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歷史上最有名的三位和親公主,令人敬佩的巾幗英雄!

在歷史上,「和親」是一種長期存在、並被經常使用的政策。有人覺得,這種政策的實施,是一個朝代懦弱的表現,打不贏敵人只能用一位無辜女性一生的幸福,來換取暫時的和平。

不管這樣的觀點如何,無法否認的是,無論是和平年代,還是戰爭時期,也不管是國家強盛還是衰弱,和親都是對外最常被使用的政策。

也因此,留下了許多令人悲傷但又令人敬佩的故事,尤其是在和親頻繁的西漢時期。

一、鬱鬱而終的劉細君

漢武帝時期,有一個貫徹四十餘年的政策,那就是打擊匈奴。但是在初期,準備還不足夠的時候,即便有心也無力。

所以,漢武帝在對內準備的同時,也著手於對外聯合其他的國家,一起打擊匈奴。其中聯合勢力強大而與匈奴有著世仇的烏孫國,就是非常重要的步驟。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漢武帝遣使烏孫國,表示願送公主下嫁,結為兄弟之邦。

都知道通常情況下,和親不會派遣真正的公主,而是從宗室或者宮女當中,挑選一個賜予公主的名號。這次被選中的,就是江都王的女兒細君為公主。

細君公主的年輕貌美、氣質高貴,一下子就打動了烏孫國國王,覺得漢朝送來如此動人的公主,表現出了莫大的誠意,於是就封她為右夫人。

對於此次的和親,漢朝說不上滿意,反正人是送過去了,也就這樣了。

所以,不會有人關心這位和親公主有什麼樣的感受,就如同許多的士兵一樣,她只是一樣為了戰爭服務的工具。

可從小長在深閨的細君,自然難以適應塞外的生活,每每度日如年,將滿腔愁緒化成一首悲歌,抱著琵琶訴說思鄉之情: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但不幸的命運並非到此為止,兩年後,烏孫國國王昆莫一病不起,按照當地習俗,子孫要繼承祖父的妻妾。

無法接受的細君公主,向漢武帝請求歸國,得到的答覆卻是「在其國,從其俗」。

無奈之下,細君公主只能忍辱再嫁,並在3年後生下一女。最後,終於因為產後失調,加上心緒難平,不久便憂傷而死。

二、四朝三嫁的劉解憂

劉細君死後,新任的烏孫國國王岑陬再次向漢廷求婚。於是漢武帝就又挑選了一位宗室女子進行和親。這次被選中的,是楚王劉戊的女兒解憂,此為一嫁。

不幸的命運總是相似,遠嫁塞外的解憂公主,在這位岑陬暴斃而亡之後,又嫁給了新的國王「肥王」,此為二嫁。

不過,不幸中大幸的是,解憂公主與這位肥王性情相投,很是恩愛,並生下了三位王子,使得烏孫國與漢朝的關係大大拉近。

如果就這樣發展下去,解憂公主的人生也算不上多麼不幸,可天有不測風雲,肥王一病不起,王位就歸還了岑陬的兒子泥靡,也就是匈奴公主的骨肉。

這位泥靡,暴虐無道,被稱作「狂王」。縱然如此,解憂公主還是不得不下嫁,此為三嫁。

四朝三嫁的解憂公主,在西域生活了50多年後,年已七十的她上書宣帝表示「年老思故鄉,願得骸骨歸漢地。」哀切的言辭,令漢宣帝為之動容,她才終於得以回到長安。

三、自願和親的王昭君

昭君出塞的故事,可以說非常熟悉,雖然是自願出塞,但遠嫁之後,王昭君過得並不好;儘管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可並不代表她過得幸福。

因為,她經歷著幾乎所有和親公主都經歷過的不幸,她出塞成婚僅兩年,呼韓邪單于就去世了。依照習俗,她必須改嫁新立的雕陶莫皋單于。

不能接受這種習俗的王昭君,上書漢成帝,請求返回故土。但得到的答覆依然是「遵從胡俗」。無可奈何的王昭君,只得下嫁。

雕陶莫皋沒多久也死了,王昭君自此寡居,並在一年後,也就是33歲,王昭君鬱鬱而終。感念王昭君的匈奴人民,便將她風光厚葬,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

詩聖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感慨王昭君的遭遇,揮筆寫下了《詠懷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不管是戰爭還是和平時期,和親都是漢朝處理對外關係最重要的一種手段。被選中和親的女子,雖然沒有橫刀躍馬與沙場之上,但忍辱負重、歷經苦難,為緩解中原王朝的統治危機做出了很大犧牲,為促進漢朝發展、民族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一樣是巾幗不讓鬚眉的英雄!


推薦閱讀:

歐亞世界簡史(11) 大漢王朝
殺母之仇究竟該不該報?從張扣扣案說說漢代風行的血親復仇故事
【西漢篇】大漢開國功侯彙編·序言
「鑿壁偷光」的那個孩子, 長大後卻成了貪污犯, 你怎麼看?
【西漢篇】第一篇·高祖所屬·平燕使者·廣嚴侯·騎將召歐

TAG:西漢 | 漢朝 | 東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