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永遠不會成為田壯壯那種愛人
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演員紛紛去當導演,導演就去戲裡過把癮
圖:douban據說劉若英導演拍的電影《後來的我們》4天票房超過9億元人民幣。看到歲月靜好的劉若英能賺一筆,為她感到高興(雖然跟我沒半分錢關係)。
當然,劉若英是個不缺錢的人。她生在台灣一個富裕家庭,祖父曾畢業於黃埔軍校(家裡有一名副官照顧劉家四代的生活),祖母是上流名媛,父親是遠洋艦長,退役後與朋友共同創建了影視公司,劉若英的母親則是一名韓國華僑。
大概人都是這樣,特別重視精神層面的財富,也想要一些未曾有過的東西,譬如苦難。也因此,劉若英出道、成名,一直都是走著苦難小姐姐路線,苦情中有絲絲幽怨,多是些「得未曾有、失未曾無」。
敬佩不斷在學習、前進的導演劉若英 圖:douban
在我們80初一代人的青春期,充滿了她哀怨又有點自憐地歌唱:很愛很愛你/所以願意/讓你往更幸福的地方飛去。
在正常人看來,如果不是對方不愛你之後的放手姿態,那麼就是一種缺心眼兒的表現——自以為是如此其實並不是呀。
其實從這就可以看出來了,劉若英代表一類人,這一類人的特點是:自愛。自愛的人會有自卑、自大、自戀、自憐。他們太關注自己的感受,認為這個世界就是「我以為」,彷彿黑白分明,不存在幾十度的灰色。
更有一些人會將這種人格和習性,冠以個冠冕堂皇的標籤:「情感潔癖」。
這明明就是自愛。他們愛自己更多一些,他們的溫柔也是對自己情緒的溫柔,若說與旁人有關,無非還是「最美麗,莫過於聽說你還在回憶」。她自私,半點餘溫也無地灌注了自己。
一群愛自己的人 圖:douban
有人同樣也問出了我的疑惑:片尾那些舉著牌子大聲叫出「某某某你還好嗎?你還記得我嗎?」這些人,你們究竟有得到別人的允許嗎?
我非常非常非常不喜歡,既然結束了一份感情,為什麼還要念念不忘,相安無事地跟現任過日子呢?你有考慮過現任的感受嗎?
我向來主張如果一段關係結束,就是要用最快的速度忘掉。除非生離死別,刻骨銘心,那就永遠地帶著這份記憶,獨自生活,不要輕易提起。既然結束不能重來,為什麼要跟自己過不去,不能承認「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十年前我安慰一個跟男友分手的女朋友,只是因為我說了一句:一切都已經翻篇兒了。後來她就跟我老死不相往來。
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
不喜歡《後來的我們》,還因為這個故事的主人公的奇怪(《芳華》也有這個問題,就是大家把惡來當做善來歌頌,來憶苦思甜)。
初戀代言人周冬雨 圖:FIGARO新刊
在《後來》中,長著一張初戀臉的周冬雨,最初的愛情觀是多變態多扭曲,功利性至上,她值得男主角去愛去戀嗎?男主角的問題在於,畢業三年多,還住在地下室。人生除了情和愛,首先要解決的是個人成長(當然我承認現實中的確有這樣的人生但並沒有什麼呈現的必要和價值)。
當然,後來的兩個人都忽然發生了變化,譬如周冬雨忽然懂得說:你以為我就是圖你那套房嗎?男主角井柏然腳踏實地去「討生活」了。他們跟生活低下了頭。只有在忙忙碌碌地跟現實交手才能忘記總是惦記那個哼哼唧唧的自己。
《心動》里的莫文蔚&梁詠琪 圖:douban
跟前任有關的電影太多,對我而言,可以拿的出來一直看的是《甜蜜蜜》、《心動》,都是很經典的故事。都比《後來》清爽,可窺見人性。《後來》尷尬,充滿了對自己的愛。特別可笑的是,它卻帶著一種時過境遷的優越感,以至於兩個人可以談「如果當時怎樣怎樣、如何如何」這種愚蠢、無聊的話題。而回憶中的很多橋段,未必是當事人曾經的真實的樣子,無非是經過美化之後,選擇性地回憶罷了。
喜歡電影里,那種清冷的除夕夜,煙花綻放的光影,我能想像到那天氣多寒冷。以及情侶之間所有自然而然的小動作。
喜歡影片開頭,從火車窗看到的那隻鹿,一直在想是怎樣拍到的。
喜歡《後來》里的田壯壯,他身上承載著人類健康的價值觀和人格魅力。在火車站,田壯壯接兒媳婦那一幕,他抓到女孩的手想攙扶著回家,立刻就感覺到不是彼人了。他是個敏感、細膩的人,尤其是在眼睛看不見之後,更加敏感。
所以,他才會寫出那封情真意切愛綿綿的信。也只有他,才是《後來》里,能夠愛別人的那一個。
嗯,人這一輩子,不負自己的心就好。
推薦閱讀:
※她長得漂亮又如何,成績又沒你好!
※一般女人劈腿後後悔的概率大嗎?
※田馥甄妙懟催婚記者:我又美又會賺錢,沒結婚要你操心?
※後來的你們要我情何以堪
※如何優雅的與一個好久沒有聯繫的人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