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損失感,時間管理的本質,要事第一

文/陳和 公眾號/和大大 ID/qiuhh2017

01

有次,我坐地鐵,被車廂里一則樓盤廣告吸引,廣告語大致是:出門離地鐵口200米,讓你一天擁有26個小時。

這個樓盤離市中心20多公里,單趟出行路上耗費至少1個小時,實際是存在時間損失,可靠近地鐵,為了凸顯優勢,彌補損失感,廣告詞反而是一天多了2個小時,也是浮誇到天方夜譚的程度了。

當然,廣告只會去抓住用戶痛點和產品賣點,可暴露出時間危機卻是廣大上班族甚至更多群體里的痛點。

大部分人每天在忙忙碌碌,總有忙不完的事情,假如一天再多幾個小時就更好。

工作一天結束,總結下來,自己不過忙些無足輕重的事務,而真正提升個人的重要事務,因為不夠緊迫而明日復明日的在拖延,甚至最後永遠擺在日程上而不在手上。

在一個群里,一位職場媽媽友感慨自己的生活現狀以及焦慮。

她每天困囿於工作、家庭和孩子,一周下來緊張得只想哭,因為用盡自己全部時間和精力,她完全失去個人獨立時間,無法提升自我而焦慮不堪。

知識爆炸萌生知識焦慮,反而讓人有損失感和危機感,可是不會管理時間的人不是迷失在知識海洋中,就是受制於各種雜事中而無法脫身學習。

很多人把時間花費在緊迫事務上,而不是重要的事情上。

網上看到一個時間管理達人,每天只工作3小時高效完成事務。剩下的時間,她可隨心所欲的做各種事情,我很好奇她是怎麼做到的?

《奇特的一生》這本書, 是前蘇聯科學家柳比歇夫的傳記,柳比歇夫有一套奇特的時間管理方法。

他統計每天、每月和每年的時間花銷,以及做下一年的時間花銷計劃,他只記錄「純時間」。

所謂「純時間」,就是刨除工作中的任何間隙的純粹工作時間。這樣做,是為了精確掌控花費在工作的時間,知道自己真正的工作效率,這種方法令人驚嘆折服又值得學習。

很多人一天8個小時工作,下班了還加班到12點,勤勤懇懇,好像工作了10多個小時,可是如果真正刨除中間看電視劇、聊天、刷新聞等無效事務,也許一天真正的工作時間不超過1/3,如《小強升職記》書中的問題:「你是真的很忙,還是假裝很忙?」

根據二八定律,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裡,只有20%的人是高效能人士,剩下的80%費勁心力,一天卯足勁花費大量時間也賺不到他們的皮毛。

除資源、能力等不在同一起跑線的因素外,時間總歸對每個人是公平的,於是,時間管理成了熱門的管理學課程。

誰也不想把時間浪費在無價值的事務上,擺脫拖延症,可是注重時間管理,不得其法,其實還是在不知不覺中,處於「時間黑洞」中。

對於時間、事務兩者的關係,以及如何養成高效習慣,《高效人士的7個習慣》中有一條最重要的習慣值得反覆學習,它就是「要事第一」。

02

《高效人士的7個習慣》中的第三個習慣---要事第一,它是前面兩個習慣,積極主動和以終為始的具體實踐,是對這兩個習慣的實施、執行和自然表現。

養成積極主動和以終為始的習慣最終依然要付諸行動,否則只是紙上談兵

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都會提到一點,做事分輕重緩急,當我們成了父母,也在沿襲這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祖訓往往是經典,可見,一個好的習慣就是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但人往往被環境左右或影響,因為情緒或突發事件,打破原來的規劃,而牽絆於緊迫而不重要的事務。

要事第一的原則基礎是有獨立意識,有了獨立意識和誠信人格,才能掌控周身的一起變化,不受制於情緒和環境。

03| 時間管理理論發展歷程

《高效人士的7個習慣》詳細分解了時間管理理論發展歷程,就是四代進化史。

第一代時間管理理論是利用便條與備忘錄,以此調配時間與精力;

第二代理論是強調行事曆與日程表,注意規劃未來事務;

第三代是講求優先順序的觀念,即依據輕重緩急來分配時間;

可是這三代時間管理法都有它的弊端,讓每時每刻都崩的緊緊的,過於死板拘束。

於是本書提出了第四代理論,它主張的不是「時間管理」,而是「個人管理」。

「個人管理」是一種以原則為重心,配合個人對價值使命的認知,兼顧重要性與緊迫性,強調產出與產能齊頭並進的科學時間管理理論。

通過一張時間管理矩陣圖,將事務分為四類,第一類事務為緊迫又重要,第二類事務為不緊迫重要,第三類事務為緊迫不重要,第四類事務為不緊迫不重要。

過分注重第一類事務,最終佔據時間和精力,每天疲於奔命,於是很多人就會藉助第四類事務來逃避現實,那麼用在不緊迫重要和緊迫不重要事務上的時間便非常少。

如果將大部分時間放在緊迫不重要事務上,只是順從優先別人,而對自己不加重視。

以配偶或金錢、朋友、享樂為重心的人,容易受第一類緊迫又重要和第三類緊迫不重要事務羈絆。

而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容易受情緒衝動所誤導,陷入博人好感的第三類緊迫不重要事務中和第四類不緊迫不重要的事務中,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高效能人士總是避免陷入第三類和第四類事務,他們花費更多時間在第二類不緊迫重要事務上。

不緊迫重要,包括建立人際關係、撰寫使命宣言、規劃長期目標、防患於未然等,這是遵循第四代時間管理理論「個人管理」。

它注重以人為本,重點在人,而不在事,以原則為中心,而不是以金錢、家庭、配偶、工作、名利、享樂、朋友、敵人、宗教或自我為中心。

所以,把更多時間分配在不緊迫重要事務上,勇敢說「不」,必要時,拒絕別人,在急迫與重要之間取捨。

04| 個人管理方法和步驟

著重不緊迫卻極重要的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以一星期為單位制定計劃,一周7天中,每天各有不同的優先目標,但基本上7天一體,相互呼應。

另一個方法攜帶管理工具,時間可供參考修正。

個人管理的四步驟:

確認角色;

思考下一個周計劃中每一任務欄下你最想做的一兩件事,作為你選定的目標;

每一項目標安排具體的實施時間;

把每項人物分配到一個星期中某個具體的日子。

把重要的時間用在重要的事情上,養成要事第一的習慣,這是《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讓人脫穎而出的最好的實踐方法,也是時間管理的本質。

歡迎留言,分享閱讀方法!關注我的公眾號、頭條號@和大大


推薦閱讀:

越早養成越好的習慣有哪些?
何時行事,才最高效?
你的問題不是不自律,而是沒能力
學習易效能時間管理,值不值,值多少?
只做了這幾件事,90天後我重新找回了自我

TAG: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書籍 | 時間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