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敘】關於漫評的一點雜感與澄清

由於「三次元事務繁忙+存了重要素材的硬碟損壞」,專欄第二篇稿子要延期那麼一丟丟了(別打我)。考慮到已經很久沒更新,怎麼樣也要寫點東西。最近幾天恰好看到了知乎上關於動漫批評的批評,深以為然。加上S1論壇上似乎掀起了對漫評的討論。筆者結合在某acg硬核群里和大家的討論,簡單寫一下自己關於漫評的看法。

A君翻譯的【文章翻譯】沒人想要多士爐批評家/Ian Bogost這篇文章中Ian Bogost「反覆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一個觀點:「這是什麼?」對於動漫批評家而言,首先需要做到的是對作品的闡釋,分析作品的成因和由來,最後再補足性地說明作品的作用是什麼。漫評這種將娛樂嚴肅化的傾向本身可能導向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戲仿,所以一開始的目的就不是為了為作品的改善提供建議或是讓不了解作品的人「回心轉意」,而是試圖深入作品內部,抽離漫評人主管臆斷,挖掘作品的形式與內容;結構與功能;內涵與外延。漫評並不比其他藝術評論特殊,也不比其他藝術評論流俗。要之,漫評承載著藝術評論的美學意義,這種意義置於作品本身又因為作品的異質性而異彩紛呈。這種熱忱即便是一種「諷刺」,它也幫助我們接近作品的真相。

這種文藝學的表達或許讓人費解。這也導致了這種審慎的文字恐怕難以被更多人關注和接受。筆者嘗試理解這種觀點,於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對這種想法進行一個還原。即帶入「作品」對應「社群」;「漫評人」對應「社會學家」的理解模式。這種深入內部解釋作品的客觀主義與馬克斯·韋伯的追求不謀而合。作為反實證傳統的社會學家,韋伯致力於從內部對社會群體作出解釋,但避免過於宏大的視角和粗暴的還原邏輯掩蓋個體能動性和異質性。換言之,社會學家首先是深入群體內部進行理解揭示各種命題關係的因果路徑,再利用歸納的方法,提煉理論並形成理論框架。這一過程中,社會學家一直保持著審慎的態度和客觀的追求(儘管做不到絕對客觀),尤其是在事情沒弄清楚前,不要著急作出價值判斷。這種思路下,動漫評論忌諱的是只從外部討論作品,或是過早訴諸某種價值取向,為作品草率打下「神作」或「渣作」的標籤。作品不是某種外部量化的數據,也不是意識形態的犧牲品。比起作品帶來了什麼,作品的機理是什麼更重要。主人公為什麼這麼行動?是「動機因」(看到反派囂張,想打嘴炮)還是「結果因」(反派囂張了,所以要打嘴炮)。

如果漫評的宗旨僅僅是追求「作品是什麼」的解釋學,那麼就可能陷入純粹的文藝批評誤區里(得承認,這種表述也確實是一種學科偏見)。但是對於有著更「高」追求的漫評者,尤其是文化研究者來說,我們還會考慮下一個艱難的問題:正如社會學「宏觀-微觀」的二元對立一樣,漫評也存在著「作品論-文化論」的二元對立問題。社會學領域裡就有人對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從微觀到宏觀的推演過程提出批評。韋伯從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選擇性親和出發,一步步論述資本主義精神如何成就局部資本主義的發生,再發展到宏觀資本主義的。但是中間的論述並不完備。資本主義精神引起資本主義的經濟行為,但這種經濟行為怎麼產生不斷經濟增長和特定製度組織的出現?甚至還涉及「行動-結構」的對立問題。

至於漫評,從作品內在出發(作品論)提升到對文化的整體把控(文化論),不是作品內容的垂直外推那麼簡單,他還需要博引旁征,覆蓋一個更宏觀的討論域。就像從局部資本主義結構到整體資本主義結構的跨度一樣。不但是個極其繁瑣的求證過程,而且還具有跨學科性質(多種變數)。比起社會學的二元對立,漫評更重要的問題可能是「文化論」更不可能做到價值無涉,甚至於它本身需要提供價值。一個直覺上的做法是選取一個主題(角度),將擁有這個主題的相關作品進行圍繞主題的綜述。比如從諸多妹控作品中討論妹控,諸多三角戀作品中討論「黨爭」,延伸到心理分析甚至宏大的社會、政治問題。然而這種進路遮掩了作品的異質性,揭開了娛樂的幻象,並不一定能讓讀者買賬,我們也看到各種論壇上確實存在一批拒斥理論的人,人們對理論的排斥最直接的就是反映在相關文章的點贊與評論上,就連澄清漫評是什麼的文章都不可避免。這與拒絕元敘事的後現代境況不無關係,並幾乎宣告了文化論漫評的歷史性失敗。更談不上總結出回歸「作品論」的「漫評理論」了。

所以筆者的願望是致力於理解文化產品與文化產品外部環境的互動作用。個人對觀眾和讀者的看法並太悲觀,與其訴諸結構主義分析,更想弄清楚我們如何作出應答的。即便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阿宅也有「夢想的權利」,不是說我們遁入二次元的桃花源就能遠離政治,用辯證意味的話來說恰恰是承認政治才拒絕了政治;承認了三次元才在作品中拒絕三次元。而且我們討論也有一個隱藏的一致性:我們都對文化解放有著矢志不渝的追求,鄙視「垃圾觀眾」的同時,仍預設了一名「理想觀眾」。如何促成人們意識到這種權力,反思自身所處的環境,並踐行主體性非常重要。這或許需要我們暫時克制批判理論的進路,重新回到韋伯的「理解」與二次元群體的「常人方法學」當中去。不單純迎合群眾的「理想漫評」,而是在其中重新定義,建構起動漫評論的新範式。待時機成熟之日,在隱秘的共識下,掀起一面反旗(霧)。

時間匆忙,先說這麼多吧。謝閱~


推薦閱讀:

近年來的日本動畫在內容上是否存在人物角色大於故事內容的趨勢,如果有,為什麼?
有哪些男主把基友NTR的遊戲?
東方project所有異變都是用符卡規則解決的嗎?
兵長是傲嬌嗎?

TAG:ACG | ACG文化 | 社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