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男孩|在這樣的家庭里做一條狗也好啊!

看完《奇蹟男孩》,我翻閱了一下影評。被置頂的,是一句簡短的評論:在這樣的家庭里做一條狗也好啊!

在「小不忍則亂大謀」的教育環境中,這句話是一種共鳴式的羨慕。

《奇蹟男孩》這個故事打動人的,非情節本身,而在於作者賦予故事的情感和溫度,對於善良的傳播,以及告訴我們誰不是一邊傷痛,一邊微笑地成長著。

而我在這個故事裡最喜歡的部分,是每一次的家庭對話。無論是父母、還是姐姐與奧吉的交流,都是敞開心扉,互相尊重和理解的。甚至這家人與狗狗的對話,都充滿了平等和幽默。

我們來看看電影里的一些小片段,不論是為人父母,還是為人子女,相信都會從中獲得啟示。

1. 你永遠被愛著

「為什麼我會這麼丑?」——奧吉

「你並不醜,奧吉」——媽媽

「你會這麼說是因為你是我媽媽」——奧吉

「正因為我是你媽媽,所以我的看法才重要,因為我才是最了解你的人。」——媽媽

小小的奧吉心裡,一定埋下了很多很多愛的種子。每天放學回到家,爸爸媽媽問的第一句話是:你在學校過的怎麼樣?他們關注的是孩子的心情,而不是學了什麼。

相比這樣的溫情教育,我們的新聞上卻屢見痛心的慘劇:孩子丟手機被活活打死、考試成績不好不敢回家導致自殺!

猜想這些孩子的父母,平時的言行給孩子留下的印象是這樣的:我還不如一部手機讓媽媽心疼、沒有好成績爸媽就不愛我……

育兒先育心。

被愛包圍的孩子,更懂得如何去愛別人。也只有當孩子感受到身後家人無條件的支持,他才有勇氣和自信去頑強地面對挫折。

2. 並非世上所有的事都關於你

這個故事的講述方式很特別,作者分別通過奧吉、同學傑克、姐姐維婭、姐姐的朋友米蘭達等人的口吻來講述,轉換的視角讓觀眾自然進入換位思考,使我們充分理解了每個人行為背後的原因。

被欺負的奧吉回到家,媽媽這樣教會他寬容: 「他們也許只是不夠自信。有些人做的不好,但你一定要大度。」

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更容易善良。

奧吉天生敏感。在人群熙攘的校園小廣場上,他發現同學見到他的第一反應是驚訝,然後假裝看向遠方,一會兒再回來看他。

孩子是不會掩飾的。奧吉表現出理解的心態,把自己置身於旁人的位置:「如果我是他們,我也會多看一眼。」 姐姐的好朋友米蘭達,從夏令營回來後刻意疏遠了她,也是由她自身的經歷導致。

作家亦舒說,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誌,就是發覺可以責怪的人越來越少。理由很簡單,人人都有自己的難處,而你,不一定懂得他們的生活。

理解別人,不把自己看的那麼重要,是寬恕了別人,亦幸福了自我。

3.被看見就是一種力量

類似艾麗范寧氣質的姐姐維亞,她自弟弟出生就毫無理由的愛他,習慣著弟弟是太陽的家庭星系,一邊照顧自己,一邊幫家長分擔家事,心事只能向閨蜜傾吐。

在閨蜜也無來由的疏遠自己之後,她終於到了崩潰的邊緣。最難過的時候,她去了姥姥家附近的海灘自己紓解。

在和媽媽交談之後,媽媽發現了長期的疏忽,安排了萬聖節母女之夜 ,雖然意料之中被弟弟破壞,但是她也沒有委屈的關起門來自怨自艾,或者憤怒的發脾氣。(她知道現在不合適)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太過乖巧的孩子總是讓人心疼。她理解家人,理解弟弟,所以毫無怨言地用自己的方式來守護這個家。

閨蜜米蘭達了解這樣的維婭,也喜歡這樣的維婭。所以她裝病將上台表演的機會讓給了維婭,讓維婭最終獲得了家人的注目。

我走齣電影院下樓梯的時候,一個母親在教她兒子,錢少一點不重要,最重要是幸福和善良。


淡定時刻:

如果《神秘巨星》是剛喝完了一斤二鍋頭的兩眼發紅。那麼,《奇蹟男孩》則是溫度剛好,不燙口的熱牛奶。

晚上打算和媽媽一起去影院二刷。

題外話:

之前有人在知乎邀請我回答:如何判斷一部電影的好壞?

答:以「能夠引起自己的共鳴次數」作為評判的標準之一。

我覺得好的電影,是帶有我個人非常強烈的主觀色彩的,就好這一口。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不愛吃肥肉的看到都覺得:咦~好噁心,而喜愛肥肉的卻能大快朵頤、甘之如飴。專業影評人的閱片量可能是高於他人的,而這依然只是一個依據,你依然可以在看完之後嫌棄的說:「這哪個SB拍的,一點都看不懂。」如果把專家的話奉為圭臬,日日掛在嘴邊,不免顯得更SB。

所以,哪怕是別人覺得是大爛片,如果可以引起共鳴,可以為他流淚傷心、鼓掌共情,對於我來說,這已經達到了我看電影的目的。他好幾次擊中了我的心,他是爛片又何妨,我依然願意把它拖入我的觀影收藏里。

我覺得好,你看了之後恰巧也覺得好,我為找到共鳴者而開心。我覺得好,看了之後你覺得不好,我為擁有不同的視角而開心。

這就是我,分享電影所抱有的期待。


推薦閱讀:

真正的教育不是拼爹拼媽
有影響力的父母是不講道理的
四年級數學——角度的認知
家長與孩子如何有效的溝通?
告訴孩子,不要和別人爭「第一」!這樣做才是正確的

TAG:奇蹟男孩電影 | 家庭教育 | 電影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