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作案例19】歷史保護建築區域地下空間開發項目:上海外灘源33號(增設2層)及上海愛馬仕項目(增設1層)
前言
鄰近歷史保護建築的地下空間開發技術已趨成熟。本文就通過兩個項目施工積累的經驗做一詳細介紹。
項目一:上海外灘源33號項目
1、工程概況
上海外灘源33號項目建設場地北鄰蘇州河、西至圓明園路、東鄰中山東一路、南面與半島酒店地界相接。保留的2 棟歷史保護建築為原英國領事館和官邸,先後於1873 年和1884 年建成,為目前外灘「萬國建築博覽會」中保存最早的建築(見圖1)。
本工程除對歷史保護建築進行修繕和加固改造外,還對鄰近區域進行地下空間開發。其中新開發地下空間為地下3 層,分南北兩塊,南塊827m2,北塊3049m2,兩地下室間距21.4m;兩塊地下室間在地下2 層有一連接通道,南塊地下室有汽車坡道通向地面(見圖2)。
2、關鍵技術
2.1 基礎托換及加固
針對歷史保護建築基礎薄弱的特性,在普通施工工藝的基礎上,通過預先進行老基礎整體加固與托換,分析該新型工藝的技術控制點,採取穿牆型鋼、靜壓錨桿樁等手段,解決了原結構及基礎在施工中的耐受性問題(見圖3、圖4)。
2.2 鄰近歷史保護建築的深基坑施工
本地下室兩側都為歷史保護建築,東面的原英領館主樓及官邸距離地下連續牆最近只有3.2 m,圓明園路的管線離基坑最近的只有1 m。地下室挖土深度較深,如處理不當極易影響到周邊管線及建築。同時基坑北鄰蘇州河,地下水位經常隨著蘇州河的水位而變化,這為降水施工帶來了一些變數,主要涉及以下技術:控制變形的坑外隔離、地基加固、地下連續牆在歷史保護建築側部的施工、基坑降水、限時挖土。
2.3 地下室逆作法施工
本工程基坑開挖面積約4000m2,挖深17.01m。地下工程採用逆作法施工。厚1 000 mm、長35.6 m的地下連續牆作為圍護牆,φ900 mm 灌注樁內插φ580 mm×16 mm 鋼管立柱。逆作鋼管立柱樁垂直偏差控制在1/500 以內,且鋼管頂標高低於地面1.8 m,鋼管立柱樁施工難度較大。為此,設計了可拆卸工具式鋼管結合工具式調垂架,進行鋼管立柱樁的施工。土方開挖的總方量約6.8 萬m3,遵循「分層、對稱、平衡、限時」的挖土原則進行土方開挖,嚴格控制頂板施工荷載以及動態監控一柱一樁的沉降,及時調整挖土施工流程。根據主體結構以及取土口的分布,採取了分3區、2 個流水作業的方法進行施工。
2.4 歷史保護建築與地下空間連接技術
2 棟歷史保護建築與地下車庫的地下通道連接。通道挖深為老建築基礎地面下5.56 m,地下1 層,圍護採用φ377 mm×10 mm 靜壓錨桿樁,內灌C30 混凝土擋土,樁長15m,止水帷幕採用φ800mm@600 mm 旋噴樁,樁長14 m。為使地下空間能更好地為地上歷史保護建築服務,在地下空間與2 棟歷史保護建築間增設2 條通道,使人員能直接從地下室通往地上。如何處理保護建築與地下空間連接,從而減少土體開挖對保護建築和環境的影響,控制施工風險是主要的技術難題。
2.5 複雜環境下深基坑信息化控制技術
信息化施工是一種先進的、綜合性的施工技術方法,它將施工中各種數據進行定時檢測,特別是與施工安全有關的測試數據、接近或超過規範要求的,及時報警,提醒施工人員採取有效技術措施,預防重大事故發生。本次監測由周邊環境變形、圍護結構變形、坑外水位、樓板梁內力及立柱沉降等構成。監測內容有:地下管線垂直及水平位移、鄰近建築物垂直位移、圍護牆頂部的垂直及水平位移、圍護牆牆體側向水平位移、坑外地下水位及立柱沉降、樓板應力等。
項目二:上海愛馬仕項目
1、工程概況
上海愛馬仕項目位於淮海中路與嵩山路交叉口,基地北面為淮海中路,西面為嵩山路。改造的2 幢歷史保護建築(A1、A3)建於1912 年,前身為法租界巡捕房。
對2棟歷史保護建築進行了加固和修繕,並在2 幢歷史保護建築之間增設2 層地下室(A2)。A2新增地下室開挖面積為440 m2,周長91.3 m。普遍挖深9 m,局部區域10.4 m。A3 內西南角局部進行原位地下空間開發,與A2 連通,開挖面積77 m2,周長35 m,基坑挖深5.1 m(見圖5)。
2、關鍵技術
2.1 基礎托換
原外牆基礎採取「樁+基礎托換」的方式進行架空,架空後可以將外牆正下方的土體挖除,在此過程中需要採取措施減少樁基在上部荷載作用下的沉降量,沉降過大將導致有地下室和無地下室交界的外牆開裂。靜壓錨桿樁能緊貼外牆施工,減小基礎托換梁的寬度,從而減小其變形;靜壓錨桿樁可以在室內低凈空進行,優化該處樁基、基礎梁、樓板拆除、剪力牆施工的流程,基礎托換平面見圖6。
2.2 低凈空止水帷幕施工
止水帷幕採用φ2400mm@1700 mm MJS (全方位高壓噴射工法)半圓高壓旋噴樁,該樁施工擾動小,止水效果好,且剛度大;由於室內凈空有限,所以需採用低凈空止水帷幕施工技術。
2.3 新老牆體接縫處理
新老牆體接縫密實性措施,即在已有外牆下澆築鋼筋混凝土剪力牆。必須在基礎托換夾牆樑上設置φ150 mm@1 000 mm 的混凝土澆搗孔。新老牆體之間設置300 mm 高的灌漿料,確保新老牆體連接的密實。若新老牆體之間採用注漿,需設置注漿孔(見圖7)。
2.4 原位地下空間開挖及回築
在挖土之前,所有托換梁以及上部新增鋼筋混凝土剪力牆已經完成,並形成了整體。開挖過程中加密上部牆體的傾斜、沉降等監測頻率。基坑在已有保護建築的內部,受室內空間的限制,土方開挖只能用0.25 m3 的小型挖機和人力翻運的方法進行。採取分皮開挖的原則,每皮土的厚度控制在1m,嚴禁挖土高差超過0.5 m。墊層施工採用預製混凝土塊,隨後6 h 內完成底板鋼筋綁紮和混凝土澆築。
3、結語
目前,鄰近歷史保護建築的地下空間開發技術已趨成熟,原位地下空間開發在上海愛馬仕項目中也進行了成功的探索,但僅為地下1 層,面積也不大,未來需要更多的是對歷史保護建築原位多層、深層的地下空間開發,並使其設計與施工更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這也是未來進一步研究的發展方向。
PS: 素材來自逆作法工程中心,版權歸逆作法工程中心所有。如有問題,聯繫後台,予以刪除。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建工大咖圈
推薦閱讀:
※年底了,致幫過我的貴人!
※你知道什麼叫「非均勻有理B樣條」嗎?犀牛建模的基本邏輯與方法
※故宮有9999間半房子,為什麼沒有廁所?
※【瀨戶內海上的建築】?小豆島,心中美之原
※ArchBang | 紀念去年今日,扎哈建築畫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