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談刷票,莫提情懷,聊聊《後來的我們》電影本身
以下內容不含或輕微劇透。
我發現(以下是凡人說電影關於電影的最新報道)……
我發現觀眾越來越容易關注一些電影之外的東西,而對於電影本身,反而關心的太少。
周五下午看了三點十分的場,整場下來觀眾不到二十人。可能是時段的原因吧。
專門去看了下票房,截止當晚十點半,已狂收兩億八千多萬!按照這個趨勢,《後來的我們》首周票房或許能破10個億?
想必又是一部現象級的國產片。
就沖這一點,你說我們該怎麼評價這部電影呢?成功啊!
——這是我能給出的最客觀評價了。
可這個「成功」顯然是市場上的,市場與作品完全是兩個概念,尤其在中國,兩者間不存在絕對正相關。
說完客觀的,下面就說一些關於電影本身,我的理性觀點。
無論從影片故事的真實感、情節的普世性、共鳴的訴求點哪方面來講,如果你問我這部片值不值得看?我會告訴你:對於部分人很值!它會是一些人心路的寫照,尤其是電影的後半段。
然而在前半段直到六十多分鐘女主要離開男主的部分,都跟爛。若不是男女主角演技都在線,又會是半部《匆匆那年》
若要問我這部電影好不好,那真的還不算好。五星評分標準來評價,我會願意打三星半,其中一星給情懷和演員。
這裡提到的「情懷」,並不是那種很虛無的回憶殺。電影確實把「後來的我們」五個字拍到了觀眾心裡。這也是電影能打動部分人的重要原因。
相信許多步入社會的人都經歷過那種物是人非的心路旅程。即使所經歷的故事跟影片中不那麼一樣,他們也同樣逃不開與影片中主人公擁有相似感懷的境況。
把情懷相關都說完了,下面可以專註地分析一下這部電影本身。
審視一部電影,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內容結構
藝術表達對人類共同命運的關注如果能做好前兩點,就能達到良好水平。第三點則是在保證前兩點的基礎上,對電影立意與格局的審度,審度好了,就可能封神了。
而這三點,恰恰相互關聯。
作為一部處女座,《後來的我們》反而在不容易做到的「立意與格局」方面做得令人驚喜,相比之下,藝術表達反倒有許多缺點。
先說內容。
電影的內容其實很簡單,很普通,沒有很戲劇化的情節。沒有妓女,沒有綁匪,沒有人妖,更沒有死亡。
有的只是少男少女的偶然相遇、畢業生的艱苦工作、異地漂泊的異常艱辛——這些情節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很常見的存在。
但也是這種普通的情節,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它們是很多人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的故事。
這一點就是《後來的我們》在內容上的優勢,而且這種優勢能夠達到引發了大眾共鳴的效果,也就自然上升到了「對人類共同命運的關注」層面。電影的立意與格局也就有了。
結構方面,影片的處理很明顯。整片下來,電影內容全部用插敘的方式被導演端到觀眾面前,而且是一插到底。
張藝謀的《英雄》只穿插了三次,就這樣還因沒照顧好觀眾被吐槽。
《後來的我們》從「現在」轉到「回憶里的過去」,來來回回一共切換了10次,算起來是5次穿插。
面對這麼多穿插,如何聯繫好情節之間關係是一個難題。
寫過故事或小說都知道,如果一篇故事沒有好的過度或鋪墊,那麼故事讀起來「口感」就很差,常常會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怎麼從前面的哭泣就突然變得大笑起來?」
可《後來的我們》正犯了這個毛病!
這是結構上不足的問題。故事具備了大的結構,但對結構的細節處理,尤其情節過渡方面不夠到位。
說到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及影片的藝術表達。
一部電影的藝術表達,包括拍攝方式、配樂、表演方式、光影色彩等。
其中在極為重要的拍攝方式上,本片採用了大量的短鏡頭。以至於整部電影充斥著不超過10s甚至3s的片段。
基於大量故事片段的情況,「怎麼把它們連接在一起,怎麼才不把故事講得太突兀」,這就成了電影中很關鍵的一個問題。
而事實上,劉並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蒙太奇不像蒙太奇,片段的邏輯也沒交代清楚。
比如在男主林建清與女主方小曉剛去北漂後不久竟同住一間房?她們一不是兄妹,二不是發小,反而是在小曉22歲時才第一次認識,關係再好也不至於同居吧。既然處理不好,為何還要那麼多不必要的短鏡頭?是後期剪輯的問題嗎?總而言之,就因為這一點,整部電影的觀感就下降了一大截。
剪輯差,敘事弱。
什麼是成功的過渡與片段聯繫?
拿我前兩天推薦過的《布蘭卡》舉例,針對小女孩布蘭卡從討錢變成偷錢、以及偶然間決定買媽媽的情節,導演都做足了自然的鋪墊。
在影片開始的時候,布蘭卡向路人討錢卻沒人給,這一點給後面「偷錢」舉動埋下了伏筆;在布蘭卡決定買媽媽之前,有兩處母愛的場景打動了她,而且都在她最動情的時候——
這樣的故事鋪陳毫無疑問是上等的。而《後來的我們》並沒有做到。這是電影的基本要求。
《後來的我們》藝術表達雖有所欠缺,但也讓人看到了些可取之處。
故事後半段,井柏然所飾林建清做遊戲編程時,設計了一句「如果伊恩再也找不到凱莉的話,那麼這個世界就再也不會有色彩了。」
電影中全部的「後來」場景都是黑白處理,「過去」場景都是彩色。黑白代表著現在,也就是「後來的我們」;而彩色則代表了曾經。
這是比較有格局的的大手筆!雖然離大師手法還很遠,但沒有讓人不適且有一定效果,確實值得稱讚。
類似的手法還出現的張藝謀2002年《英雄》,色彩與內容攜手前行。以及斯皮爾伯格《辛德勒的名單》全程黑白中唯獨出現了兩次紅衣小女孩。
如果更有心一點,我們還可以發現,黑白的「後來」從飛機取消航班持續到次日建清送小曉回家。相對於持續幾年的彩色「過去」,黑白的故事算是發生在一個時間點上。
彩色的「過去」部分算是電影的主體,隨著影片對「過去」的講述,故事也慢慢走向「後來的我們」,功成名就之後的的建清一直身穿黑色西裝出現——沒有了女主的日子裡,男主的生活早就沒了色彩,即使放在「過去」的結構里講述,分手後的他們依舊是黑白的。
電影在結構上下了些功夫。
除此之外,電影中的一些台詞太皮了點兒。
比如下面這句,讓我禁不住看到了小時代的影子——「幸福的人越來越幸福,悲慘的人越來越悲慘。不對,兩個悲慘的人在一起就會幸福。」
送黃碟的鄰居用來領飯盒的台詞——「自古寶劍逢知己,拿回去套,套套套招兒」,除了皮,還有什麼意義?
以及最尬的——
「如果我們沒有離開北京」
「如果沒有如果」
「後來沒有我們」
這台詞放在電影里,巨搶戲!劇情平平,台詞卻玩兒起了花哨文字遊戲,台詞打動了些人,電影卻落俗了。
綜合來看,這部電影剪輯差、邏輯有漏洞、結構ok、台詞稍有落俗、表演剛硬、內容還可以。
說了這麼多,沒怎麼提到影片劇情。還是希望把選擇的權利留給大家,想去試試自己會不會流淚的觀眾可以試著去一次,在我觀影的時候,廳里的十幾個觀眾倒是有一對男女在抽泣。
有很多人說,「這麼平淡的劇情有什麼好看的啊?矯情。」
——看不懂的是幸運,看得懂的是經歷。大概是這樣吧。
如果真要問電影剪輯那麼差、邏輯那麼弱,為什麼還會打動一些人?一定是它把「後來的他們」的無奈都說了出來。
當我們最需要愛情時,對愛無能無力;當我們有能力以後,愛的色彩卻不見了。有人懂,所以他們動容。
本文首發於一個有獨立邏輯電影生活圈:凡人的影像聲色。公眾號ID:zhangzaifvn 歡迎你來,我一直都在。
推薦閱讀:
※地道戰是如何產生的?
※電影《穆赫蘭道》真的那麼優秀嗎?
※賈乃亮的妻子李小璐都演過哪些電影?
※如何看待第89屆奧斯卡最佳影后Emma Stone?
※隨想N種(7-12)簡短影評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