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叫好不叫座,旅行車到底為啥就是火不起來?

旅行車的前世今生

我們中國人將旅行車稱為瓦罐車,這個叫法來自於英文Wagon的音譯。當然它還有其他叫法,比如歐洲一些國家稱之為Estate,只不過Wagon一詞的應用最為普遍。

旅行車的起源相當有意思,因為它的前身竟然是馬車。19世紀30年代的美國,火車還是人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當時火車站周圍有很多運送行李和貨物的station wagon(車站馬車),大概長這樣:

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馬車漸漸被淘汰了,旅行車的外形變成了這樣:

不過當時這種車的車廂部分是由木材構成的,不但製作工藝複雜,而且後期的維修保養也比較麻煩,因此價格遠高於普通車輛。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汽車工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全鋼車身的旅行車開始出現。旅行車的價格也大幅降低,轎車式的以載人為主的旅行車開始在美國流行。

逐漸走火的旅行車後來進入了歐洲,當時的歐洲經濟在二戰後得到極大的恢復與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天生浪漫的歐洲人,很快又恢復了戰前說走就走的生活習慣。而旅行車有著較大的行李廂空間,車頂行李架又可以用來捆綁貨物,於是旅行車迅速得到了歐洲人的喜愛。

歐洲人喜歡旅行車還有一種說法:因為北歐常年天寒地凍、為了在惡劣天氣下儘可能地少出門,北歐人民每次去採購時往往都一次性裝載堆積如山的貨物。因此旅行車可以說很好地迎合了當地的市場需求。時至今日,旅行車在北歐仍然是當地汽車文化的主流。

不過,在歐洲有著絕對地位的旅行車,到了中國卻是叫好不叫座,成為一種十分小眾的情懷車。這是為什麼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觀念

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飛度、騏達剛引進中國的時候硬加了屁股——生生把兩廂車弄成三廂車,因為那個時候的中國人只習慣三廂車。直到現在,很多人對於兩廂車的外形都還不適應,更別說拖個臃腫大屁股的旅行車了。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買車是一件倍有面的事。但是旅行車外觀不氣派,給人的印象是貨車,那個長長的車屁股很容易被貼上「拉貨的」的標籤。不僅如此,你花幾十萬買個旅行車開回家,七大姑八大姨都連認都不認識,哪還有面子呢?

二、價格貴

一般的旅行車都是基於普通轎車打造,按理來說除了外形應該是沒有差別的。但事實上,出於定位及成本的考慮,旅行版的車型比普通版要貴得多。比如邁騰旅行版,指導價36萬,幾乎是普通版邁騰(最低配)的兩倍。面對這個價格,相信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會選擇旅行版。

三、環境原因

旅行車火不起來,跟我們的國情也有很大的關係。歐洲絕大對數都屬於發達國家,人均假期多,並且跨國游非常方便,因此歐洲人經常出門旅遊。而反觀我們,假期少,出遊時間少,人們買車多用於通勤,所以旅行車並沒有多大用處。

四、SUV的衝擊

歐洲喜歡旅行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它能裝。但在中國,它有一個更好的替代品,那就是SUV。旅行車空間是大,通過性也比轎車好,但這些優點SUV同樣具備。並且SUV還有個中國人無法拒絕的屬性,就是外形氣派。近年來,SUV的價格門檻一降再降,不到10萬元就能買到7座SUV了,性價比不是旅行車能比的。

旅行車火不起來,你覺得還有什麼原因呢?你會不會買這種小眾情懷車呢?


推薦閱讀:

彈個車真的是按指導價賣車?
奇瑞這款SUV,絲毫不比寶駿510差,卻只賣出了寶駿的零頭?
別猶豫,這些路口放心掉頭!
2018北京車展:逛車展不迷路 新車/展點陣圖
E-TYPE重生:TIFF NEEDELL評測THE EAGLE SPYDER GT

TAG: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