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講師們天天都在幹什麼
我在大學執教也有些年頭了,經常遇到有人問你們大學講師天天都在幹嘛,是不是和中學小學教師一樣,平時就是給學生上上課,一起歡快地放個寒暑假啥的?你還別說,問我的人甚至包括我們其他部門的同事,由此看來英國人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的高教系統。
所以呢,一般我先這麼開頭,我們沒有寒暑假,學生放假和我們無關,(對方驚訝臉)。然後我再說,我們也不是光給學生上課,還有其他任務比如科研,產學結合等,(對方開始驚奇)。最後再說一句,我們彈性工作制,不用朝九晚五,但經常會晚上周末處理公務,(對方表情像是看到了外星人)。
後來我發現,對我們最不了解的是我們自己的學生們。按照大多數學生們的想法,講師就和教師一樣,主要就是變著花樣地折磨我們。其實還真不是,折磨學生只是我們的惡趣味之一(玩笑)。
根據工作合同,我們的標準職責包括四大塊:教學(Education),科研(Research),產學結合(Professional practice),行政(Admin)。
教學就不用說了,每個大學對講師這種正式教職的首要要求就是教學。且不說大學的收入絕大部分來自學生學費的貢獻(9000一年,收入妥妥的),絕大部分高教職工的工資中的絕大部分都是來自學費(可以達到90%),從講師這個職稱也能聽出來,不講課怎麼叫講師啊。至於教學在工作任務中佔比,對於教授以下的各級職稱,教學都是大頭,而在教授級別,科研成果以及培育發展學科的科研環境是其主要任務。傳統認為英國科研型大學(research-focused/research intensive universities)同教學型大學(teaching focused/post-1992)相比,對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這個原因有很多方面,但無論如何,現在因為TEF的出現,科研型大學對教學的重視也在逐漸加強。我同很多講師們聊過,招生情況良好甚至擴招成為必須完成的任務的院系裡,大部分人認為的理想狀態是一年只教兩門課,一門本科高年級,一門碩士,而且最好都在一個學期。剩下兩個學期就可以搞科研搞項目了;在招生情況很差的院系,講師們都巴不得能有兩三門自己的課,否則位置很不穩定。
科研對於任何有追求的講師來說都是必須要做的事情,犧牲自己時間也要做。如果你問一個講師在大學最想乾的事情是什麼,至少一半會說安安靜靜地搞科研,其中至少一大半會說最理想就是只教碩士和博士,剩下時間都用來搞科研。這個不難理解。第一,教書這件事是個純粹的經驗活,只要課程固定,那都會越講越順。但是要想越講越好,必須要依靠專業水平。講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只能從科研和項目這些實踐活動中來。第二,科研是升職跳槽良伴,特別是越往上走越看重。教學再好,如果你想升到教授,跳到學術環境更好的大學,也只能靠科研。第三,科研雖然見效慢,但是有很多附加好處。比如拿到funding以及paper被接收時的成就感,世界各地開開會順帶旅遊,交交朋友,以及到處流竄給個talk什麼的,頗有魏晉遺風。所以,對於年輕講師來說,就算犧牲自己個人時間也要在科研上積累積累,否則將來一定會抓瞎。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會半夜三更趕deadline的原因。對於我們來講,只要有時間,無論是否是工作時間,一定要優先用來安排科研。
產學結合現在是個燙手山芋,大部分人對這個都是又愛又恨,愛的是這個對科研的助力很大(REF impact以及研究項目的業界合作夥伴),而且對自己的profile的提升很有幫助。大項目甚至可以用來買一部分自己的時間,降低教學任務。恨的是這個東西一樣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你要有一定的口碑和頭銜才好辦事,一個講師能混到小有口碑,在有人幫襯的前提下,也要3-5年,在完成2-3個項目之後。另外,現在大公司因為內部流程審批的關係,嫌和高等院校合作麻煩。小公司還是普遍認為大學是個找廉價勞動力的地方,總想不花錢辦事。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更願意把精力放在科研上,畢竟寫文章沒那麼多限制。
行政其實也是個隱形的大頭,特別是當你有一些額外的職責時(比如學業顧問,專業負責人,科研主管,教學主管這些)。很多人不清楚的是,在英國,帶博士生這件事更貼近行政管理而不是科研,因為導師的真正職責是將一個博士生訓練成一個獨立的學術研究人員。而對於院系一級的領導層來說,行政也是遠遠大於其它方面。畢竟領導力的體現是通過行政管理。以我個人為例,根據我們老闆(一個geek)的計算,這個教學年度我在行政上的工作量(專業負責人,畢設負責人,學業顧問,帶6個博士生)遠大於其它三項的工作量。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一句話,教師只是講師擁有的諸多角色之一,但並不是全部。所以學生千萬不要認為大學的老師們不需要預約就能見,什麼時候寫個email都能馬上得到答覆。我們學校章程上寫的明明白白,郵件需要3個工作日之內回復(autoreply也算),每周需要安排三個小時和學生面談(電話也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