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乘入楞伽經(3)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修多羅中說如來藏本性清凈,常恆不斷無有變易,具三十二相,在於一切眾生身中,為蘊.界.處垢衣所纏,貪.恚.痴等妄分別垢之所污染,如無價寶在垢衣中。外道說我是常作者,離於求那自在無滅。世尊所說如來藏義,豈不同於外道我耶?」

  佛言:「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如來.應.正等覺,以性空.實際.涅槃.不生.無相無願等諸句義,說如來藏,為令愚夫離無我怖,說無分別無影像處如來藏門,未來現在諸菩薩摩訶薩,不應於此執著於我。大慧!譬如陶師於泥聚中,以人功水杖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爾,於遠離一切分別相無我法中,以種種智慧方便善巧,或說如來藏,或說為無我,種種名字各各差別。大慧!我說如來藏,為攝著我諸外道眾,令離妄見入三解脫,速得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佛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若欲離於外道見者,應知無我如來藏義。」

 其時,大慧菩薩對佛說:世尊,有些經中說言,如來藏本性清凈,一切眾生貪瞋痴中均有如來身,常無染垢,德相具足,如無價寶在垢衣中;外道說有恆常不變的神我,能造作眾生五蘊等,遍諸趣中無有生滅,現在世尊所說如來藏義,豈不與外道所說相同?

  佛說:大慧,如來藏不同於外道所說之神我。大慧,如來以性空、實際、涅槃、不生、無相、無願等義說如來藏,為令愚夫離無我之怖畏,於無所有境界說如來藏門。未來、現在諸大菩薩不應於此執為有我,如陶匠於泥水中,以輪繩、水杖、人功作種種器,如來也是這樣,於法無我中,以隨機攝化,方便說法,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種種名稱各各不同。大慧,我說如來藏,為攝化執著於我之諸外道,使其離於妄見,入三解脫,速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諸佛所說之如來藏,不同於外道所說之神我,若欲離於外道見者,應知無我、如來藏義。

註:此處的解釋,有方便說和究竟說兩種

所謂方便說,是說,如果說,眾生有佛存在,還形容佛是怎麼樣的。那就是方便說。

所謂究竟說,是說,如果說,真實境界的依他起自性和圓成實自性為究竟說。異名為性空,涅槃,不生等等。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士夫相續蘊,  眾緣及微塵,

 勝自在作者,  此但心分別。」

 其時,世尊重說頌曰:

  外道計由神我故諸蘊相續不斷,又計與生法為緣;

  或計一切悉是勝妙自在天所作,此都是心量妄想。

 爾時大慧菩薩普觀未來一切眾生,復請佛言:「願為我說具修行法,如諸菩薩摩訶薩成大修行。」

 其時,大慧菩薩普觀未來一切眾生,又對佛說:請佛為我等說諸大菩薩修行法。

佛言:「大慧!菩薩摩訶薩具四種法成大修行。何者為四?謂:觀察自心所現故,遠離生住滅見故,善知外法無性故,專求自證聖智故。若諸菩薩成此四法,則得名為大修行者。大慧!云何觀察自心所現?謂觀三界唯是自心,離我我所,無動作無來去,無始執著過習所熏,三界種種色行名言系縛身資所住分別隨入之所顯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自心所現。大慧!云何得離生住滅見?所謂觀一切法如幻夢生,自他及俱皆不生故,隨自心量之所現故,見外物無有故,見諸識不起故,及眾緣無積故,分別因緣起三界故。如是觀時,若內若外一切諸法皆不可得,知無體實遠離生見,證如幻性,即時逮得無生法忍,住第八地,了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境,轉所依止獲意生身。」

 佛說:大慧,大菩薩有四種修行方法。那四種呢?一者善於觀察自心所現諸法,二者遠離生、住、異、滅等見,三者善知外法均無自性,四者專求自證聖智境界。若菩薩成就此四種法,則名為大修行者。大慧,如何觀察自心所現?亦即觀三界唯是自心,離我、我所,無動作,無去來,種種色行名言、根身器界,唯是無始過習所熏,明了一切法皆從自心起,皆從妄念起,大菩薩應如是觀察自心所現。

  大慧,如何得離生、住、異、滅見?亦即觀一切法如夢、如幻,自相、他相、共相悉皆不生;觀諸法悉是自心量之所現,所見外物本無自性,諸識悉皆不生;觀眾因緣本無積聚,三界諸法因緣而有。如是觀時,內外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悉不可得。知諸法無自體、自性,遠離生見,證如幻性,得不生不滅智,住第八地,遠離心、慧、意識、五法體相,得二無我境,獲如意身。

註:同樣從兩方面闡述,

從所言上,沒有事物,皆是心造。

從離言上,剎那生滅,如幻如夢。

 大慧言:「世尊!以何因緣名意生身?」

  佛言:「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速疾無礙,名意生身。大慧!譬如心意於無量百千由旬之外,憶先所見種種諸物,念念相續疾詣於彼,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為礙。意生身者亦復如是,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諸相莊嚴,憶本成就眾生願故,猶如意去生於一切諸聖眾中,是名菩薩摩訶薩得遠離於生住滅見。大慧!云何觀察外法無性?謂觀察一切法,如陽焰、如夢境、如毛輪,無始戲論種種執著,虛妄惡習為其因故,如是觀察一切法時,即是專求自證聖智。大慧!是名菩薩具四種法成大修行,汝應如是勤加修學。」

  大慧問道:世尊,如何名意生身?

  佛說: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有迅疾、無礙、遍到三義一樣,意生身者,即菩薩得如幻三昧,能現形十方以化眾生。大慧,譬如心意於無量遙遠之國土之外,憶念先前所見物事,念念相續,即可到達彼等物事,不是身體及山河石壁等所能障礙,意生身者也是這樣。菩薩得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諸相莊嚴,可隨意現形十方,以化眾生,如此是名菩薩得遠離於生、住、滅見。大慧,如何觀察外法無性?謂觀察一切法,如陽焰、如夢境、如毛輪,為無始惡習之所熏,種種戲論之所執著,如是觀察一切法時,即是專求自證聖智境界。大慧,菩薩具以上所說四種修行法,即成大修行者,你等應當勤加修學。

註:初地菩薩以上,可以用「神話」幻化出假象,度化眾生。但是他所幻化出來的景象都是不存在的。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願說一切法因緣相,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了達其義,離有無見,不妄執諸法漸生頓生。」

  佛言:「大慧!一切法因緣生有二種,謂:內及外。外者,謂以泥團、水、杖輪、繩、人功等緣和合成瓶;如泥瓶,縷疊草席、種牙酪蘇,悉亦如是,名外緣前後轉生。內者,謂無明愛業等生蘊.界.處法,是為內緣起,此但愚夫之所分別。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請為我等說一切法因緣相,令我及諸大菩薩了達其義,離有無見,不虛妄執著諸法漸生頓生。

  佛說:大慧,一切法因緣生有二種:內因緣生和外因緣生。外因緣生者,如以泥團、水杖、輪繩、人功等緣和合而成瓶等,縷迭、草席、種芽、酪酥等也是這樣,此等名外緣前後轉生。內因緣生者,謂無明愛業等蘊界處諸法。此但是愚夫之虛妄分別。

註:

唯有心識的運行是真實,其餘都是假象。如果認為外境實有,抓住外境的因果,那是錯的。

但是十二緣起的緣起是正確的,十二緣起的緣生現象是不存在的。所以要從十二緣起證入甚深緣起,即阿賴耶識緣起。否則仍然也是錯誤的。

「大慧!因有六種,謂:當有因,相屬因,相因,能作因,顯了因,觀待因。大慧!當有因者,謂內外法作因生果。相屬因者,謂內外法作緣,生果蘊種子等。相因者,作無間相,生相續果。能作因者,謂作增上而生於果,如轉輪王。顯了因者,謂分別生能顯境相,如燈照物。觀待因者,謂滅時相續斷,無妄想生。大慧!此是愚夫自所分別,非漸次生亦非頓生。何以故?大慧!若頓生者,則作與所作無有差別,求其因相不可得故。若漸生者,求其體相亦不可得,如未生子云何名父?諸計度人言以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等,所生能生互相系屬次第生者,理不得成,皆是妄情執著相故。大慧!漸次與頓皆悉不生,但有心現身資等故,外自共相皆無性故,惟除識起自分別見。大慧!是故應離因緣所作和合相中漸頓生見。」

 大慧,因有六種,謂當有因、相屬因、相因、能作因、顯了因和觀待因。大慧,當有因者,謂內外法一併為因,而生果;相屬因者,謂內外法一併為緣,而生果;相因者,謂互為果相,相續不斷;能作因者,一切法均能作為成就自身之增上緣,如因轉輪王,國人而得安樂;顯了因者,謂能所因果互相發明,如燈照物;觀待因者,長短高下互為因,因果關係亦然,因滅果起,相續不斷,不見虛妄生法。

  大慧,此是愚夫虛妄分別,非漸次生,亦非頓生,為什麼呢?大慧,若頓生者,則作與所作無有差別,求其因相不可得也;若漸生,求其體相亦不可得,如未生子時,如何名父?諸計度人所言以因、緣、所緣緣、無間緣等四緣所生法相,系屬次第生者,皆不可得,皆是心量妄想執著相。大慧,漸次與頓皆悉不生,只是心現諸根身器界爾。一切外法自相、共相悉皆無性,只是虛妄識生,自心分別見爾。大慧,因此之故,應離因緣和合相中漸生、頓生之見。

註:人類建構的因果關係,實際上並不存在,只有心識的運行是真實的。

當有因:業果關係

相屬因:現行熏習種子,種子生起現行。

相因:心識剎那生滅

能作因:增上緣,指能夠輔助生起假象的種子

顯示因:顯示分別的景象

待因:斷滅妄想,生起正見,無分別

這六種因是真實存在的。

其次,

漸次俱:前後生起來,因果是通過時空建構,不對。為什麼呢?就如同父親和孩子,到底誰先誰後?

頓生:因果同時生起來,也是錯的

只是心識生起的假象罷了。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一切法無生,  亦復無有滅。

 於彼諸緣中,  分別生滅相;

 非遮諸緣會,  如是滅復生。

 但止於凡愚,  妄情之所著;

 緣中法有無,  是悉無有生。

 習氣迷轉心,  從是三有現;

 本來無有生,  亦復無有滅。

 觀一切有為,  譬如虛空花;

 離能取所取,  一切迷惑見。

 無能生所生,  亦復無因緣;

 但隨世俗故,  而說有生滅。」

註:所言上沒有事物存在,故不生不滅。但是如果眾生認為他存在,那麼離言的心識就會開始運作,這樣一來心識就在生滅。

但是聲聞乘,由於隨順世俗故說有生有滅。


推薦閱讀:

怎樣修持度母法門?
這個世界上還有真正的和尚嗎?
提婆達多是不是並不相信轉世輪迴理論?
佛寺為什麼總建在山上?
有智慧的人所理解的因果關係是很長遠的

TAG:佛法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