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張擇端和清明上河圖(一)

說起張擇端,恐怕大多數人馬上就會想起清明上河圖,反之亦然。

其實很多事情禁不起推敲,清明上河圖和他的作者張擇端也不例外。

今天正好有空,閑聊幾句張擇端,純屬個人觀點。

首先鄙視一下wiki和百度百科關於張擇端的生平簡介,很不嚴謹。

但凡了解一點清明上河圖的人都知道,關於張擇端的生平,到現在為止並沒有定論。

誰說張擇端一定是北宋人?

說起張擇端,恐怕張擇端還要感謝一個人,此人名叫張著。

因為如果沒有張著在清明上河圖上作的跋,這幅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到現在恐怕還要歸於佚名。

那麼張著為何人?

元好問《中州集》卷七:「著,字仲揚,永安人。泰和五年以詩名召見,應制稱旨,特恩授監御府書畫。」

問題 又來了,永安是哪裡?

元好問《續夷堅志》云:「海陵天德初,卜宅於燕,建號中都,易析津府曰大興。始營造時,得古錢地中,文曰『永安一千』,朝議以為瑞,乃取長安例,地名永安。改東平中都縣曰汶陽,河南永安縣曰芝田,中都永安坊曰長寧。」

問題又來了,海陵天德初是什麼時候?

據金史記載,金海陵王貞元元年(1153)遷都燕京,改稱中都。

繞了一圈終於明白了,這個張著應該是金朝人。

為什麼說是應該,因為金朝處於一個微妙的時段,它滅了北宋,又和南宋並存。

所以這個張著的身份有兩個可能。一,生於金朝,二為北宋舊民。北宋滅亡後,很多當時北宋的舊臣或者被迫或者主動,變成了金朝人。到現在為止,還沒有關於張著的生卒年,所以這兩個可能都存在。

為什麼抓住張著的身份不放,原因在於他是第一個提到張擇端是清明上河圖的作者的人。如果他是金朝人,那麼張擇端可能是同時代人(金人或者南宋人)或者北宋人。

為什麼不能排除張擇端可能是南宋人或者是金人?

理由有以下幾個

一,大家之言。

明書畫家董其昌在《容台集》中對《清明上河圖》如下記載:「南宋時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

清代孫承澤在《庚子消夏記》中記載:「《清明上河圖》乃南宋人追憶故京繁盛也。」

二,邏輯推理。

不能因為張著是金朝人(前面說了,代考,他也可能是北宋舊臣)就堅決說張擇端是北宋人。難道就不存在張著和張擇端是同一時期的人的可能性嗎?至少應該存疑。

三,關於宋徽宗的所謂題字

作為清明上河圖為北宋時期所做的一個鐵證(也間接證明其作者張擇端必定為北宋人的一個鐵證)就是世人津津樂道的所謂宋徽宗的題字「清明上河圖」。

那麼這個所謂的題字在哪裡?答案是今人乾脆就沒有看到過。都是據說,據古人說。

也就是說,所謂的宋徽宗題字也應該存疑。

這裡舉一個例子支持這個推測。

世人皆知宋徽宗是北宋的書畫大家兼職皇帝。

假設,宋徽宗給這幅名畫題字了。那麼這幅畫更應該是名畫,珍貴之物了吧。

皇帝看中的好東西,既不見於北宋的《宣和畫譜》,也不見於南宋的《書院畫錄》說的過去嗎?

有人詭辯,說《宣和畫譜》成冊前,可能清明上河圖還沒有出世。

那麼這裡就挑戰一下,《宣和畫譜》大概成冊於1120年。

張著的跋文題於1186年 (參見下圖,截圖自網路,侵刪)

寫的太拽了,翻譯如下:

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云:「《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大定丙午清明後一日,燕山張著跋。

所謂大定丙午,就是1186年。

如果,清明上河圖成於1120年後,1186年前,也就是宣和畫譜處世後的66年之間,怎麼就入了《向氏評論圖畫記》的法眼,被劃為「神品」,這難道就說得過去了?

何況《向氏評論圖畫記》到現在也沒有任何直接的記載,存在與否都成問題。

再何況,就算是《向氏評論圖畫記》真的存在,且是一部很有地位的書,既然它說了清明上河圖是一副神品,且《宣和畫譜》沒來得及收錄,那後世那麼多的名人畫集,為什麼都沒有收錄?

再說一說現存幾個在清明上河圖上題跋的其他幾個人。

在張著之後,還有幾個人在這幅畫上題跋。

張公葯、酈權、王磵、張世積

這四個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北宋滅亡後投降金朝的北宋舊人。

這幾個人的題跋,按照大家董其昌和孫承澤的觀點,可能出自於對前朝(北宋)的追憶。

但這隻能間接證明這幅畫畫的是北宋(汴京)的場景這一事實,並不能證明畫的作者張擇端就一定是北宋人。

難道南宋人或者生活在金朝的北宋舊人就沒有能力畫一幅北宋汴京的畫?

最後說一下筆者的一點看法。

張擇端是北宋人,是可能的,但應該謹慎的存疑。這才是科學的態度。

為什麼提出懷疑,一方面是因為那個所謂的宋徽宗題字。如果說題字存在,那麼為什麼沒有了?有人說可能是由於後人認為宋徽宗的字值錢,給扣去了,這個說法很牽強。試問脫離開清明上河圖這幅畫孤立存在的宋徽宗的幾個題字(包括印章)更值錢,還是帶著畫的題字(包括印章)更值錢,顯而易見。如果真有人因為幾個題字就把畫扣去一部分,那麼這個人的腦子真的壞了。確實存在一種可能,就是現存的清明上河圖並不完整,可能包括題字的那部分由於某種原因遺失了,而趙佶的題字恰恰在遺失了的那部分上。可笑的是,某些專家偏偏聲嘶力竭的宣稱現存的清明上河圖就是完整的。。。

如果說題字本身並不存在,後者說是後人臆造的,那麼臆造的意圖顯而易見,是給這幅畫增加含金量。當然,即便是這樣,也不能推翻畫是北宋時期做的這種可能性。

同理,張擇端是金人,或者是南宋人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一個理由是包括張著在內,張公葯、酈權、王磵、張世積這幾個最先在清明上河圖上題跋的人都是金朝人,或者說都是生活在金朝那個時代的人。世人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有一個邏輯慣性,題跋的人是金朝人,畫作就一定是前朝人畫的嗎?

清明上河圖在後世,成為了名畫,但在當時(金朝和南宋的時代)並不一定就是什麼值錢的名畫。理由有二,一,成畫時間短,如果此畫成於北宋初期,後來為趙佶所看重題字,不太可能不入《宣和畫譜》,如果成於《宣和畫譜》之後,那麼在張著題跋時,不過短短60年時間滿打滿算,此畫在當時成為名畫的可能性不大。

二,包括張著在內,張公葯、酈權、王磵、張世積這些人,在當時既不是朝廷重臣,也不是文壇領袖,更不是什麼大家,這樣的人會有機會接近這樣一幅名畫,且被允許在上面題跋,這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既然這些人都可以題跋,那麼只能推斷在當時,清明上河圖並不是什麼名畫。更成為不了什麼神品。

如果再列個第三條,那個所謂的《向氏評論圖畫記》更是名不見經傳,本身存在與否還要畫問號,就算是真的有這麼一本書,如果它真的很有地位,為什麼後世經典里從來沒有一個字提及。如果它本身就不是一本很有地位的書,那麼它推薦是神品的作品,在當時也不見得就是神品吧。

說了一堆,就是想說,清明上河圖作為南宋人(或者金人)懷念北宋汴京而作的作品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作為結語,這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禁不起推敲的,作為研究者,給作品定性應該嚴謹,某些媒體,在轉載時也不能人云亦云。

先寫到這,如果有時間,還會再繼續聊聊這幅畫。

匆匆寫下的一些字,難免有錯別字,這裡先致歉。

推薦閱讀:

羅青教授做客演講《清明上河圖之謎與魅》藝諾專訪
《清明上河圖》畫的是春天還是秋天?
把《清明上河圖》放大30倍,真是太有趣了

TAG:清明上河圖 | 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