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閱讀的精髓!教你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建議收藏!

這本書初版於 1940 年,多次再版,歷經時間的考驗。懂閱讀的人,初探閱讀的人,讀這本書可以少走冤枉路。對閱讀有所體會的人,讀這本書可以有更深的印證和領悟。

我將整本書按照自己較比習慣的思路重新整理了一下,便於日後查閱。

本文將此書分為四部分,與書中的順序略有不同,分別介紹主動閱讀、閱讀的層次、內在及外在閱讀和閱讀不同讀物的注意事項。

第一部分 閱讀的活力與藝術

一、閱讀的思維背景

主動的閱讀。閱讀可以是一件主動的事兒,而且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讀者想接住多少作者的意念,完全看他在閱讀時多主動,以及閱讀的技巧如何。

要想練習主動閱讀,首先要提出問題:

A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B 作者都細說了什麼,怎麼說的?找出主題的想法與論點。

C 這本書說的有道理,是全部道理,還是部分道理?

D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以上是主動閱讀的基本問題,盡量找出問題的答案。

其次,主動閱讀要學會在書上做筆記:

如果讓一本書真正屬於你自己,就要讀出書中的言外之意以及寫出其言外之意。做筆記可以讓你保持清醒,並且思考,寫下你的感想。好像你與作者對話一般。

做筆記的方法:

A 畫線條

B 對於重點強調部分,加畫一條

C 在空白處做星號和其他符號,這個要慎用,在一本書中不能超過十個,可以在此處夾上書籤,便於之後的翻閱

D 在空白處編號

E 在空白處記下其他頁碼,即類似觀點

F 將關鍵字和句子圈出來

G 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筆記,可以記下你的問題,或你總結的論點

書本前面的空白頁列出基本大綱,書本最後一頁用來作為個人索引頁,將作者的主要觀點依次記下來。

以上筆記的記錄方法,累計分為三大類,從目錄頁記錄的結構筆記、主題閱讀的概念筆記以及針對一場討論情景的辯證筆記。不管何種筆記,總歸需要不斷增加閱讀的訓練,養成習慣,從實際去做中學習到如何去做的道理。

二、閱讀的目標

A 為獲得資訊而閱讀:很容易認知閱讀的內容,一下子變融會貫通了。

B 求得理解而閱讀:試著讀某一開始不了解的東西。為了增進理解有兩種狀況,一個是一開始便不相等的理解程度;另一個是閱讀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內。換句話說,我們只能從比我們更高級的人身上學習,我們一定知道他們是誰,如何跟他們學習。

C 娛樂:消遣

三、閱讀的形態

A 指導型學習:老師用語言或者文字教導一個人時,就是一種被引導的學習。

B 自我發現型學習:沒有老師的指導,而被引導的學習方式。

以上兩種形態,都可以主動學習,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兩種學習形式都需要思考為前提。

第二部分 閱讀的層次

閱讀一共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及主題閱讀。

這部分內容較多,裡面細分的節點也較比瑣碎,用文檔的格式閱讀容易看混淆,所以我做了個EXCEL版本的,如果有感興趣的讀者,我可以發給你。內容與以下文檔內容一致,只是格式更清晰一些而已。

(雙擊放大可見高清圖)

一、基礎閱讀

也叫初級閱讀、基本閱讀或初步閱讀。這個階段要求認字便可,通常是在小學時完成的學習。基礎閱讀簡單說來是識字認字的過程,這識字認字的過程也有幾個階段:

1. 閱讀準備階段,這一階段是從出生開始,直到六七歲為止,測驗或者老師來做評估,是否有能力開始接受閱讀。

2. 讀簡單的讀物,看圖識字。

3. 快速建立字彙的能力,所用的方法是從上下文提供的線索,推斷不熟悉的字眼的含義。

4. 精鍊與增進前面所學的技巧,學生從一本書所提出來的一個觀點轉化到另一個觀點,類似八九年的讀寫能力。

二、檢視閱讀

也叫略讀或預讀,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項閱讀的功課,抓住一本書的重點,學習到書的表面所教給你的一切。檢視閱讀分為兩種:有系統的略讀和粗淺的閱讀。本來這是一體兩面的事兒,有經驗的讀者會同時運用兩個步驟,不過,此刻,我們還是區分開來學習。

1. 有系統的略讀

你腦中的目標是要發現這本書是否值得閱讀,當然,即便你決定不再閱讀,略讀也能告訴你許多關於這本書的事。

如何略讀的建議:

A 先看書名頁,如果有序,就先看序。要很快的看過去,特別注意副標題,或其他標註的說明之類。建議在腦海中,將這本書歸類為某個特定的類型。

B 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框架做概括性的理解。

C 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快速評估涵蓋了哪些議題,以及所提到的書籍種類與作者等等。如果你發現某一條辭彙很重要,至少要看一下引用到這個詞的內文。這關係到作者意圖與態度。

D 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作者會儘力將書的主旨正確的摘要出來,當然如果宣傳文案在瞎吹牛,你也可以了解到這本書也許根本沒有什麼重要的東西可讀。

以上四個步驟是用來判斷這本書是否值得一讀,確定值得一讀,就要開始真正的略讀了。

E 從目錄開始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如果這些篇章在開頭或者結尾有摘要說明,就要仔細閱讀這些說明。

F 最後一步,把書打開來,東翻翻西翻翻,念個一兩段,有時候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就用這樣的方法把全書翻過一遍,隨時尋找主要論點的訊號,留意主題的基本脈動。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後的兩三頁。

時間控制在幾分鐘,最多不超過一個小時。同時,在腦海中這本書該歸類為哪個種類,以便將來需要時參考。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偵探,在尋找一本書的主題或思想的線索。

2. 粗淺的閱讀

當你第一次遇到一本不易理解的書,從頭到尾讀一遍,碰到不懂得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在大多數情況下,你一旦和它糾纏,就很難脫困而出,在讀第二遍的時候,你對那個地方的了解會多一些,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須至少將這本書從頭到尾讀一遍。

3. 其他

A 速度

關於閱讀的速度,如果我們讀的快一點,就是在浪費時間,但是如果讀的太快,又忽略了你掌握的程度,應該是依照讀物的性質確定閱讀的速度。

B 快讀的方法

訓練方法:用手指在每行的字間移動,眼睛跟著手指閱讀。

三 、分析閱讀

也是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就是要咀嚼消化一本書,重在追尋理解。分析閱讀一共三個階段,累計三個階段中共有十五個閱讀規則,如下:

1. 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掌握一本書的結構大綱

A、 依照書的種類與主題來分類:要知道自己閱讀的是哪一類書籍,可從書名判斷,或者根據之前提到的「這本書在談什麼」來判斷書籍的分類。如小說類、論說類、實用性還是理論性。

B、 使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什麼:通過書名或者前言做初步判斷,但不能作為絕對標準,需要讀者去詮釋整理一本書在談的是什麼。

C、 將主要部分按照順序與關聯性列舉出來,將全書中的大綱列舉出來,並將各個部分的大綱也列出來:具體來說,作者將書分為五個部分,即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又分為第一段落、第二段落…,第一段落又分為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一階段又分為第一個重點、第二個重點……

這是規則的大概順序,未必要求讀者完全一樣。也不用跟著作者的歸納的章節,可自己擬大綱,作者擬大綱可以寫一本書,你自己擬大綱可以讀懂一本書。

D、 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某件事兒存在嗎?是什麼樣的事兒?發生的原因是什麼?造成的影響是什麼?要達到某個目的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什麼事兒是對的?等等

2. 分析閱讀的第二個階段:詮釋一本書的內容規則

E、 詮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他達成共識:找出舉足輕重的單字及確認這些單字使用時的最精確的意義。比如一些特殊強調的字、專門用語或者作者與其他作者爭執的某個用語很可能就是關鍵字所在,並通過上下文的內容去確認此關鍵字的在文中真正的含義。

F、 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作者溝通的核心是他所下的肯定與否定的判斷,以及他為什麼會這麼做的理由,這種通常是關鍵句子。

用讀者自己的話來說,是檢驗你動不動一個句子的主旨的最佳方法。

G、 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麼,從內容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重新構架出來

H、 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它沒解決的問題

3. 分析閱讀的第三個階段: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一般規則

I、 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的批評。在你說出:我懂了「之前,不要說你同意不同意或暫緩評論

J、 不要爭強好勝,非爭辯到底不可

K、 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批評觀點的他別標準

L、 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M、 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N、 證明作者不和邏輯

O、 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關於第三階段最後這四點,前三點是表示不同意見的準則,如果你無法提出想的佐證,就必須同意作者的說法,或至少一部分說法,你只能因為最後一點理由,對這本書暫緩評論。

四 、主題閱讀

也叫比較閱讀,最複雜最系統的閱讀,閱讀者會讀很多同類型的書,而不是一本書,並列舉這些書之間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

1. 觀察研究範圍,主題閱讀的準備階段

A、 設計一份實驗性的書單

B、 在你收集好要閱讀的書目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檢視書單上所有的書,一方面對自己要研究的注意有個清晰的概念,另一方面,它會簡化你的書目到一個合理的程度。因為它可以確定,這本書談的內容對他研究的主題到底重不重要。

2. 在確定某些書跟你研究的主題相關後,便可以進入主題閱讀

A、 找到相關章節:在主題閱讀中,你及你關心的主題才是基本的重點,而不是你閱讀的書,你的目標是找出書中與你的主題相關的章節。

B、 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根據主題創造出一套中立的辭彙,無論作者是否實際用刀這些辭彙,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絕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這套辭彙來詮釋。

C、釐清問題:找出作者的關鍵句子,從中逐步了解作者的主旨,我們也得建立起一組不偏不倚的主旨,列出一些可以把我們的問題說的很明白的問題,然後讓那些作者來回答這些問題。

D. 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議題:將作者針對各個問題的不同意見整理陳列在各個議題旁,你要記住,各個作者之間或之中,不見得一定存在著某個議題,有時候,你需要針對一些不是作者主要關心範圍的事情,吧他的觀點解讀,才能構出這種議題。

E. 分析討論:這些問題仔細整理出來,並按照順序排列,以突顯主題。比較有共通的議題,要放在比較沒有共通的議題之前,各個議題之間的關係也要清楚的界定出來。

簡單來說,主題閱讀要做到面面俱到且客觀中立,反覆閱讀作者原文,每當你解讀某個作者對一個議題的觀點時,必須從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話來並列。

第三部分 內在閱讀與外在閱讀

內在閱讀是指閱讀書籍本身,之前所探討的閱讀規則均屬於內在閱讀。當你依照內在閱讀,閱讀完一本書之後,還是有一部分不懂或者全部不懂時,就應該要找外在閱讀的幫助了。

外在閱讀是指藉助其他書籍來閱讀一本書,也叫輔助閱讀。外在閱讀的來源分別為:

1. 相關經驗

指人經歷過的經驗,比如一般生活經驗,可以用在閱讀小說類書籍,以期判斷一本小說的寫實性;比如特殊的經驗,到亞馬遜流域去探險,適用於科學作品。

這種相關經驗對於閱讀的幫助就是幫助你讀懂一本書,當然,當你不確定自己的經驗是否能夠幫助讀懂一本書的話,那麼就問問自己,在你覺得自己了解的某一點上,能不能舉例出一個實例?如果可以,你就大致了解了作者的重點,否則你該回到原點,再讀一下他的論點。

2. 其他的書

此處的其他書籍,請區分開主題閱讀,此刻指的是閱讀其他書籍,以輔助讀懂某本書。

這個建議更適用於巨著的閱讀,我們通常很難理解一本偉大的作品,此時,不妨讀一讀作者們在讀的書籍。比如閱讀歷史書籍,可以閱讀寫作前後的時間順序的相關書籍,以助了解。

3. 導讀與摘要

在這裡,並不建議讀者經常使用導讀與摘要。某個人的導讀未必全面,也不一定準確,所以要在自己閱讀完一本書之後,勉強考慮看看某個人的導讀,摘要同理。

當然,在做主題閱讀時,可以考慮閱讀一些摘要,以便快速確定自己是不是需要這本書。

4. 工具書

在這裡,我並不想贅述書中關於工具書的具體方法,對於如今發達的網路科技來說,我們可以利用網路以輔助閱讀。

第四部分 閱讀不同讀物簡述(見下表)

雙擊可放大高清圖(可與我索要)

另外,還有閱讀12條規則:

當我們閱讀不同的書籍的時候,並不是每一本書都要死磕,有的需要深讀,有的需要淺讀。在這本書里,作者為我們講解了閱讀的十二個規則,來幫助我們提高閱讀的準確性和閱讀效率。

第一個規則是: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書,即要學會給書籍分類。

首先,從是否虛構,我們可以將書分為「小說類」與「論說類」兩大類。一本論說性書籍的主要目的在於傳達知識,而我們的分析閱讀會更適用於這一類書籍。

然後,我們繼續把論說類書籍進一步細化,可分為「理論性作品」與「實用性作品」。雖然我們日常生活中也一直在說「理論」和「實用」這兩個詞,但是與這裡說的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任何一本教你該做些什麼,或者如何做些什麼的書都是實用書。(哪怕你讀完之後發現這本書里的觀點一點也不實用,只要它嘗試說服你要怎麼去做,這樣的書都是實用書)

任何一本指南類的書都是實用書,實用書常常出沒在經濟、政治、倫理等類別書目里。而理論類的書重點在於傳播知識,即陳述「什麼是什麼」,比較常見的是歷史、科學、哲學、數學等。

第二個規則: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即提煉書籍主題。類似於寫作文時,找出文中的中心思想。

就是當你閱讀完整本書之後,知道書里的內容是什麼,即這本書的骨架。閱讀論說性的書籍往往可以直接在摘要、序言、目錄等部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但也有一些書會比較困難,需要我們藉助分析閱讀的第三個規則。

第三個規則是:將書中重要的篇章列舉出來,並說明他們是如何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的。

每一本書都是作者創造出的藝術品,它也同樣具備藝術品的整體性與複雜性。一本好書,不僅僅是內容的簡單集合,還會有完善的架構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內容。

第四個規則: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或者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論說性的書籍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往往是帶著解答問題的思路來創作的,那麼,我們就要在閱讀中,找出作者的思路,看看作者提出了哪些問題,哪個是最核心的問題?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這些問題又是如何被論述的?這些問題中,哪些是理論性的,哪些又是實用性的?

第五個規則:找出書籍的關鍵詞,並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

首先,什麼樣的字才算關鍵詞呢?

有些詞在生活中可能非常普通,但是在書中它往往被用於表達完全不同的意思,這時候就需要讀者不停地比較上下文來推敲這些重要的詞,直到確認你理解的就是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即與作者達成共識。

第六個規則:將一本書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的主旨。

即找出書籍的關鍵句,關鍵句往往提煉了書籍的中心思想。這就需要讀者自己去領悟。最好是即使沒有關鍵句,讀者也能將書中的內容用自己的說法表述出來,那樣就算大體了解了一本書。

第七個規則是:從相關的關聯中,設法架構出一本書的基礎論述。

找出書中說明重要論述的段落。可是,如果這個論述並沒有這樣表達出來,你就要去提煉、架構出來。你要從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選句子出來,然後整理出前後順序的主旨。

第八個規則:找出作者的解答。

經過前面的幾條規則,你對這本書已經有了相當多的了解,基本可以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第九個規則:在你說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者我暫緩評論之前,你一定要肯定地說,我了解了。

即在完全了解了一本書,讀懂了作者想要描述的思想了之後,你才具備了評論了它的資格。當你沒有明白作者在說什麼時,也就沒有資格去評判。事實上,沒有一本好書會好到無懈可擊,但是公正合理的評論者卻少之又少。

第十個規則: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地辯駁或爭論。

呼籲讀者理性的表達意見,不要做閱讀的狂躁分子,更不要做鍵盤俠。

第十一條規則: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做任何評判前,都要找到理論依據。

每個人所掌握的知識程度不同,知識邊界也不一樣,你必須承認人無完人,沒有哪本書是完美的典範,不存在任何瑕疵。我們可以有自己的觀點,但我們必須尊重他人不同的觀點。

第十二條規則:如何理性的反對作者的觀點。

關於反對作者的具體步驟,作者還給出了更細節的方法。秉持著公正、客觀、實事求是並不帶偏見的原則,你可以運用以下概念向作者說明你的不同意見:

1.作者的知識不足。在這裡要注意的是,除非這些知識確實相關,否則就沒有理由作這樣的評論。而且,要支撐你的論點,你需要闡述出作者所缺乏的知識點。

2.作者的知識錯誤。要想作這個評論,你必須要能說明事實,或是能採取比作者更有可行性的相反立場來支撐你的論點。

3.作者書中內容是不合邏輯的。這就是說作者的推論荒謬,一般來說,荒謬有兩種形態:一是缺乏連貫,另一個是事件變化的前後不一致。要批評這兩種問題,讀者一定要能列舉精確的證據,而那是作者的論點中所欠缺的使人信服的亮點。

4.作者的分析不夠完整。最顯著的缺陷就是作者並沒有解決他一開始提出來的所有問題。然而任何人都可以這樣評論一本書,因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作者的工作也是有限的、不完整的。


推薦閱讀:

01.什麼時候不該用費曼學習法?
Critical Thinking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英語學習方法系列:004
記憶術之體會【10年前的筆記】
查錯、糾錯、查漏補缺和「錯題本」誤區

TAG:快速閱讀 | 學習方法 | 閱讀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