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牛頓經典力學遇到瓶頸的時候,西方科學家來《易經》尋找答案

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大科學家,許多榮獲諾貝爾獎金物理學家,已經認識到,中國《易經》理論的現實意義,直接感受到中國《易經》的大科學觀思想的價值。

實際上,二十世紀的許多科學發展的重大成果表明,現代科學已經不再是一個無統一結構的幾何點,而是一門類繁多、層次分明、結構複雜的巨系統。在認識方法和研究角度上,正由西方的分析大趨勢,轉向了整體綜合大潮流,這就是中國《易經》「天人合一」理論,把天、地、人看成宇宙一個整體、一個綜合性的自生組織巨系統,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均在其中,其獨特的思維方法是中國的數、理、象,而不是西方的數、理、化。

《繫辭》曰:「《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為什麼?我們有著世界各民族領先的、「天下合一」的優秀文化,我們有著世界文化的皇冠——《易經》!

西方科學對事物的本體以分析為主,效發了笛卡爾和牛頓經典科學觀思維,把大千世界的複雜事物,用支離破碎的方法分析理解,建立了彼此不聯繫的諸多科學。

從一定程度上講,西方科學就是一個盲人摸象的過程,學科很多,而終極的目標,就是研究宇宙的真理。真理最後是可以統一的,但是西方科學的發展基礎,決定了他們是不斷的填充,不斷的細分學科和研究方向。一直到把所有的Bug都堵上。

這些各自領域的科學家們,各自鑽進自己的家門而苦苦探索。到了20世紀末,許多科學家已經走出家門,進入了彼此的邊沿,走進了一個令科學家們頭暈目眩的「混沌衚衕」,這便是科學家們共同思索的「同一個」:大千世界五彩繽紛,為什麼他們各自的規律有這麼驚人的相似?為什麼對偶的東西可以互相轉化?

為什麼宇宙千差萬別的現象有著深刻的統一性與和諧和性?諸如此類,構成了一個「宇宙之謎」。如此之謎,就是笛卡爾和牛頓來世也許難以回答了。

這個宇宙,難道沒有一個終極的原理,世界的理論是否可以大統一起來。

最典型的是物理學家對於四種力的統一的努力。

西方天人對偶的哲學依據,它誕生於文藝復興運動之中。它提倡人性,批判神性,提倡人權,蔑視神權。但是神權並不等於自然,西方科學卻走上了蔑視自然之路,「人是自然的主人」是其發生髮展的哲學依據。近代科學帶來的不僅僅是大工業的生產方式及西方國家的發達,同時對自然的無限索取和奴役,更帶來人類物慾的泛濫並造成了今日世界的災難。人類沒有因上帝被打倒而獲得自由,相反在一切以滿足人的物慾為中心的現代科技中,卻陷入了更深的泥淖。於是半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們率先開始了反思,尤其是走在時代前面的科學巨匠。

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歐文·薛定(1887——1961),在40多年以前發表的《泛論形而上學》一文中就尖銳地指出:「現在大多數人都沒有什麼信仰可言,沒有什麼導師可以遵循。結果出現了一種返祖現象;……極端的放蕩的利己主義已抬了頭,咧著大嘴在笑,它憑著人類原始習慣獲得的粗暴力量,正伸手去撈我們這條船上無人執掌的船舵。」

195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馬克思?波恩(1882——1970),在《我的見解》一文中更指出,這是「科學興起的結果,由於科學方法的發現所引起的人類文明的這種破裂也許是無法彌補的。我在我的一生中目睹的政治上的和軍事上的恐怖以及道德的完全崩潰,也許不是短暫的社會弱點的徵候,而是科學興起的必然結果……那末人最終將不再是一種自由的、負責的生物。」

其實,科學也是思考者,科學家就是嚴格實踐的哲學家。

在某種程度上,科學和哲學是高度統一的。

許多著名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都發表過類似的觀點。例如:愛因斯坦在臨死前曾和偉大的哲學家羅素以及其他人發表了一個明朗的聲明。在林多舉行科學討論會的18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化學家和物理學家,一致通過了一個同樣的宣言。而波恩在《原子時代的發展及其本質》一文中認為,在這些科學家發表宣言之後,世界依然如故:「……但沒有很多時間來等待他們的言辭生效了。一切都依賴於我們這一代人的才能,去重新調整我們對新事物的想法。如果不能這樣做,地球上的文明生活的日子就要到達末日。」

近代科學又叫機械論科學。它的理論基礎是還原論、決定論,它認為物質世界的粒子是按照一些機械的線性的因果規律在運動,是可以還原的。人類通過研究部分就可以知道全體;時間和空間是絕對的、無生命的。物質世界卻並非如此簡單。晚年的牛頓領悟了這一點:他認為雖然這些天體確實能僅僅由於那些重力定律而持續在它們的軌道上運行。但這些軌道本身有規則的位置,無論如何是不能先從這些定律中推導出來的。他沒法解釋 這些天體為什麼這樣排列?於是他只有得出這個結論:這個由太陽、行星和彗星構成的最美滿的體系,只能來自一個全智全能全智全能的主宰者的督促和統治。

迷信科學的人們卻對牛頓更科學的結論大失所望,他在《完美和諧的宇宙來自上帝的統治》說:「為人類社會作出巨大貢獻的英國著名科學家牛頓,在晚年卻令人悲哀地作出了一個荒謬的結論:完美和諧的宇宙來自上帝的統治,對此,他還進行了『科學』的論證。」那麼虔誠的「科學」信徒必定更無法理解「以理解上帝的精神為己任」的愛因斯坦。其實這正是科學偉人不斷探索的徹底的科學精神。晚年的牛頓並沒有回到神學的體系,他上升到一個新境界,他再三強調了:「上帝根本沒有身體,也沒有一個體形,所以既不能看到,也不能聽到或者摸到他;也不應以任何有形物作為他的代表而加以膜拜。」

愛因斯坦持相同的觀點,他在《科學與宗教》中說:「宗教導師們必須有器量放棄人格化上帝的學說。」由此可以判斷,近代科學的發展讓他們拋棄了神學的「上帝」;近代科學的不解之謎令他們去追尋那個宇宙真正的主宰。而這個主宰就是中華民族8000多年以來所唯一信奉的「天道」——《易經》的「天人合一」理論。儘管如此,牛頓在《完美和諧的宇宙來自上帝的統治》中還是認為他發現的那麼多的定律對於人類來說足夠用了,但對我們來說,能知道重力確實存在,並且按照我們所已說明的那些定律起著作用,還可以廣泛地用它來解釋天體和海洋的一切運動,就已經足夠了。

但是科學的發展卻出乎了牛頓之所料——這個從17世紀末到19世紀末,一直獨霸天下,幾乎無人反對的 「牛頓經典力學」進入20世紀之後,卻遭遇了不測。

李曙華在《從資訊理論到混沌學》認為當物體運動接近光速,以及在宇觀世界中不再適用;在接近普朗克常數的微觀世界,也不再適用;在宏觀世界的複雜系統,也不再適用。

20世紀末,國際力學學會主席向人類致歉:「我必須以廣大力學科學家的全球集團的名義說話,我們集體一致請求原諒,因為我們把接受教育的人們引向謬誤,傳播了關於滿足牛頓運動規

律的系統遵守決定論的思想,然而1960年以後證明,情況並不是這樣。」已成為現代人類教主的「近代科學」,為什麼會遭此慘敗?「控制論之父」維納(1894——1964)在《偶然性宇宙》中的分析切中要害。他說:「它把宇宙描寫成一切都是按照某種定律精確地發生的。」但是「這種描述,從實驗上永遠是既無法全部肯定,也無法全部否定的。……用我們的不完備的實驗永遠也不可能證實這些或那些物理定律是否正確到最後一位小數。」——這就是近代科學的理論與實驗之間永遠不能克服的「二律背反」!

普里高津《從混沌到有序·序》說得更形象:在當代西方文明中得到最高發展的技巧之一就是拆零,即把問題分解成儘可能小的一些部分。……機器時代熱烈地擁抱了把整個宇宙描繪成一個機器的那些科學理論。……似乎僅僅證實了宇宙宛如一個工程師手中的玩意兒。現實世界卻不是機器,而是充滿變化的互相聯繫的有機的整體——這就是近代科學的世界觀與客觀世界之間永遠不能克服的「二律背反」!於是在現實世界的絕大部分中,近代科學不科學了! 20世紀40年代以來的後現代科學徹底拋棄了近代科學對世界的機械論認識,如普里高津在《對科學的挑戰》一文中指出:「現今的科學已不再是這種『古典『的科學了,把一切自然之物歸入少數幾個『永恆』定律的企圖已被放棄。」可見曾經一統天下的近代科學只不過是人類科技進步的一個階梯而已。需要指出的是,幾千年以前的中國《易經》就是有機自然主義的觀點,認為物質世界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生到死的有生命的世界。

西方的科學家仍驚奇地發現,中國古老的6000多年前的《易經》理論,其天人合一的宇宙全息統一論。其明顯的模糊性和巨大包容性的大科學觀,卻能完美地解釋現代科學所不能解決的許多現象。尤其是現代物理學中的一些新發現、新認識、新觀念,

表現出了與《易經》理論高度的整體性、綜合性與一致性。特別是宏觀大宇宙和微觀粒子小宇宙的統一性與和諧性,更使物理學家們驚嘆中國《易經》的科學價值。

於是,世界上眾多的科學家,包括那些榮獲諾貝爾獎金的大科學家,開始關注、探索現代科學技術和中國傳統文化《易經》的玄秘了。《易經·繫辭》說:「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易經》寓蘊豐富博大的科學內涵,現代科學許多學科原於《易經》大律,例如電腦。電腦具有驚人的數據處理,存貯記憶、邏輯判斷、分頻統計、模式識別、多維圖象、智能診斷、自動檢索等功能。

同時,可以獲得二維、三維和混合卦的象數解、《易經》數理基本公式『虧其解,模(即《易經》的率)論的附予犄數、附予耦數解和推廣各種數的模數解答;二進位、三進位、十進位和r進位整數解;易圖用陰爻陽爻兩元素的無限重集的排列解;八卦、二維、64卦、三維以上64卦、九卦與81卦和混合卦用三爻的三元素有限和無限重集的排列解。

同時《易經》的模糊演算法,全息耦合,矩陣的自相似性,合乎混沌數學,分形數學,數論,拓撲學等學科的定義,基本上是無所不包,天下地下人間,全都可以表達。

所以,大統一理論,在東方的《易經》中尋找答案,方向感是正確的,中國的科學界,學術界,不要落後了,這是一座大寶庫啊。


作者:隱士申子源

時間:2018-01-26

推薦閱讀:

法治生態洛書圖解 別世富
易先生:算卦書還是哲學書,怎麼學習易經?
從易經角度來談談如何走出逆境迎接好運
如何理解「其亡其亡,繫於苞桑」?
昨日富貴女命感情細節丨案例37八字命理14

TAG:物理學 | 科學史 | 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