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都不上班了

1

前幾天和一個讀者聊天,讀者無意中說到:身邊好多做了幾年運營的,最近都辭職了。

不是跳槽,而是直接創業或自由職業。

實體創業的有做服裝、開餐飲的,互聯網的有自媒體、做遊戲的。有的甚至沒有多少本錢和經驗,還是無所顧忌地踏上了這條路。

仔細想想,我周圍人確實也有這個趨勢。

前公司同事,設計特彆強,上司苦口婆心勸,加薪升職都用上了,還是決心要走。因為單獨接私活都足夠養活自己了,實在不想再出賣寶貴的時間了。

還有個朋友是某大廠主編,當初千辛萬苦,各種內推面試才進來,核心崗位待遇不菲。但3月份還是辭職了,理由是:現在是寫作者最好的時代,遍地都是機會,不忍心錯過。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不滿足這種朝九晚六,沒有風險卻也沒有驚喜的工作方式,他們想尋找新的可能。

2

因為好奇,所以查了一下相關資料,結果發現,全球範圍內,除了創業潮,自由職業也是一個大趨勢。

美國勞工統計局就發現,從1990年到2014年,美國全職員工的比例下降了近一半,自由工作者的比例翻倍。

英法等歐洲國家也差不多。目前歐洲的自由職業者已接近2000萬。而在英國,自由職業者大概占職業人口的15%,總數自2008年以來已經增長了35%

哪怕在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這一趨勢都沒有落後。在全球最知名的Freelancer、upwork等自由職業平台,印度用戶一直佔據核心用戶相當大的比例。

有研究預計,在2050年,全世界將有至少50%的自由職業者,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將成為少數派。

看來,不止你不愛上班,在南半球、和你完全不同、做著不同工作的那個他,也不想上班,你真的不是一個人。

3

在去年一月份的瑞士達沃斯論壇上,主辦方把這種趨勢歸屬到「第四次工業革命」。不過,千萬不要以為這種趨勢是最近才出來的。

因為,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階段,市場都是由獨立的工作者推動的,封建時代的農民和各種手藝人可都是自由職業者。直到工業革命誕生,機器開始取代人力,為了提高效率,大家才開始聚在一起使用機器生產。全職僱傭制才逐漸成為主流的工作方式。

所以,可以說,全職工作也是特定時期的特定產物,隨著科技的發展,必然被新的模式所取代。

一直被認為是最有先見之明的管理者的彼得·德魯克,早在60多年前就提出:僱員社會正在倒退,外包、合作將逐漸興起。當時可能是危言聳聽,今天看來,或許這才是正確打開方式。

而《未來的工作》一書更是大膽預測:隨著共享經濟的發展,未來20年,傳統的僱傭模式將會被顛覆,我們將進入「超職場時代」。在這個時代,組織的邊界將進一步模糊,個人力量得到強化。更主流的工作方式,是人才直接更高效地對接各種平台,企業除了核心部門,其他的工作一律外包,90%的全職崗位將會消失。

仔細想想好像確實挺符合實情。近些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種平台崛起。越來越多有所特長的普通人可以發聲,從早年的博客,當現在的公眾號、微博、抖音快手,普通人也可以掌握一定的流量與話語權,從而獲得屬於自己的收益。這也是自由職業者、獨立工作室在近幾年發展迅速的原因。

羅納德.科斯曾經對企業的價值進行過解釋:在一個完全開放的勞動市場,人們可以互簽合約,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同時購買他人的勞動。

現在看來,這個完全開放的市場也許真的不遠了。

我父親一生只做了一份工作,我的一生將做六份工作,而我的孩子將同時做六份工作-Zipcar創始人羅賓?蔡斯。

4

前段時間有一篇《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都不想上班了?》小火了一下。

裡面對於年輕人不愛上班、但是不討厭工作的原因,說得一針見血:「上班」是一種個人與公司之間的「商業交易行為」,公司付費購買你的勞動時間,你就必須按照公司的規章制度,在規定時間到規定地點去做規定的事情。

而「工作」則是一個人安身立命或實現自我價值的手段之一。簡而言之:上班是為別人做事,而工作是為自己。

但是我想說,除了收益和價值方面的差異,更重要的一點是:上班是按照別人的想法做事,工作是按照自己的節奏走。

也就是說,上班根本上還是缺少一種掌控的快感。

我們不是不想工作,只是不想每天按照別人設定的時間、方法、目標來工作。

不管你承不承認,在我們內心深處,幾乎每個人希望能自己主宰一切。

這種掌控感有多重要,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員就通過實驗發現:對掌控力的需求是一種生理需求,如果一個人相信自己能夠掌控局面,他就會更加努力,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他們的實驗也證明確實如此,研究員設計了好多關於選擇權的實驗,因為擁有選擇的機會,能讓我們有掌控感。結果表明:不管是多麼微不足道的小事,哪怕沒有一點好處,人們都願意行使選擇的權利。因為這能使我們獲得掌控力,讓我們更有前進的動力。

所以你明白為什麼「改變命運」的文章能一直不過時,因為掌控人生實在是太有吸引力了。

但是,這個時代,大趨勢上,貧富差距不斷擴大、階級逐漸固化。現實上,房價遙不可攀、工資跑不過GDP,我們發現,太多的事我們無法決定。

所以,那就在其他小事上尋找掌控感吧。

所以,我們推崇個性,熱衷於個人風格的生活方式,願意在朋友圈刷存在感,喜歡給自己打上獨一無二的標籤……因為這能證明我們還擁有掌控力。不然,人生豈不是太喪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上班好像也確實越來越反人性,怪不得自由職業能成為趨勢。

5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01 起碼有一項專精

借用雷軍的那句:專註、極致、快。

都知道現在幾乎沒有什麼工作是穩定的,如果未來真的是一個90%全職工作都消失的「超職場時代「,那麼,像老羅說的「U盤化生存」,可能就是必選項了。所以,更需要你有所專長。

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一直以來,文科都是在就業鄙視鏈的最末端,每年畢業季,總是不少人抱怨文前景黯淡。

但實際上,不是文科生沒有前景。而是文科本身,就比理科的門檻高。

學理科,你能做到20%,足夠找一份不錯的工作。

學文科,如果真的想靠寫字吃飯,起碼要做到2%,否則就要轉行,要和總數比你多得多的理科生,共同競爭同一個崗位。自然會淘汰大多數,於是,這些人只能到網上吐槽:文科沒什麼前途。

所以,培養一個能不靠組織吃飯的手藝,或者把工作的某個技能做到極致,這真的很保險。

02

選擇更有「前景」的公司

這段時間,各種和「死工資」有關的文章開始火了。

畢業5年還在領死工資、你的死工資正在拖垮你……

因為,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了真正的事實:靠著線性增長的工資,別說財務自由了,連安居樂業都很困難。

個人認為,這也是現在上班越來越沒吸引力的原因,如果一開始就知道:不管怎麼努力升職加薪都買不起房,那加班還有什麼意思。

所以,雖然北上廣的金融、互聯網行業加班越來越嚴重,但是抵抗情緒好像也比以前強烈了。起碼,各種吐槽加班的文章、話題開始火了。對於加班,人們不再那麼麻木了,這也是一個好事。

當然,好多公司也看到了這個趨勢,開始用不同的方法激發員工的狼性了。

有個做諮詢的朋友,前段時間聊天就說:現在,願意給股權的公司越來越多了,全員持股的都不少,很多創始人主動提出給員工股權。前一陣接觸了一家小公司,拿到A輪融資後,直接推行虛擬期權,公司的整個氣質都不一樣了……

都知道海底撈的員工管理制度被贊簡直是範本級別,把人性化和歸屬感做到了極致。但是,你一定不知道,永輝超市的合伙人制度其實更勝一籌。

一線員工收入直接和品類或部門、科目、櫃檯收入掛鉤,硬是把從古至今都是死工資的活,變成了多勞多得。當然,效果確實沒話說。員工的精氣神根本完全不一樣。

所以,如果要跳槽,不妨把期權股票等其他收入考慮進去。畢竟,死工資真的靠不住。

從宏觀的角度看,這種靈活的模式,似乎沒有現在的傳統僱傭制穩定。但是,如果借用《反脆弱》一書的觀點來看,這些風險和不確定性,反倒增強了我們的反脆弱性,讓我們更適應這個社會,這樣看來也是一件好事。

當然,如果真有這麼一天,估計馬克思應該會欣慰的,因為資本剝削終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減弱了。

最後問個小問題,大家對上班有什麼看法?希不希望迎來一個自由工作的時代呢?

推薦閱讀:

分析師需要掌握的35個商業模型(一)
不平坦的路——曾經的記者曾經的節
血的教訓,應對領導的6個辦法
歐陽澤林:推薦68個助力高效工作和經營職場個人品牌的工具/平台
汽車業如何"過冬"?

TAG:職場 | 上班 | 職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