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與健康習俗
05-08
清明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氣溫升高,正是外出活動的大好時節;此外,清明節又名「寒食節」,寒食節要禁火吃寒食,需要參加一些健康活動,鍛煉身體,防止寒食傷身,因此自古以來,逐漸形成了拔河、踏青、盪鞦韆、蹴鞠、放風箏等活動。
拔河
又名叫「牽鉤」「鉤強」,始於春秋時期。唐朝玄宗年間,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自此,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踏青
古時叫探春等,清明時候,春回大地,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盪鞦韆
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最早名「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中寫道「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鞦韆挂彩繩。」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
放風箏
放風箏是民間傳統遊戲之一,風箏又稱風琴、紙鷂、鷂子、紙鳶,相傳第一個風箏是魯班用竹子做的。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推薦閱讀:
※一隻風箏的烏托邦理想
※矛盾的《風箏》
※春日放風箏好處多:活動頸椎、緩解腰部肌肉
※《風箏》大結局:"業餘"導演教你如何用步槍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