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對未來教育的瞻望!

馬雲在他的演講中提到「你的孩子現在不接觸藝術,30年後可能找不到工作」這反映出這個佇立在時代潮頭的人對未來人才的需求是什麼?

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將是必然,藝術將是我們職場上的優勢!

馬雲此話的背景是人工智慧時代即將到來,也許在30年或者更短的時間內,機器將取代人類的大部分工作。深圳莆田的無人公交車、智能家居、越來越普遍人車交互技術,不要認為它很遙遠,實際上人工智慧正悄然改變我們的生活。它被譽為「第四次工業革命」,以前三次的發生時間規律來看,全面進入人工智慧時代很快就會來臨。

未來人機如何共處?這將是不可迴避的問題。人工智慧更高效、更準確、更廉價、永遠不知疲倦,雖然它會佔據人類的就業機會,但終究人類會得益於人工智慧。

機器所不具備的是情感和審美,隨著社會的進步,物質的極大豐盈,對美的追求將會更加強烈,就像當年的蘋果手機,很多人似乎並不了解它的功能,只因「好看」便青睞於它。

在未來,到處都是人工智慧,不知「就業」這個概念會不會還存在,人類無論是與機器共同參與到社會的生產活動中,還是「奴役」著機器,審美終將會被提到新的高度,只有具備「審美」、掌握它、應用它,才能擁有對世界的主導權亦或是有機會參與到社會的生產中。

藝 術 與 科 技

藝術:怪誕,不合邏輯,感性;科技:嚴謹,理性。這是兩個領域在大家心裡的大體印象,藝術家可能會問科學家,「你是怎麼做到看一屏幕的數字還能開心成那樣?」,科學家則會問藝術家:「你是怎麼面對一堆垃圾還可以侃侃而談它的美?」。然而表面上是格格不入的兩個東西,但實際上卻曖昧不清。我們先看看下面這組時間上的對照:

藝術史上的革新就好像是科技革新的尾巴,每次都晚一點點跟著人家,這並不是什麼巧合。縱觀藝術的形式,都是以科技為基礎發展出來的,古典的西方繪畫就是基於化學和解刨學而產生,到近代,攝影和攝像技術的普及對行為藝術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機械學的發展對裝置和大型雕塑的幫助也很明顯,近幾年的互動藝術同樣也得益於感應器的發展......而且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科技與藝術之間的反應速度在加快,藝術滯後於科技的時間也在縮短。

藝術

偏執與熱愛

一談到藝術,就會有很多人會問「藝術是什麼?」這樣的問題,的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藝術等同於「這到底在幹嘛?!」,如果我遇到這樣的問題,我會說「我不知道」,這並不是一個答覆,而是我給出的答案,對於我來說,藝術就代表著未知和不確定,正是這樣的特點藝術總能在不經意間給我帶來驚喜,這是我對於藝術一直保持熱情的原因,很難厭倦它。

孩 子 的 天 性

孩子最大的天性就是無知和好奇,他們沒有敬畏之心,一門心思想了解這個世界,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孩子和藝術其實在本質上是一拍即合的。更重要的是,面對天天灌輸我們「別人想法」的教育模式,藝術可能是打碎那根禁錮孩子思想鐵鏈的那把鎚子。在藝術的創作中,不必再背誦那些不認識的大人們的看法,而是說出自己的想法,充分體現自己,把平時壓抑在心裡的東西都掏出來給別人看,通過藝術告訴孩子他們仍然有異想天開的權利。

美院?藝術?

最近一些年,中國的高考制度一直在改革,從最早的學好「數理化」,到考試內容的開放性題目的增加,再到如今的體育小分,美術小分等等,我們的教育者也在慢慢體會到:培養一個適合現代社會的人才,只知道背書是不夠的。在中國物質生活的發展下,人們定會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在人才培養上,藝術文化的比重勢必會加大,將來藝術可能會成為每個孩子課堂上的必修課。

藝術的空間被科技前所未有的擴大了,越來越多的藝術門類在藝術院校的授課表上出現,越來越多的藝術從業者在新的社會領域找到了新的藝術靈感,生活和藝術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走的這麼近,藝術的邊界也變得越來越模糊。藝術就像空氣一樣,擠滿每一寸空間,包裹每一個人。

對於現在的中國人來說,智能手機已經是生活的剛需,它讓人們原本浪費在路途和空等的時間變得有意義。信息科技的發展已經在迅速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人工智慧更是近幾年老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不管你是律師、IT人員、公司白領、幼兒園老師、還是背著大書包的小學生、端著茶壺的老翁,人工智慧都能撩起你的話把兒。在這個人人都用app的年代,人工智慧已經是大家不可迴避的一個未來了,全世界的人都預測到了,我們的未來必定是人類和一群像人類的機器一起生活的世界,那麼我們在人工智慧時代會如何生活呢?

AI時代你的生存空間?

人工智慧,顧名思義,人們和機器的關係已不再是人們發號施令,機器照辦的模式,人們可能仍然有發命令的權利,但機器可能會坐下來跟我們聊,這一決定到底應不應該做,怎麼做,相對以往的照辦,機器人可能會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多的社會崗位會被機器人取代,很多傳統行業被取消,新的更高效的模式將會產生。公司的員工可能越來越少,只需要幾個策劃者就夠了,執行力也更高。未來我們將會遇見更多的人與人工智慧競爭一個崗位的情景。

所以對於青少年藝術的培養,不只是以成為藝術家為目的,而是可以更好的鍛煉孩子感性思維和創作力,它將像你今天的智能手機一樣,在未來會成為在職場的剛需。

沒錯,感性和情緒,這也許是在人工智慧時代人類存在的一個主要意義,當在社會分工中,我們把更多的理性工作交給人工智慧的機器人,那麼對於人類感性的工作空間的比例就會增大。可能很多人會說這樣的世界還早著呢,可我們回頭看看淘寶和微信,你還會這麼自信么?

人工智慧已經到來,必須明確的是你的感性創作力一定會在你未來的工作中舉足輕重。下一個時代是審美將會是剛需,不管你是什麼領域,哪種專業,藝術修養都是你在未來勝出的籌碼。


推薦閱讀:

雲海畫家蔡雲龍 筆墨奔放 氣勢雄渾
「紀實攝影」是錯誤的說法
藝考生文化課如何提分逆襲?絕招在此!
恭祝北京地區、甘肅地區、西南地區、南通地區合作機構簽約
其實「污」也可以如詩如畫,這部日本金瓶梅甚是美麗

TAG:馬雲人物 | 人工智慧 |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