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肥胖」是一個殘忍的詞?

作者 / 卷卷

肥胖兩字或其對應的英文單詞fat,在許多國家及中國許多地區,都帶有明顯的貶義意味,尤其是日常生活和社交媒體中。Fat這個詞在英國等國家,因其貶義意味,在日常生活和社交平台已經成為一個「被拋棄」的單詞……

然而, 在我們身邊呢?

在這裡,我們無意批判或禁止「肥胖」這個詞或「肥」「胖」這兩個字的使用,只想告訴大家,正這些詞,在某些情況下,是殘忍的。

※ ※ ※

「肥胖貶義化」是正確的嗎?

目前不少觀念,直接或間接將「肥胖」或BMI>25等同於「不健康」「沒自控力」「懶惰」「愚蠢」「失敗」……而針對年輕女性,體重在100斤、110斤或120斤以上,在同齡人、社交媒體、娛樂圈上,就直接被劃在「胖」這一類里;許許多多被稱為「胖」的女孩子,其實體重、身材完全屬於正常範圍,身體狀況也很健康。

其一,這種給「肥胖」貼標籤,其實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不一樣的,而體重體型與遺傳背景、成長過程、環境因素,以及生理、心理狀況有相關性,和個人品格性格並無確切的因果關係。(常見邏輯偏差之一:混淆相關性和因果性;事件A和事件B相關,並不代表事件A是導致事件B的原因,反之B與A亦然)

每個人的正常體重其實都是不一樣的, BMI範圍或其他指標,是針對大部分正常適齡人群並參考部分研究成果而得出的「指導性意見」,這些「指標」不是在100%的情況下都正確,也不是適用於100%的人群。關於是否要將超重和不健康畫上「約等號」,在西方學術圈、媒體輿論,現在仍然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往往在爭論中,各方的利益、觀點達到平衡和多元化。所謂百家爭鳴,相比獨尊儒術,未嘗沒有無可替代的優勢)

其二,這些說法,對於一些體重正常、或嚴重超重的人們,是一座壓在身上而無法掙脫的大山;伴隨著其他因素,可能會引發自卑、喪失自尊心,甚至抑鬱症、社交恐懼症、神經性暴食症等等心理癥狀,以及過度減重、盲目減重帶來的各種生理隱患。許多患者在大幅減重之後,因為「害怕變胖」和「害怕別人說我胖」,而在康復過程中收到很大阻力,或甚至害怕開始康復。(因為康復意味著開始正常、規律的飲食,對於正在節食的患者而言,暗含著體重增加的風險)

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不僅有經濟的繁榮、科技的發達,也不應缺少人文關懷;通俗而言,人文關懷中重要一點,是你尊重別人,別人也尊重你。(維基百科中文定義:「人文關懷指對於人性的的關注和理解,從人的自身需求、人的慾望出發,滿足人的需求,維護人的利益,從而達到對人權的基本尊重。」(《人文關懷》. 中國知識基礎建設工程[2012-7-9查閱])簡而言之,無論體重、身材如何,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需要理解和尊重的個體。

無論在怎樣的身材、怎樣的體重下,人都可以擁有各種各樣的品性——無論是骨感、纖細、勻稱、曲線、豐滿,每個人都是獨特且與眾不同的,可靦腆、可活潑、可靈動、可安靜、可聰明過人、可多愁善感、可獨立自主、可多才多藝、可勤奮刻苦、可隨性自由……我們可以嘗試去做的,是慢慢摘掉那副關乎」身材「的有色眼鏡。

※ ※ ※

為何批判「身材評判「的聲音如此少見?

在國內,「你看起來長好了/你看起來變胖了」跟「你吃了嗎」一樣,成為家常便飯。往往說者無心,但可能給聽者的心靈帶來了撼動。在英國幾年時間,我幾乎沒聽過「你變胖了」或者「某某人好胖」之類的話;對身材的評價很少聽見,即使有也是一些中性化的描述。

對於許多進食障礙患者,被同學、親人甚至父母說(或嘲笑/責罵)自己「胖」,是進食習慣開始失調的一大導火索;而周圍鋪天蓋地對身材體重的評論,是康復路上最難跨越的路障之一。(更多內容可戳:減重塑身的宣傳語,我們再也不要輕易相信)

但是卻沒有什麼人站起來,對這樣的「風俗習慣」提出異議,保護受傷害的自己或他人?

在英美等國家,不乏反對body-shaming的聲音。Body-shaming,絕不是指以自己的身材為恥,而是指通過嘲笑或者對身材作出批判性的評論,而使別人覺得丟臉、羞恥的行為。(英文釋義:the action or practice of humiliating someone by making mocking or critical comments about their body shape or size, 來自維基詞典) 這種行為不僅限於現實生活,也常見於各類媒體、社交平台。我們暫且將body-shaming譯成「(羞辱性質的)身材批判」或「身材攻擊」。許多人會習慣性且無意識地作出「本無惡意」的評判,但是仍然可以是「羞辱性質」的。

為什麼「(羞辱性)身材批判」傷害了許許多多的人,卻沒有聲音提出反思這樣的習慣?

首先,「身材批判」直接或間接導致受傷害的群體變成沉默的大多數。因自己的體型感到羞恥,很容易覺得自卑,懷疑自己的觀點,漸而相信自己的身材是自己的「錯誤」和「缺陷」——在這種情緒下,站出來說出自己的聲音更是難上加難。

其二,被影響的群體中許多是青少年和年輕女性,這群人恰恰不是輿論的弄潮者,而是接受者。其中許許多多的女孩子,被教育成為「乖巧」「溫順」的人,就更加降低了她們說出反對聲音的可能性;即使敢說出,也會被說成「太天真」「不成熟」。而對於有進食障礙的青少年、年輕女性,她們的聲音就極容易被淹沒、被忽視,因為她們是「生病的女孩子」——大概說什麼都難以被認可吧。

最後但同樣重要的一點,是(美其名曰)中庸之道和獨善其身的氛圍——「只要我自己不受什麼影響,那這件事情與我無關」。這點比較複雜,我們僅僅指出,但不做討論。

※ ※ ※

不曾有過,意味著我們需要一個開始。

如果要開始提倡謹慎「身材評價」,請先算上我的聲音,我們的聲音,為「被評判」的千千萬萬人所發出的聲音!

下次再開口說某人」胖「之前,請你頓一頓,想一想;你可以為ta減去一次傷害。

更多反body-shaming相關內容請戳:

psychologytoday.com/us/

後面的話:

作為一個急切想推進大眾了解「進食障礙」和青少年/年輕人身心健康的熱心公益者和一個生物領域的科研工作者,我時常會有一些想怒懟某些媒體平台的衝動(在此不列舉名字以免利益糾紛),但是在寫文章,寫科普時,我會先平復這樣「出離」的憤怒,盡我所能,用客觀的、科學的角度,去探討一個問題。可以說從構思到敲鍵盤寫下些篇文字時,隔了很多次深呼吸……

強行用輿論和羞恥感去迫使超重者減重,和電擊學校有異曲同工之妙。每個人都可以說出自己觀點;因而我們也可以說出「針對觀點的觀點」——例如我們可以指出某些觀點中的某些部分是不準確的,或者指出某些觀點是傷人的。

在英文學術圈使用overweight和obesity這些詞時,作為學術圈中的一員,我希望中文學術圈(在跟大眾交流時)能夠用更中性的詞來替代「肥胖」,例如「超重」,或嘗試找出新的詞來翻譯obesity,以及幫助「肥胖」去污名化。

※ ※ ※

作者背景介紹 | 卷卷:牛津大學生物醫學在讀博士,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本科畢業。熱衷於科研、科普和公益,致力於幫助人們了解進食障礙症(俗稱厭食症或暴食症)。訂閱號「擊敗厭食暴食症」主創和主編,兼科學公眾號「健康學人」撰稿人。微博:卷卷Cheryl,知乎:卷卷Dr.Who(圖中為作者本人)。


推薦閱讀:

生酮注意啦!吃這些肉,小心隱藏在你身邊的糖
膽固醇高要不要緊,如何降低膽固醇?
當客戶問我是不是我姐姐的母親的時候,我的心碎了
明星懷孕只胖肚子不長肉,秘訣在這裡!

TAG:肥胖 | 進食障礙 | 暴食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