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簡 24 薛文植:無人便利店最大的挑戰是技術與業務的配合

科技的腳步越走越快,新的商業模式也此起彼伏,"共享經濟"逐漸冷靜之後,"無人經濟"開始走上舞台中央。作為無人經濟的新成員,無人便利店是近期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然而,當媒體圈、投資圈、創業圈對無人便利店的商業模式爭論不休時,一家被稱為中國版 Amazon GO 的"簡 24 無人便利店"在上海虹橋商圈開業了。對此,簡 24 聯合創始人,TGO 上海分會會員薛文植非常自信地表示:簡 24 是全國範圍內唯一一家真正用視覺方案做無人零售的公司。

原文地址:簡 24 薛文植:無人便利店最大的挑戰是技術與業務的配合

作者 | Echo Tang

全國首家視覺方案無人便利店

簡 24 創立於 2017 年 7 月,同年 10 月第一家簡 24 店無人便利店在上海虹橋商圈落地公測。同樣是在 10 月,簡 24 宣布獲得了來自藍馳創投、紅點創投、點亮基金的 3000 萬元天使輪融資,率先獲得了資本的認可。

從項目啟動到實體店落地、再到天使輪融資,簡 24 僅僅用了四個月時間。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落地完成,得益於簡 24 創始團隊的完整性。創始人兼 CEO 林捷是美國耶魯大學博士,曾任多點聯合創始人兼 CEO ,易迅網物流 VP 、BCG 高級顧問、京東集團 VP 和研究院院長。聯合創始人兼 CTO 韓鑫,為清華大學計算機博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 HAAS 商學院 MBA 。此外,團隊成員還有阿里、京東及傳統便利店諸如羅森、7-11 的人士加入。技術骨幹、商業人才 、便利店精英的全面聚集為簡 24 快速落地提供了人才保障。

簡 24 聯合創始人 薛文植

薛文植是簡 24 的聯合創始人之一,他曾在多點擔任過高級總監,負責多點的上海研發中心;他還曾在一家跨境電商擔任過技術副總裁,是名副其實的電商精英。加入簡 24 之前,他的身份是酷派集團的高級總監,負責電商和供應鏈系統。

2017 年 5 月,有著多年零售、電商實戰經驗的薛文植敏銳意識到:對於電商而言,線上流量正在走向枯竭,大的趨勢都在向線下流動,而便利店又是一個線下非常高頻的行業。目前國內的便利店基本上都是外資控制,這對於國內企業而言是一個極佳的機會。於是,他決定和原多點 CEO 林捷以及另外兩位合伙人一起創辦簡 24,並負責簡 24技術研發團隊和視覺方案攻關。

簡 24 在成立之初,就將自己稱為中國版 Amazon Go ,技術方案也與 Amazon Go 頗為相似,二者都是通過視覺識別、複合感測器和深度學習來實現"拿了就走"的購物體驗。新零售最重要的是通過線上線下的緊密結合,將互聯網最看重的用戶體驗與傳統零售最在意的成本控制有效的組合好,這也是新零售成敗的關鍵。林捷認為,Amazon Go 和簡 24 這種模式直接將"排隊"和"付賬"這兩個痛點解決掉,體現的就是極致的用戶體驗。

此前,業內對於 Amazon Go 店內所使用的大量攝像頭和感測器的高成本提出過質疑。對此,薛文植透露,目前店內的技術硬體成本比 Amazon Go 低很多,經過反覆調試後可以控制在一個相對合理的範圍,投入並不是很大。

此前林捷曾表示,近期將會發布無人便利店 2.0 版本,而 2.0 之後,簡 24 將會開始進行較大規模的商業化布局,除了門店擴展目標之外,也會在直營店商業模式確定後啟動加盟計劃。

軟硬體全自主研發,不依賴第三方

與之前面世的無人便利店相比,簡 24 的門店面積要大得多,在 100 平米左右,商品、貨架布局等都更類似 7-11 等傳統便利店,為的是讓用戶體驗更好。用戶進入店內,商品可以任意選擇,並無品類和數量的限制,但和 Amazon Go 類似,沒有選購的商品需要放回原位。

作為第一家體驗店,上海虹橋店在技術上還不夠成熟,仍然存在一定的錯誤率。目前,簡 24 整體的檢測正確率在 90% 以上,也就是說 10 個人進去,9 個人是沒有問題的,1 個人會出現人識別錯誤或商品識別錯誤等問題。"但是技術這個東西是會不斷迭代的,我們很有信心在今年年中做到 95% 以上的準確率。"薛文植告訴 TGO 記者。

簡 24 無人便利店的"員工"主要是攝像頭和感測器。攝像頭負責採集人的動作和物體的信息,然後再去匹配人在商店裡拿了什麼物體。識別出門店的物體之後,再利用感測器做一些輔助信息的處理。消費的流程非常簡單,就是一個拿了就走的過程:進門的時候,用戶需要綁定一個支付方式,出門的時候就可以通過免密支付直接扣款。

據薛文植介紹,簡 24 在深度學習和視覺方面有很多積累,之前團隊中有幾個人是做這塊的專家,而現在技術團隊中負責視覺的也有很多,大概一半的人都是做視覺、圖像處理和深度學習的。"我們現在全部的模塊都是自己研發的,沒有任何一個採用第三方的圖像技術,其中也包括人臉識別,像人臉識別這種很常用的模塊一般的公司都會去找第三方,但是我們的人臉識別也是自己研發的。"

除了模塊化的產品,簡 24 還有一個硬體團隊自主研發硬體,像機械臂、機械自動化等硬體產品,簡 24 都是自己做。

關於選擇全部自主研發的原因,薛文植物總結了三點:"第一,我們有這個實力自主研發;第二,我們現在很多的數據都非常寶貴;第三,長期而言,這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最大挑戰:讓用戶接受

雖然簡 24 非常重視技術,但在薛文植看來,簡 24 的定位不是一家技術公司,做好無人便利店,最大的挑戰也不是技術,而是怎麼用技術讓用戶能夠享受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這個挑戰可以再細分成兩個。

第一個挑戰是怎麼把技術落地和業務結合,做出一個好的產品。假如店面非常時尚、炫酷,但是沒人願意來,用戶還是去傳統便利店,這不是一個好產品。無人便利店是一個比較新的模式,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技術如何跟運營配合把銷售額做上去。

薛文植認為,自己開店一定要開到 20 - 30 家以上才能證明是可行的。簡 24 的團隊里有很多運營的人,包括從全家、7-11 來的門店運營人才、商品人才等。線上、線下運營團隊,再加上技術團隊,這是一整套體系,簡 24 想把它做成一個閉環。

第二個挑戰是技術如何規模化,現有的技術可能開一家門店很簡單,但是要開到一百家的時候難度就會呈指數級提升。硬體設備、演算法、運營門店都會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技術如何在開一百家店,一千家店的時候也能支撐運營,而不是要花大量的人力去做運維,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這兩個挑戰簡 24 都在探索的過程中,也是簡 24 比較領先的地方。"薛文植解釋說,"因為很多公司都是在實驗室里做門店,從實驗室出來後,卻發現現實完全是另外一個世界。做一個產品需要踩很多坑,需要解決很多問題,只有這樣,考慮問題的角度才會不一樣,才會積累很多實戰經驗。我們現在做的是全世界沒人在做的事情,我們必須要自己去趟這個坑。"

關於沒有經驗可借鑒的困境,薛文植笑著說:"創業都是這樣的,如果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就不叫創業了,那是複製人家的商業模式。"

技術要通過業務的檢驗

今年 1 月 30 日,簡 24 宣布 A 輪融資已經交割完畢,金額為千萬美元級別,由星河互聯領投,天使輪投資方藍馳創投、紅點創投跟投。對於此次融資,簡 24 創始人兼 CEO 林捷表示:"門店從 1.0 版到 2.0 版,還處於技術打磨期,並沒有進入到大規模商業階段,因此對於融資,並不會盲目追求金額。"林捷認為,無人零售是一件需要打磨的事情,盲目的燒錢、圈地這樣的方式並不太符合零售的本質。

關於本輪融資的用途,薛文植透露了兩部分:第一,是繼續支撐技術的迭代和發展;第二,是門店的擴張,預計半年之內會開 20 - 30 家門店。通過運營 20 家門店來積累更多的經驗,為開 100 家、1000 家做準備。而這個階段的目標就是先開 20 家門店,然後把它做成一個不會比傳統便利店差的,人家願意來的店,這是簡 24 的核心,也是融資的目的。

除了這個短期的目標,簡 24 還有一個長期的理想,就是把這個模式做好之後去做架構模式,可以吸引大型的第三方公司或者中型的個體團隊加入,這樣開店速度會更快。"這是我們中長期的目標。甚至當我們自己的技術成熟之後,會考慮把技術輸出給其他業態,其他的公司。當然前期核心是要讓我們的技術在本地通過業務的檢驗,證明它是可落地的。我們再把這個技術拿出去變現。"

- End -


推薦閱讀:

體驗亞馬遜無人商店Amazon Go:這將是未來線下購物的終極方式?
他不是回歸傳統,而是意圖將茶賣給年輕人,「打造未來的傳統」
智能商業時代里,「無人」不該是零售趨之若鶩的方向
為什麼隨處可見的自助販賣機突然又火了?
站在新零售風口,智能無人售貨櫃將成為下一個爆品?

TAG:無人零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