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笑其人
1.
令我佩服的中國古人,楊一笑先生算一個。
問楊一笑是誰,十有八九都不知道。
其實我也不知道。
但讀他的故事,從小至今,已有數十上百遍。
不是我好讀書,而是他的故事實在太精彩,太有趣。關鍵是故事很短,一分鐘讀一遍,讀一遍笑幾天,一想起來就笑。後來,不用再讀,幾乎能背過,沒事就會想起,想起一回大笑一回。尤其獨自一人走路,數度笑至涕淚滂沱,路人紛紛側目繞行。
2.
有文字記載的楊一笑先生的故事是這樣的:
「初從文,三年不中;後習武,校場發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學醫,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雖然完全是白話,但還是有人覺得不過癮,非要用現代意義上的大白話講出來才能放心爽快地笑,否則萬一笑錯了豈不丟臉。
這段小文的大意是:楊一笑先生最初(是)習文(的),學習了三年都沒考上(功名),就改練武,在校演場演習射箭,結果一箭射中擊鼓人,被攆了出來(沒讓他賠償醫藥費算是便宜的),於是改學醫,(總算是)學有所成。(他就開始得瑟,不光給別人看病,而且)給自己開了(方子,據說還是)一個良方,他服了自己給自己開的葯,死了。
3.
這個故事原本沒有標題。最初我也是當一個笑話看。
因為好奇,在網上搜,發現有人稱其出自《笑林廣記》。我也沒有考證過。但確有好事者,聲稱自己查遍《笑林廣記》等,並未見此文。
然後就有人指出,這段文字出現在一個墓碑上,還配有圖片。進一步有人考證,這段文字是之前還有幾句話,大致如下:
「楊一笑歿,葬雲夢澤西鹿鳴山,其碑誌曰:初從文,三年不中;後習武,校場發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學醫,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這就更有趣了,不僅有主人公的姓名,而且連死後葬身之地都明確無誤。
4.
有姓有名就好辦,在網上搜「楊一笑」,果然有楊一笑和《楊一笑傳》等被搜出來。
更讓人覺得有趣的是完整版的《楊一笑(外)傳》:
「初從文,三年不中;改習武,校場發一矢,中鼓吏,逐之出;又從商,一遇騙,二遇盜,三遇匪;遂躬耕,一歲大旱,一歲大澇,一歲飛蝗;乃學醫,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遂至地府,久候閻王升堂,不耐,問之,鬼卒曰:王閱足下卷宗,狂笑,休克於後堂,未醒……」
如何?這回不用翻譯翻譯也能放心地笑了吧。就是這樣一個以自己悲催的一生成就了一個經典笑話的楊一笑,不但讓人笑,就連閻王爺也受不了,笑到休克,長時間醒不過了,幾乎誤了公事。多虧還有能負責任的小鬼,可以出來告訴楊先生的鬼魂是怎麼回事,否則,地府眾差役年終獎會不會被扣完?!
5.
不過,笑過三遍以後,慢慢覺得有點不好笑了。
一個坎坷一生但百折不撓的人,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計,不辭辛勞的輾轉百業,一次次重頭再來,從未怨天尤人,也未向命運低頭,走過不息奮鬥的一生,他有什麼好笑?
反過來,就存在我們如何看待和理解這篇「傳記」文字的問題出現:如果確有楊一笑其人,那麼這篇「傳記」是誰寫的?如果是楊一笑自己,那麼,他為什麼要寫出這樣一篇文字作為自己墓志銘?如果捉刀者是另有其人,是何用心將這樣的文字作為楊先生的墓志銘?
當然,如果這篇所謂的「傳記」並不是墓志銘,(而且即使就是墓志銘,)那麼,它無疑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精鍊明了,故事曲折而引人入勝,關鍵是能引人發笑且一笑再笑而至三笑……
6.
猶疑之際,發現網上還有這樣的文字:
「劉澤恩,不詳其姓字,亦不知其何許人也。劉澤恩自取名為楊一笑,其人常蓬頭垢面,衣若懸鶉而怡然自得於市井之間,人異之而求其名,但自稱楊一笑也。」
「嘗有人問此一笑何謂?何不稱二笑,三笑耶?答曰:君之所言差矣!一笑者,出門一笑大江橫,狂歌走馬遍天涯。須彌芥子,芥子須彌,一笑之間,天地萬物盡於此矣。其所一笑者,安可盡言哉!此中真意,但拈花一笑,悠然心會可也。夫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笑者,若欲盡言其所一笑,則殊失一笑之本意。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笑者,稱之二笑,三笑亦可也。青青翠竹,儘是真如,鬱郁黃花,無非般若。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若執著於一笑二笑三笑之異,則非我楊一笑也。言畢,大笑而去,但聞其臨行之言:大道無行,千差有路,透得此關,乾坤獨步!」
若果系(有)其人,必不同凡響。
何況,更有意外。
百度百科中有「楊一笑」條目曰:「楊一笑,號凌虛子,又號一瓢道人。生卒年不詳,宋神宗時期人氏,自雲春分時所生。其人高逸不凡,狷狂放達,學識博雜,行事怪僻,每多奇談異論。時人以之為異,是以為作傳以記之。」並有稱:「時人評價曰:孔子見老子,歸而稱『吾今見老子,其猶龍也!』而楊一笑其人,學究天人,才礫古今,有神鬼不測之機,奪天地造化之秘,如神龍見首不見尾,其猶龍乎?」
若果然是同一人,則前引「傳記」當刮目別看。
7、
若前引資料所述指向歸一,那麼,那些個為楊先生作傳的好事者起碼算是「別有用心」吧,不過好歹也算是為楊先生的一生做了一個精彩的概括,在文學創作上也算是一個經典,而且切合先生「一笑」的精神訴求,也算不負先生的傳奇人生了。
即使「一瓢道人」凌虛子、楊一笑跟那篇「楊一笑(別)傳」互不搭界,再單獨審閱那一篇傳記,我們也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而不僅僅只是感到「好笑」,且終不至於再狂笑休克不醒而誤了自己的好人生。
8.
在我心目中,前引傳記大致也可以做如下解釋:
楊一笑先生,最初時跟很多中國百姓一樣,想走從文入仕的道路,但大家都知道,從過文的人多,但並不能都入仕,像范進老爺那樣堅持一生考科舉的,畢竟不多。楊先生呢,不像范爺那般執著於做官做老爺,習文數年,三試(而非三年那樣輕易就放棄了)不中,就下決心改習武。男子漢大丈夫不能弔死在科舉入仕一棵樹上吧!不成想,在校場演練射箭,不小心(數十百發中偶然射偏的)一箭射中擊鼓人,這是大事故,當然也可能是楊先生習武過程中發生的最嚴重的事故(也就是說他可能還發生過其他事故),總之,他不是這塊料,被攆出去了。好吧,雖然不知道他是否富二代、官二代或者星二代,總之,他沒有回家坑爹啃老,而是無可奈何地去經商做生意(畢竟那個年代商人的地位不太高)。拿現在的話說就是去創業吧,但運氣不太好,遇上一回騙子,遇上一回盜賊,又遇上一回土匪(此三番不利當是有的,但試想在古時侯,經商十年,這三樣沒有遇上的又有幾人?總之,該遇上的倒霉事他都遇上了,到後來,生意也不做了,是否真的虧本虧得一塌糊塗,不得而知,反正),回家種田吧,幸虧家裡還有地!或者老先生只是想要像陶淵明先生一樣採菊東籬下悠然看南山呢?而且做一個知識型職業農民並不丟人吧!何況他老人家年紀一把,能彎下這個腰實屬不易了,但也不知道他前生世世代代做了什麼孽,老天誠心要不斷地磨鍊他,苦其心志,讓他某一年遇上大旱,再一年遇上大澇,又一年遭遇蝗蟲。(但要注意,他務農不必只有這三年,如果是躬耕三十年,誰又沒有經遇過這樣的自然災害呢?)到了他一生的後期,楊先生開始學醫(是否一定在放棄務農以後才專一從醫呢?我看未必也大約不必。)並有所成,也算是個良醫了。他覺得自己活得挺好,想要延年益壽,長生不老,(至少,他也是一位對美好生活有所寄望的老人,)就給自己開了一個方子,抓藥吃了。(最後,)楊先生死了。死了就死了吧,誰又能夠不死嗎?或許楊先生不吃藥早死了幾回了,可惜世人都被作者的文學手法給騙了,把服藥與死亡當作有因果關係的故事來看,就連地府差役也沒察覺。或者這個閻王爺也確實是沒見識,尤其笑點如此低,如何能鎮得住鬼?被人隨便忽悠一下,就要笑到休克!比楊一笑先生悲催曲折而充滿戲劇感的人生何止千千萬,即使你是閻王爺,又能有幾條命,笑死多少回?!
9.
寫一個故事,是進行文學創作,不必一味地寫實,其實也沒有可能絕對寫實。總是要運用文學手法,寫得有趣生動,還要寫出自己的心意。但這個心意,與被寫的對象之間並無絕對的關係,而更多是想要讀者讀到他想要你讀到的內涵,能不能夠做到,是作者水平的問題,不是主人公的問題。
讀文學作品,看到的則多是自己內心深處的世界。文學作品給我們精神愉悅的同時,也讓我們反思自己心裡的那個世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2017年1曰19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