江蘇5萬。雖然清軍人數居多,但是這些軍隊是既不注重將領的培養,又忽視部隊的訓練,清軍的訓練往往敷衍應付,類似於演戲,對於實戰毫無裨益。
(圖:奮力抗敵的清軍)
(圖:鴉片戰爭中的英軍)
(圖:定海之戰圖)
在戰爭中先後投入戰爭的有10萬人左右。英軍剛開始有7000多人參戰,即便是到後來最多的時候也不過2萬人。從數字上看,清軍佔據絕對優勢,但是在具體戰役中,這種兵力上的優勢卻沒有顯現出來,英軍利用堅船利炮的優勢牢牢掌握著進攻的主權。
(圖:鴉片戰爭形勢圖)
1839年11月4日,在坦普爾向英國海軍提交的《致海軍部書》中就說,據對中國有豐富知識的人說,有這樣的海軍力就能完成,即雙層甲板的主力艦兩艘,巡洋艦三艘,其中至少有一艦是大型的;輪船兩艘或三艘。可見,清軍的「不堪一擊」也是盡人皆知的。
(圖:殘酷的鴉片戰爭)
(圖:殘酷的鴉片戰爭)
為了防禦英軍可能的入侵,清政府在從盛京到廣東的7個省,幾十個海口都設了防,分到每個重鎮,駐守的部隊就在4000人左右,最多也只有1萬人。按照這樣分散的兵力,在每處都很難集合兵力優勢抗擊英軍入侵,這種情況下,清軍多數都處於劣勢。
1840年10月10日,英軍攻佔寧波,道光皇帝調集四川建昌、松潘兩鎮精兵2000人前往浙江,等部隊歷經2000公里趕赴前線,英軍已在寧波休整半年。
再來看看清軍的將領們,也能看出一些問題。
清軍先後以林則徐、琦善、楊芳、奕山、伊裡布、顏伯燾、奕經、牛鑒、耆英為主要將領,看上去陣勢很大的清軍將領所做的舉動卻是異常可笑。
琦善,滿洲正黃旗人,1840年9月28日-12月4日期間,奉旨接替林則徐擔任兩廣總督。原先主剿的琦善在白河口見英軍「船堅炮利」,下令撤退炮台守軍,並派人主動向英軍求和。
(圖:琦善與英軍談判)
楊芳是戰爭中另一位「知名」的清軍將領。鴉片戰爭爆發,楊芳跟著參贊大臣奕山遠赴廣東對敵,期間面對英軍的堅船利炮,他竟然想出了用陰門陣對抗英國軍艦,一度成為笑柄。戰敗以後又畏敵主和。
(圖:炮台)
什麼是陰門陣?陰門陣,又稱婚人厭炮,是中國人迷信可用婦女陰部、月經、尿糞、衣褲等陰穢物來使槍炮、法術失靈的厭勝之術,並認為能以陰陽之法化解的是用男人陽具、陰毛等陽污物的陽門陣。
有這樣的將領,真是天大的笑話!
另外,讓人哭笑不得的還有奕山、奕經兩位將領。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道光皇帝將琦善革職,任命奕山為靖逆將軍。奕山是道光皇帝的侄子,他以「粵民皆漢奸,粵兵皆賊黨」、「防民甚於防寇」,另一方面在福建招募未經訓練的士兵,又日夜飲酒作樂,後奕山向英軍發起夜襲,結果一敗塗地,廣州城外炮台盡失。第二天,奕山派人舉旗投降,與英軍簽訂《廣州和約》。
奕經也是道光皇帝的侄子,也是乾隆帝的曾孫。鴉片戰爭中,奕經被任命為揚威將軍,到杭州督管抗擊英國入侵。奕經無能,曾拖延戰事兩個月,臨陣只會到關帝廟求籤。結果清軍在定海、鎮海及寧波府一潰千里。
鴉片戰爭中另一清軍將士鄧廷楨,戰爭爆發後鄧在福建加強海防,曾擊退來犯的英軍,鄧廷楨本人表面上附和林則徐虎門銷煙,鄧廷楨的兒子卻是廣州最大的鴉片商人之一。
(圖:《南京條約》簽訂現場)
可見,內部的潰敗混亂才是清軍失敗的真正原因啊!
<本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有什麼想說的,評論區等你討論>
推薦閱讀:
※UK | 禮貌,保守,傲嬌——這些足以概括你所了解的英國人嗎?
※新生手冊 | 米德爾斯堡吃喝玩樂全攻略
※英國!投資房產移民!的幾種思路及實戰經驗分享!乾貨!分享!
※和英國人在中國結婚辦理結婚證指南
※26,米特福德一家的悲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