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
文/舒念
在一部1953年8月27日上映的電影里有這樣一句話:
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
沒錯,就是《羅馬假日》這部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我們早已耳熟能詳,而如今,這句話經過多番翻譯與演變,已經成為現代人的生活座右銘——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
如今讀到詹宏志的這本《旅行與讀書》,有是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認識這句話,詹宏志的這本遊記,不同於圖文豐茂的旅行指南,更無法按圖索驥,對讀書的介紹,也並非以導讀的形式出現,有點像一個書獃子,一廂情願的介紹自己根據讀書做的旅行計劃和旅行的情況,事實上,作者本人也是這麼說的。
詹宏志愛讀書,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他創業幾經挫折,卻從未放下手中的書本,始終在閱讀中尋找前進的路,這本「遊記」也是如此,不管定了如何的酒店,做了怎樣的行程計劃,旅行中最重要的部分,常常只是曾經在書上讀到的隻言片語,有時是不負責任的旅行指南,可能會將你帶入危險的境地,有時則是當地人的經驗之談,讓你發現一個旅行社計劃之外的世界。詹宏志帶著真正書獃子的熱忱,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驚喜與驚險的旅途。
這讓人不由得想起了村上春樹的旅歐散記《遠方的鼓聲》,作為小說家,村上春樹的絮叨大概也是他的揚名海外的特色之一,在《遠方的鼓聲》中,村上春樹也以自己旅歐寫作作為主線,講述了每個國家的人情細節,以及自己的親身所見。比起《旅行與讀書》,《遠方的鼓聲》更多了對於陌生國度的抱怨,全然不能作為指南來閱讀,但依舊,這兩本常常「語焉不詳」的書,卻經常會帶給你想要去旅行的真切感受。
詹宏志說:「旅行不該帶有什麼目的,旅行是你用生命去認證你所認識的世界。」
這本沒有圖片的遊記開啟的就是一次心靈之旅,旅行對人的意義就是這樣,有時候是那些目不暇接的異域風情,有時候則是那些震撼心靈的感受。旅行文學本身也是這樣一種具有「替代性」的閱讀體驗,從閱讀中獲取親身體驗的感覺,在這個角度,《旅行與讀書》已經完完全全地展示了一個旅者的親身感受,無論是行至阿爾卑斯山的艱辛之旅,還是非洲草原的野性生命接觸,又或者是日本和伊斯坦布爾的美食之旅,作者看似絮叨的表述中,很多關於當地的細節就展現在眼前,又或者說,詹宏志至少沒有抱怨希臘的天氣、義大利的治安或者是哪裡都可能出現的不那麼舒適的租房生活,而以上這些可都是村上春樹《遠方的鼓聲》中的小故事。
這樣的旅行散記,其實都是一些私人化感受的呈現,旅行的真義也不過是「想像他者的生活」,在世界這本大書中,沒有讀過的內容,永遠是最吸引人的,而讀者追隨著前人的腳步,也在自己的腦海中完成了新的認知,也許有一天,我們也會邁開步子,去印證那些書上的故事,而這,也就成了旅行的開始。
推薦閱讀:
※480.讀書20~《傅雷家書》
※655.讀書44~《史記——高祖本紀》
※知乎書店半歲啦!我們給你準備了一份超級閱讀禮包
※我所理解的閱讀
※睡前故事——林中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