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的機器:精益製造,不僅僅是升級(下載地址)
70-80年代,正當日本生產的車大量入侵美國和歐洲市場,從市場霸主中奪走了大量份額的時候,也是James P. Womack 等MIT的人所參與的International Motor Vehicle Program (IMVP),一個致力於汽車產業發展的研究計劃將重點放在研究源於日本的Lean Production和傳統亨利福特開創的大量生產(mass production)的區別的時候。
(圖: 世界汽車生產佔比)
這個計劃研究了汽車產業鏈的所有環節,從市場調研,產品設計,開發,供應鏈,工廠運營,銷售一直到售後服務,參與者從MIT,蘇薩克斯大學、牛津大學的教授、學者,北美,歐洲以及日本工作的眾多工程師,籌集了500萬美元的資金用於研究計劃,整個計劃花了五年的時間,探索了大量製造和lean production在整個產業中的區別。也是正是因為這個計劃,精益製造第一次被系統性的闡述,正式出現在全球汽車行業競爭者的視野里,原來日本的頂尖汽車行業是這樣的。這個計劃的成果之一,就是這本書。
(圖,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封面,封面有很多版本,但是無疑都是非常的想要吸引非專業人士的注意)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一個體會,也是解決了一個相信很多人都有的誤區:那就是lean production,精益製造並不是傳統製造的一個升級,而更多的是:因為不同地區的市場大小、公司文化、產業習慣、供應商以及主機廠的關係、員工和僱主的關係以及政府政策,產品類型、客戶需求等原因,lean production走了一條和傳統 mass production (在書中指和lean production相對的,以福特為代表的美國)不同的發展路線,而隨著市場、產品、政策、客戶需求等的改變以及整體技術的發展,精益製造變得更適合環境和市場,從而在市場上擁有更大的競爭力,進一步統治了市場。
一個汽車企業,作為往往是成本導向的製造業中重要成員,它的競爭力也是從市場、設計、供應鏈、製造、物流、銷售等多方面體現的。當在每個環節都已更低的成本,創造出價值,也就是客戶原意付費的部分,那麼就會在市場上得到更大的份額。
大量製造時代的開始和結束
福特最開始引入的流水線和mass production的策略,1908年就將一輛Model T的售價降低到了850美元,而同時期的其他車輛,價格都在4000美元以上,是很多人好幾年的收入。
成本降低以後,以前買不起車的普通人也都可以擁有一輛自己的代步車了。從零開始打開了一個極大的市場,福特用單一的生產線、大批量的生產著目標是為成為普通人代步工具的Model T。一直貫徹Model T和大批量生產策略的福特,在短短几年就將成本進一步降低到300美元左右,佔有了世界超過50%的市場,1923年,Model T最成功的時候,一年生產了兩百萬輛車,可謂是巨大的成功,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
相比舊的手工製造,福特時代大量製造的主要特點是:以生產為中心,用極大量的生產降低研發和生產成本,幾乎將整個供應鏈控制在自己手中,提供單一、低價但是質量過的去的產品。福特的成功,本書中說「福特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並不是很多人認為的,連續不停的生產線,而是零件的可互換性和容易裝配的特性」。從工作人員來講,福特也非常強調製造過程的簡化。福特的產品容易裝配,福特可以用很低廉的價格招員工,簡單培訓後就可以承擔絕大多數崗位,
但是20年過後,市場已經發生了變化。隨著產量大增,汽車從一個奢侈品變成了家家戶戶都能擁有的東西,從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千篇一律的Model T已經不能滿足客戶更多的需求,而「最基本的代步車」這個市場已經飽和。當福特依然頑固的沉浸在自己的大量製造的成功,堅持只生產一種車的時候,市場上通用等其他競爭對手逐漸趕上並慢慢超過了福特。美國通用、克萊斯勒、福特形成了big 3,大量製造在這個時期,讓美國成為了一個輪子上的國家。
大量製造在美國的地位在1955年達到了頂點。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福特發明了流水線方式的大量製造以後,非常慷慨大方的與歐洲製造商分享自己的經驗,讓歐洲在20多年以後終於開始趕上美國製造商。1950年代,德國大眾,法國雷諾,義大利的菲亞特建成了可以相比底特律的汽車製造流水線,開始了大量生產。以賓士、寶馬為代表的一些高端傳統手工製作汽車廠,也在向大批量製造發展。在1950年到1970年期間,在歐洲市場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在另一個市場,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卻在一個很小的市場發展了出來。
(圖:世界汽車生產量按區域佔比)
精益製造的出生
從1930年代豐田建立,開始製造用手工方式生產汽車開始,一直到1949年,豐田都說不上有多成功。很多因素也導致在豐田在1949年辭退了大量的員工。在1950年,豐田家族的Eiji Toyota去了位於底特律的福特,進行了一次朝聖之旅,他看到了大量製造的優勢,也意識到了這種方式不可能在日本成功。
這個時候豐田面臨的市場是這樣的。日本的本地市場非常小,但是卻有著非常多樣化的需求,從政府官員需要的豪華轎車到農民需要的小型卡車,還有需要適合日本擁擠的城市的小型車。日本的員工從這個時期也有了開始變得強勢的工會,不原意再成為臨時僱員。而美國以及歐洲的員工,主要由這樣拿著小時工資的臨時僱員。對於剛剛處於戰後的日本,從西方世界獲取技術以及技術的交流及其困難,比如像福特在歐洲建立的工廠,極大的幫助了歐洲的工廠改進生產技術。而這點對於當時的日本也是不可能的。還有另外一點,國際市場的各大汽車公司都也想要打開日本這片新的市場。
當時的首席製造工程師大野耐一,分析了美國的製造系統後,結合日本的情況,開始走上一條精益生產之路。
Lean Production,不僅僅是升級
下載地址:
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 Download (下載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待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ean production精益生產 02:Lean的核心思想Waste Reduction
Lean production 精益生產 03:標準化
Lean production 精益生產 04:SMED
推薦閱讀:
※對話亞馬遜:授權一線,Andon可以做更多
※6S崗位說明書,勝過所有的6S評比檢查?
※是什麼讓庫克走上人生巔峰
※走動式生產——Operators in Motion
※形式進步與思想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