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的母親不偉大也不完美,但是我能懂她

在中國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中,應該在歷次大大小小的考試中遇到過這樣一個開放式的作文命題:你認為最偉大的人是誰?大多數人的常規的思路可能要在並不豐富的名人庫中搜索幾個比較熟悉的歷史人物來敘述一番,用各種「偉大的事迹」來證明其「偉大」。我記得當時範文集中出現最多的是毛澤東周恩來等個人崇拜時代遺留下來的領袖,少數涉獵較廣的會寫華盛頓拿破崙等外國的同級別人物。後來不知是哪位仁兄開的先河,另闢蹊徑寫了自己的父親母親,而被當成以小見大、懂得感恩又敢於創新的典型。於是乎文風大變,許多頌揚自己雙親的文章開始湧現。

老師們自然也不會放過這個教化學生的機會,郭巨埋兒、乳姑不怠、老萊娛親……二十四孝中的各種典故順勢灌輸,進而被學生再吸收,一場政治正確的孝道教育就這麼展開了。

但是對於10歲上下的孩子來說,真的明白什麼是「偉大」么?又能理解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親情是怎麼回事呢?退一步來說,把這兩個問題拋向成年人,又有多少人能夠說得清楚呢?

1

在我有記憶之後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的角色是處於長時間缺位狀態的,所以我能討論的話題只有母親。

在青春期的幾年間,因為大大小小的事情,不時會和母親發生爭吵,吵到激烈的時候,母親一定會說的幾句話就是:

從小管你吃管你喝,現在會跟我犟嘴了,還有良心嗎?

和你爸爸一個德行!

我這麼辛苦不全都是為了你嗎?

要不是為了你……

這時候,我只能閉嘴。雖然很多次想喊出:「誰要你養,誰要你管了?」 但是我隱約知道這句話對母親的傷害會很大。

可能正是基於少年時的這些經歷,我對於父母和子女之間這種關係保持著一種非常敏感的關注。

也許父母這種生物,和「對子女好」之間,並不存在什麼必然的邏輯聯繫。站在一個更高的層級來看,在鳥類和很多哺乳動物中,同樣有父母把子女撫養到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生物習性」。所以從這個角度,可以認為這是嵌入基因中的,為了讓種族得以延續的一種天性,並非人類獨有。所以很難和「偉大」掛上鉤,況且「偉大」這個詞也不應該這麼用。

2

換個思路,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定有過自己非常喜歡的小物件,比如一件玩具;有過一個付出大量時間精力玩出來的遊戲賬號,比如LOL還有時下正火的王者榮耀;養過可愛的寵物,比如喵星人汪星人。當我們提到這些的時候,一定會說我對那個玩具、那個賬號、那個寵物是很有感情的,但是這種感情的施與對象真的是玩具、賬號或者寵物本身嗎?不一定。

每一個具備獨立人格的人在與世界的互動中,一直進行著塑造與反向塑造。我們不斷地將自己的某些信息加到其他人和物上,同時也通過接收其他人或物的信息來改造自己。所以當我們對某人或某物做出某種行為之時,我們就將這個行為所包含的全部內容加在了對方的身上,對方可以拒收,可以曲解,但那是在對方的世界裡。在我們自己的世界裡,內容是我們自己定義的,也就是說,不管對方收不收,反正我們的大腦是認為我們已經加上了的。——《認知突圍》P149,作者蔡壘磊

基於這種認知,我們可以認為,人和自己身邊所有人與物的交集,構成了他的情感來源,而非這些人或物本身。進而擴展到父母與子女之間,父母意識中的親情,可能只是他們那麼多年付出的心血、精力、勞動之間的情感。

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父親和子女從母親懷孕開始就素未謀面,然後在幾十年後相認,那麼可以想像,他們之間是沒有親情存在的。即便看似有,那也是「孩子是我生命的延續」 「不認爹娘就是不孝」等外在的社會道德約束給雙方帶來的壓力,這和情感完全是兩碼事。

3

站在孩子的角度,越是在幼年時期,對「父母」這個角色的依賴程度越大。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這裡的「父母」並不特指,而是孩子出於原始的生存需要而依賴的對象。中國有句古話「有奶便是娘」,真的是話糙理不糙。在孩子沒有獨立生存能力的時期,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從這個角度,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活信任,是「不得不信任」和「不得不依賴」。不可否認,這裡面必然有情感的因素存在,但是就像蔡壘磊在其著作中的論述,這種感情也是基於同樣的原理產生的,而刻意的升華情感然後自我感動顯然沒有必要。

4

從進入高中,我開始小心翼翼的建立並維護自己的獨立邊界,一方面不再用爭吵這種激烈而無效的方式反抗,另一方面在自己可以負責的範圍內做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所以從高考填報志願到大二那年報名參軍,再到畢業那年拒絕母親發動的「回家考教師考公務員」親友團遊說,及至後來以開罪不少親戚為代價再次拒絕了他們安排的所有相親,最終得到了自己決定自己事情的自由。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過程並沒有犧牲和家人之間的關係,因為只有能夠把這個道理開誠布公的講明,然後明確彼此的邊界,才是目前最好的解決辦法,一直含糊不清的相互干涉只會激化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高中時的哲學課曾學習過,人作為群居性的生物,生物屬性是基礎,社會屬性才是重點,所以只有先把自己進化成具有獨立人格的社會人,並且不斷地提升完善自己,才能夠更好的扮演所承擔的社會角色,同時也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自己和身邊人與物包括父母在內的關係。在這個基礎上去了解父母的經歷和想法,特別是仍然保有相當傳統思維方式的父母,然後用父母能夠接受的並且自己能夠給予的方式去回饋,才不失為理性得體的相處方式。也就是在承認並接受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人並不偉大甚至可能有這樣那樣問題的前提下,仍能付出對方需要的關愛形式和內容。

道理易懂,然道阻且長。


推薦閱讀:

為了上輩子的情人,她竟捨身搏虎——《二十四孝》十九:扼虎救父
今夜我和逝去的至親一同逝去
被主人遺忘的假牙
碎碎念丨寫給天堂里的外婆

TAG:親情 | 母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