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死亡直播」,值得我們每個人看一看——觀影:《我死前的最後一個夏天》

文/子文一點點

夏天還沒到,但我已經被一部發生在夏天的紀錄片感動哭了——

《我死前的最後一個夏天》(My Last Summer)

提到夏天,很多人想到的,都是熾熱的天氣、熱情的荷爾蒙、旺盛的生命力。

但是,對於紀錄片的五個主人公來說,他們的夏天,卻是吃不完的止痛藥、逃不掉的治療,以及死亡將至的措手不及。

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患上了無法治癒的絕症。他們的生命,只剩下不到一年,而這個夏天,很可能就是他們生命中最後一個夏天。

節目組把這5個相互不認識的陌生人,安排在一座別墅里,共同度過4個難忘的周末。

他們之間最主要的聊天話題,便是大多數父母都不會說、大多數老師都不會教的但是話題——

死亡


第一位病人,58歲的傑恩,乳腺癌切掉了雙乳,但癌細胞依然擴散到骨頭裡,患上了骨癌。

在這之前,傑恩和丈夫的生活非常富裕幸福,結婚25年,感情依然如初。

但癌症把這一切的平靜都打破了。

傑恩還記得,拿到檢查報告那天,丈夫冷冷地應了一句:哦是嗎?然後就獨自走開了。

這一刻,傑恩感受到了比疾病還要嚴重的痛苦,因為她怎麼也沒想到,相處了25年的丈夫,對自己的疾病,竟然沒有半點關心:

這就是現實,這就是生活。

半年之後,傑恩搬離了這個家,獨自生活。

第二位病人,48歲的電台DJ朱尼爾,前列腺癌。

DJ這份職業,讓他賺得盆滿缽滿,不僅有財,還有色。前半輩子到處留下情種:和10個不同女人,生下了11個孩子。

諷刺的是,最終留在他身邊的,卻是只交往了一年半的女友索尼婭。

第三位病人洛烏,是一名38歲的媽媽。2010年,她被查出了漸凍症。

到節目錄製時,她僅剩下一年的壽命,雙腳行動已經不自如。

從她生病以來,丈夫一直若無其事,很少和她討論病情,就好像這樣就能避免妻子的死亡。

兩夫妻感情雖然很好,但丈夫的鴕鳥一樣的態度,依然成了洛烏心中的一根刺。

第四位病人,肺癌,沒有老婆、沒有孩子、沒有朋友,確診之後,他已經打算獨自面對死亡,把鑰匙也留給了鄰居,因為他不想等到屍體發臭了,才被人發現。

第五位病人安迪,同樣非常不幸。

確診之前,自家生意欠下了26萬美元,不得不抵押了房子,甚至停掉了重大疾病保險。

但非常不幸的是,三個月之後,安迪被查出了白血病,開始了源源不斷的化療。家裡收入直線下降,每個月僅剩下300美元,於是不得不去找爸媽借錢。

他們五個人,都經歷著同樣的事情——

還沒學過如何面對死亡,就已經被疾病毫不留情地逼上死亡之路,他們被逼著學習迎接死亡。


那麼,他們五個人聚在一起,肯定是苦水連連吧?

恰恰相反。

這5個同病相憐的病人,互相走在一起,卻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豁然樂觀。

沒有泛濫的同情心,也沒有怨天尤人的痛苦感,有的只是病人與病人之間、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心照不宣。

身患乳腺癌的傑恩就像是這五個人中的大姐大,即使生病了,也依然像少女般元氣滿滿、風趣幽默。

第一次見到朱尼爾時,就單刀直入,問他為什麼不行了。

聽到朱尼爾回答是癌症,立馬就和他擊掌擁抱,說找到了同伴。

他們也不喜歡聽到別人說,你看起來真不錯:

他們是覺得病人就應該滿臉蒼白骨瘦如柴才對嗎?

他們還會調侃,這頓說不定就是我們最後的晚餐呢,說完每個人都在哈哈大笑。

就連死亡這個諱莫如深的話題,他們也敢拿出來打賭:

拿筆寫下來,看看我們當中有誰明年今天有誰還會在這裡。

只有在跟自己遭遇著同樣經歷的人面前,才能如此坦誠地談論自己的疾病、以及正在等待他們的死神。


看似輕鬆的玩笑背後,其實每個人,都有著說不清道不盡的痛楚。

有對自己人生的無能為力。

在人前一直開朗元氣的傑恩,也有自己的痛苦。

她坐在空無一人的教堂里,一直祈禱,別讓朋友在自己的葬禮上哭泣,但自己卻先哭了。

她還有很多事情想做,但是自己的生命卻進入了倒計時:

我將要死了,多可惜啊,浪費了,我還有那麼多可以付出。

有對親朋好友的失望。

他們五個人,都遇到了同樣的尷尬——患病之後,身邊的朋友開始漸漸減少了聯繫,到最後甚至再也不聯繫:

他們不應該疏遠我,可能他們害怕會傳染。

比如說無依無靠的本,之前一直在一艘游輪上當經理,但得病之後,公司以他身體不符合工作要求為理由,把他辭退了。

在這之前,身邊的同事就是他唯一的朋友,但被辭退之後,他跟前同事們的聯繫越來越少,到最後只能孤獨的面對疾病的惡化。

有對家人的愧疚。

比如說身患白血病的安迪,生意破產已經有夠受的了,再加上疾病的降臨,一家人全靠妻子工作來支撐生活。

妻子又要工作,又要帶只有兩歲的娃,有時候累了,便會忍不住向丈夫抱怨:

你每年都會花掉一大筆錢,對你無關緊要,但對我很重要。

面對妻子的「冷酷」,安迪很理解,但卻依然很無奈:

我還活著跟她們在一起,但她優先考慮的是我死後,她和女兒的生活該怎麼辦。

DJ朱尼爾同樣如此。

雖然臉上經常笑嘻嘻,但身體的疼痛,不僅在折磨著他,也折磨著他的女友索尼婭。

索尼婭每天都得守在他身邊寸步不離,給他做護理、到處買葯。即使在鏡頭前,索尼婭有時候也受不了這種生活,直接向男友吐槽:

你越是躺下,就越是站不起來。有時候我想逃離這一切,但是我不能,因為我得經受你正在經受痛苦的事實,無論你怎麼視而不見,它都在那裡。

朱尼爾同樣很痛苦。他覺得,照顧自己的索尼婭已經不像是一個伴侶,而是看一個看護,他不想讓自己愛的人承受這種痛苦。

這些都是人類對死亡赤裸裸的恐懼和糾結。

無論是當事人,還是陪伴在當事人身邊的家人朋友,都在受著無法排解的煎熬。

談到死亡,大多數人都會選擇不說,不直面,不正視,好像這樣死亡就會消失一樣。

但很殘酷的是,事實並不會因為人們的漠視而消失。

幸好,這部片子是溫暖的。

因為他們每個人,都在嘗試改變。

嘗試在人生最後的時光里,把生命的寬度擴展到最大。

傑恩,自己列了一個遺願清單,每實現一個願望,就再增加兩個願望,這樣才能鞭策自己繼續活下去;

朱尼爾,改掉了風流本性,決心好好補償女友索尼婭,在病床前戴著呼吸機,和她宣誓結婚;

原本打算順其自然面對死神的本,開始重新接受化療,還和傑恩一樣,列下了目標,讓自己有所期待;

生活拮据的安迪妻子,也願意把所剩無幾的積蓄,給自己的丈夫租了一輛哈雷,因為她知道,騎哈雷兜風,是丈夫一直以來的夢想;

身患漸凍症的洛烏,從患病之初就把病情告訴了自己的孩子們,她覺得孩子們有權知道,也希望孩子們接受這個現實,她努力把生平所有愛,都傾注在孩子身上。

兩人四點半結婚,朱尼爾七點半去世。只有三個小時的婚姻,卻是兩個人最好的見證

這些一點一滴的改變,離不開他們這4個周末的相聚一起的體驗。

只有在了解死亡、直面死亡,才能從中獲得勇氣、能量,出盡全力活在當下。


這部紀錄片一共有四集,從第一集自己如何面對死亡,到如何面對家人、如何面對孩子,到最後真的走向死亡。

差不多4個小時的片長,我們可以看到人在面對死亡時的恐懼、無力、糾結、不甘心,同時,也可以看到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扶持、互相取暖、直面困難的勇氣和溫情。

它告訴我們,死亡不一定是一種結束:

朱尼爾去世後,索尼婭為亡夫建了一個花園,她和亡夫的兒子,經常坐在花園裡聽著風聲,因為她覺得,這裡的風聲和其他地方的都不一樣,她知道朱尼爾沒有離開。

它告訴我們,死亡也是一件有尊嚴的事情:

傑恩在節目一開頭就說過:如果我需要別人擦屁股、腹瀉、尿失禁,沒有尊嚴,就像動物一樣,如果到那個階段,我會選擇藥物。

節目最後,她要求攝製組取消對她的拍攝,因為她想有尊嚴地面對死亡。

死亡可怕嗎?

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答案。

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活著的我們,永遠無法去感知死亡。

當死神真正來臨那一刻,我們可能會惋惜:想做的事情還沒有開始動手,想說的話,也還沒勇氣說出口。

但我們卻無力改變。

就像史鐵生說的: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

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生命的落幕,誰都無法預見。

我們能抓住的,只有當下。

用力地把每天都過到極致,這才是我們對生命的態度。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bookface,文章略有刪改)


推薦閱讀:

TAG:死亡教育 | 死亡 | BBC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