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爐古鎮里的千年爐火

在英文中,「China」一詞,既可以翻譯為「中國」,也可以翻譯為「瓷器」。走到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提到中國,人們想到的首先是瓷器。眾所周知,中國是瓷器的故鄉,而瓷器,則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獻出一顆精緻絕倫的藝術明珠。

中國的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的瓷器起源於公元3000多年以前,到了宋代發展至鼎峰時期,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其中最有名的耀州窯、定窯、鈞窯、磁州窯、龍泉窯和景德鎮窯並稱為宋代的六大窯系。

歲月悠悠,這些窯系在歷史的長河中幾經沉浮,但窯火不斷,匠心不改,即使是在一千多年以後的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在遠離城市的一處小鎮上,見到那樸拙而精湛的制瓷工藝,彷彿時間的腳步在那熊熊的爐火中從未行走過一般。

今天,我們要向大家介紹的,正是這樣的一座古鎮——陳爐古鎮。一千多年以來,這裡的爐火灼灼不熄,從宋元一直延續至今天,是耀州窯唯一尚存的制瓷舊址。在這裡,傳統的制瓷手藝代代相傳,猶如那永不熄滅的爐火一般。

耀州瓷

大約是從唐代起,在陝西銅川一個叫作黃堡的地方,開始逐漸有規模地興起了制瓷業,並在宋代開始走向鼎盛,因為這裡曾隸屬於耀州府轄,所以稱為「耀州瓷」。

耀州瓷之所以之會在這一帶形成氣候,首先因為這一帶山上到處沉積著一種叫作高嶺土的非金屬礦物質。這種高嶺土土質鬆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火性,非常適合用作陶瓷的原料,為制瓷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加之這一帶盛產煤礦,又為制瓷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燃料,成為耀州瓷器可以紮根於此爐火不斷的天然保障。

在西安的碑林博物館裡,收藏著一塊宋代的《德應侯碑》。石碑很小,看起來很不起眼,但卻是我國最早記錄耀州窯制瓷盛況的窯神碑。「巧如範金,精比琢玉」是耀州瓷器巧奪天工的製作工藝,「烈焰中發,青煙外飛」形容的則是爐火旺盛的燒瓷場面。

那個時候,沿著漆水河兩岸,分布著大大小小諸多的窯場,在《同官縣誌》里記載:「南北沿河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謂『十里窯場』是也。」由於窯爐眾多,在北宋時期,一度出現了燒爐用的柴火無處可尋的現象,所以制瓷工因地取材,於是從此以後一千多年以來,黑色的煤才成為耀州瓷製瓷工藝唯一的燃料。

後來,黃堡窯因為戰爭的侵擾與資源的日漸匱乏,耀州窯池逐漸向東開始遷移,在一個遠離戰爭的鎮子上繼續發展制瓷業,這個鎮子就是陳爐鎮。

陳爐古鎮

陳爐古鎮

陳爐鎮三面環山,寂靜安寧,但這裡山石多,坡地多,先民們為了生存方便,依山箍窯,在山坡上形成了層層疊疊的窯爐與民居。走在陳爐小鎮上,腳下踩的道路都是下面一家的房頂,當地有句話形容說「你家的窯背我家的院,院內再把房子建」,基本上站在這家的院里低下頭那一家院子里的景象可以一覽無遺。這種罕見的村落格局,正是當初先民遷至此處後,依山而居形成的。

耀州窯遷移至此以後,在這裡再一次創造了耀州窯發展的空前盛況。「陳爐鎮」的名字,得來於這裡曾經處處「陶爐陳列」的奇觀景象。「陶場南北三里,東西延綿五里,爐火雜陳,徹夜明朗」記載的是陳爐那徹夜連綿的爐火,陶瓷的高溫與熊熊的烈火映照著方圓數十里輝煌燦爛宛如白晝,創造了歷史上「爐山不夜天」的奇景壯觀。

樸拙精湛的制瓷工藝

陳爐古鎮的制瓷工藝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但至今這裡仍有十多間私人的瓷坊,他們傳承和保留了耀州瓷傳統的制瓷工藝,讓陳爐的爐火依然熊熊不滅。

走進小鎮,沿著忽高忽低的山路,就會有一家傳統的瓷坊與你不期而遇,開放式的製作車間可以清楚地展示制瓷工嫻熟的技藝與一件耀州瓷器的製作過程。

完成一件精緻的瓷器,前後需要72道工序,非常繁複,需要極其精湛的技藝與多少年淬鍊的功夫,而真正能展示在我們眼前的,其實只是相對比較簡單的工序。

拉坯

拉坯工藝看上去很簡單,實際上工人師傅要憑藉自己的經驗把握方圓大小,手的力度還要均勻,要不然坯子就會歪斜。在生產陶瓷的工序中,手拉坯是最難學的,清代進士崔乃鏞作詩「一輪旋轉地浮空,范土為形物象工」來形容手拉坯工藝。陳爐有個民謠「金娃娃,銀娃娃,頂不住咱這泥娃娃,金銀棍,糧食囤,扛不住咱這攪輪子棍」,說的都是拉坯技術的不易掌握與至關重要。

拉好坯後,用割線快速地割下,一個毛坯就形成了。做好的毛坯先要晾曬,晾到半乾的時候再修坯。在陳爐修坯講究的是「修外不修里」,因為工人師傅在拉坯的時候就把裡邊做得非常完美,這是南北陶瓷的區別,也體現出工人師傅拉坯技藝的高超。修好坯後,先上一層化妝土,起遮瑕的作用,然後上釉,上完釉後就可以裝飾描繪了。

描繪

陳爐的裝飾手法很多,像繪畫,刻花、剔花、粘貼、鏤空、浮雕等等,這裡展示的是繪畫工藝,完成這項工藝的一般都是陳爐心靈手巧的女人。她們所用色料是氧化鈷,因為干坯的吸水性特彆強,所以運筆一定要快,講究的是一氣呵成。工人師傅的面前沒有任何的參照物,都是憑藉自己的經驗畫自然界的花鳥魚蟲,手法是相當的嫻熟。

燒窯

這裡便是那燃燒了一千多年熊熊不滅的陳爐爐火,制好的坯子,放在一個叫作匣缽的容器里,再放去爐里燒制。燒瓷的窯爐由四個部分組成,前面是火膛,用來燒煤,後邊是窯床,擺放匣缽里的坯子,上面還有通風口和煙囪,把坯子擺放好後,把窯口封上,留上下兩個孔,上面的是通風口,下邊的是觀察火候和添加燃料的(便是照片上可以看到的這個口)。工人要怎樣得知這一窯瓷器是否燒成呢?他們用黃土做成許多十多公分的陶棒,順著窯底縱向擺放到窯口,經過不斷地添加燃料,陶棒從窯口處依次融化,待最後一根陶棒融化後就可以罷火停燒,等待自然的冷卻,然後打開窯口,瓷器基本上也便燒成了。

這是最傳統的燒窯工藝,使用的還是煤做燃料。隨著天燃氣的普及,陳爐人也開始使用這種新興燃料燒制瓷器,天然氣因為可以控制溫度,一般燒制出來的次品數量很少,但精品也很少,真正的精品,一般還是出在這種使用煤炭的窯里,這種窯的最高溫度可達1360度。

青釉淡著之下的藝術珍品

耀州瓷最具代表的便是青瓷,色澤清幽,十分淡雅。它的刻花、剔花工藝獨冠群窯,刀鋒俊俏,線條流暢,形成的紋飾凹凸鮮明,立體感強,畫面栩栩如生,所以才有了「巧若範金,精比琢玉」的美稱。

青瓷中的藝術品

這件瓷器名叫玉壺春,它是根據唐代佛院的凈水瓶演變而來,瓶身呈s形曲線,把它顛倒過來好似人的心臟,寓意敞開心扉,是友誼的象徵。詩人王昌齡有句詩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中的玉壺,指的便是此壺。

這是九龍瓶,所採用的是浮雕的制瓷技藝,九條真龍纏於瓶身之上,寓意九五之尊。

耀州四絕

耀州瓷刻花青瓷最具代表,其中有四絕,分別是倒裝壺、鳳鳴杯、公道杯和良心杯是耀州瓷中的精品,每一件都外形精美,但是又都暗藏玄機。

這個瓷壺便是非常有名的倒裝壺,也被稱作壺王。提梁處是騰飛的鳳凰,寓意飛鴻騰達,壺身是纏枝牡丹,寓意年年富貴,壺口處是一隻母獅子在哺乳小獅子。這把壺囊括了鳳凰鳥中之王,牡丹花中之王,獅子獸中之王,故又稱提梁三王壺。提梁底部有金元寶,寓意財源滾滾來,底部的蓮花底座,寓意穩坐高台。這看上去雍容華貴的瓷壺,但是你卻找不到它的蓋子,翻過壺身,只在底部有一個梅花小口從這裡注入水,將壺身翻過來,水卻不會從底部的梅花口流出,將壺身略傾斜,卻見水從獅子的口中卻緩緩流出來。

這其中的機關到底是什麼呢?天機不可泄露。

這是為女皇武則天定製的鳳鳴壺。

據說當年,武則天夢見一隻鳳凰穿梭於牡丹花從中,翩翩起舞,非常美麗,寓意也好,就命耀州窯的能工巧匠燒制了這把鳳鳴壺。它的造型也是鳳凰,壺身也刻有牡丹花。但這還僅僅只是從表面上去看這隻壺,這隻壺的奇特之處在於將水倒入壺中,輕輕晃動壺身,就會有一個類似鳳凰鳴叫的聲音從壺嘴裡傳出來,所以,才被稱為鳳鳴壺。

這個叫作公道杯,是唐王室的傳家寶。據說是唐玄宗在壽王和楊玉環的大婚上曾將此杯贈予兩位新人。杯心直立一龍首,外底部有個小孔,注入半杯水,平平穩穩的,不會有什麼變化,但是如果繼續添加水的話,水卻從外底部的小孔中漏出來了,而且會漏的一滴不剩。當年冰雪聰明的楊玉環一看到這個杯子,立即明白了父皇的用意思,「滿招損,謙受益」正是這個杯子里的寓意。

常看武俠電視劇的人都應該知道這把壺,這把壺稱為良心壺,又稱兩心壺,或者陰陽壺。壺身是壽星的造型,壽星肩部有一個孔,是一個明孔,但是在壽星拐杖的底部還暗藏一個孔,不容易被人觀察到。分別向這兩個孔中注入兩種不同的液體,有的時候在與人把酒的時候可以玩一些小心機,便是這把壺裡的玄機。

陳爐古鎮里獨有的藝術魅力

罐罐壘牆

走在陳爐高低起伏的山路上,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家家戶戶門外面用各種罐罐壘成的院牆。這些罐罐大都是在燒制瓷器時裝坯子用的匣缽,燒上幾回以後裂開了縫,便被老百姓拿回家,壘在自家的院子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陳爐獨有的「罐罐牆」。

這些罐罐的顏色主要以橙色和黑色為主,在太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看上去還真有一種油畫的味道。陳爐八景之一「層洞錯雜宛花城」,就是形容居民們在最高一層的罐罐上種上花,待到花全部盛開的時候,一層一層的,那是相當的美麗與壯觀。

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對陳爐的窯洞群落情有獨鍾,他在一篇散文中這樣寫到:「這層層疊起來,真可謂人上有人,巷上有巷,牆壁是瓷的,台階是瓷的,水溝是瓷的,就連地面也是豎著的瓷片一頁一頁鋪成的,站在這裡一聲吶喊,響聲里便有了瓷的律音,空清而韻長,使人油然想起古羅馬的城堡。」置身於這樣的美景中是特別享受的,猶如置身於一個從未被發掘的世界,這個世界由古樸的藝術品堆砌而成,在這裡,可以全然是忘記了人間的樣子。

瓷片鋪路

走在陳爐的小道上,就好像走進了一座巨大的迷宮,忽上忽下,道路曲折迷離,走著走著,你自己就會將自己迷失在這個宮殿里,因為你的腳下,那從未見過的瓷片藝術,早已讓你忘記了前行的方向,追著那些瓷片鋪成的小路,忘我地進入了一個瓷片鋪成的藝術殿堂。

陳爐人是天生的藝術家,他們將殘次的瓷器鋪滿了陳爐的每一條道路,排列成各種不同的造型,古樸而美觀,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灼著的光澤,靈動而瓷韻濃厚,成為陳爐獨有的腳下的藝術。

房頂上的景觀

除了腳下的藝術,在陳爐,仔細地觀察每一戶人家的房頂,你會發現,那裡更是一座精美絕倫的藝術天堂。

陳爐的瓷器之所以流傳千年而爐火不斷,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陳爐拿出去的瓷器,樣樣都是精品。但是,燒爐的過程中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偶爾出現殘次品也是在所難免的事情。那麼如何處理這些殘次品呢?天然藝術家的陳爐人,在罐罐壘牆,瓷片鋪路的藝術創造之後,他們用這些殘次品,完美地裝扮了他們的屋頂,讓他們的屋頂成為陳爐又一道美麗的藝術景觀。

隨著時代的變遷,陳爐人也正在以他們新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融入進新時代的脈博之中。然而,古老的傳統,精湛的技藝,與獨具匠心的精神以及獨一無二的陳爐藝術,卻猶如那千年不滅的爐火,將在陳爐這片土地上永遠留傳。

通達方式

1.公交路線:從陝西省西安汽車站或西安城北客運站乘坐經包茂高速發往銅川王益區的長途班車至終點,向北行駛約1000米後,在銅川宜上路口轉乘去陳爐古鎮的中巴車。

2.自駕路線:從西安沿包茂高速到銅川王益印台出口下,右轉過橋後向左直行約1000米向右,沿涵洞口宜上線前往約20公里即到。

諮詢電話:0919--7462007

推薦閱讀:

這座塞外小鎮里,藏著最中國的年味
西塘景區全攻略
歷歷萬鄉 | 去西塘來一場真正的「穿越」,在細長的石皮弄里觸摸歲月痕迹
【尋】黔東南藏著一個「小上海」,曾經的繁華讓人想像不到
正陽拾遺

TAG:古鎮 | 陝西 | 旅遊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