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路:分組交換
05-08
計算機網路位於通信和計算機的交叉點上,是兩者不斷融合和促進的產物。
第一篇文章簡單介紹下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過程。
計算機網路誕生於在1960年代美蘇冷戰時期,當時的美國國防部要求研發一種新型網路,要求一下特點:- 該網路不是為了打電話,而是為了計算機之間傳輸數據
- 能連接不用類型的計算機
- 網路上的節點同等重要
- 有冗餘的路由
- 儘可能地簡單,但是非常可靠
在此之前,美國已有發達的電信網。計算機網路是在電信網的基礎之上提出的,所以有必要對比一下兩者。
電信網的最基本特點是電路交換(circuit switching),而電路交換是面向連接的。面向連接的通信有三個步驟:1)建立連接;2)傳輸整條報文;3)釋放連接。如果通信鏈路中斷,那麼就必須重連(可靠性差)。為什麼計算機網路不使用電路交換的思想去設計呢?
簡單說就是鏈路的數據傳輸效率低。電路交換的特點是,在通話的全部時間內,通話的兩個用戶始終佔用端到端的固定傳輸帶寬。而計算機通信的數據往往是突發的,在整個通信過程中,可能只是很少的時間用於傳輸數據,大部分時間可能用於用戶在編輯一個文件等。所以通信鏈路沒有被充分利用。計算機網路的設計原理是分組交換(packet switching)。網路會把一個報文(message)拆分成一個一個的分組(packet),分組又稱「包」,是互聯網中的傳輸數據單元。
分組由兩部分組成:包頭部分和數據部分。包頭中有分組的控制信息,比如目的地址和源地址。正是有了這些信息,分組才能在分組交換網中選擇路由。在使用分組交換時,可以無需建立連接就直接發送數據。這種通信機制不是面向連接的。存儲交換的工作原理是存儲轉發,這個過程是由節點交換機完成的。交換機有很多埠,用這些埠和外部路線聯繫。交換機會把收到的分組放入緩存,再查找轉發表,找到目的地址應該從哪個埠轉發,然後再把分組傳遞到相關的埠。在傳輸過程中,如果某些結點或者線路被破壞,交換機會根據路由轉發協議,找到其他路徑。存儲轉發策略的本質是在通信過程中動態(斷續)地分配帶寬資源,非常適合突髮式數據的傳輸,大大提高了通信線路的利用率。
分組交換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
- 高效:動態分配帶寬資源,對通信線路逐段佔有
- 靈活:對每一個分組獨立地選擇轉發路由
- 迅速:不需要建立連接;網路使用高速線路
- 可靠:完善的網路協議,分散式,多路由。
分組交換也帶了一些問題:
- 分組在存儲轉發的時候需要排隊,增加了時延。
- 分組的首部的控制信息是額外開銷
- 分組交換網需要專門地
思考題:分組交換和電路交換有什麼不同?計算機網路為什麼使用前者?
提示:所謂「交換」,其實是指在通信中分配帶寬資源。推薦閱讀:
※OSI 7層模型和TCP/IP 4層模型
※塊存儲、文件存儲、對象存儲這三者的本質差別是什麼?
※淺談網路工程行業
※小明當網管的第一天
※伺服器租用哪家好?
TAG:計算機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