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精講書籍」的一些想法
一、魏知超精講《Why Buddhism is True》
今天我聽了喜馬拉雅上一個節目,感覺非常有意思。主講是寧波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叫魏知超。他用自己的方式來講了《Why Buddhism is True》的內容。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學家,他嘗試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去闡釋佛教的一些思想。佛教思想里有一條是「眾生皆苦」。這裡的「苦」可以理解為人們受到各種情緒的困擾,不得寧靜。從進化的角度來說,我們的情緒的產生機制是有利於我們的生存的,也正是因為這些情緒有利於我們生存和傳遞我們的基因,所以它保留了下來。比如說憤怒,想像在遠古時期,村莊里一個惡霸搶了我的食物,如果沒有憤怒的這一機制,我會通過理性去判斷,我打不過惡霸,我不應該還手,那麼我會甘願我的食物被他搶走。這時候惡霸還有村莊里的其他夥伴看到我被搶了食物之後是不會進行反擊的,他們就會認為我是好欺負的,以後可能就會有其他人會過來搶我的食物。如果有憤怒這一機制,那麼我被搶了食物之後馬上會憤怒,並不需要通過任何理性的思考,馬上會進行反擊,這時候惡霸對自己的行為就付出了代價,那麼無論是他還是村莊里的其他夥伴,都會了解到要搶我的食物是要付出代價,他們就會知道以後不應該搶我的食物。從這個角度來說,憤怒這一機制是幫助了我的生存。但是,憤怒這一情緒並不是在所有,它產生的時候都是合適的。比方說我們在路上堵車了,這時候我們也會產生憤怒的情緒,我們希望發泄這樣的情緒,可以通過咒罵附近的司機,或者直接把司機拉出車外暴打一頓。然而如果我們順著憤怒的情緒,做了這些行為,它並不會給我帶來正面的影響。所以說我們的情緒產生機制是寫在基因里的,但是這個機制並不是完美的,很多時候。情緒在不恰當的時候產生,就會給我們帶來不好的結果。這就是「苦」的源頭。
我們了解了問題產生的源頭,接著要思考的是,怎麼解決這一問題。佛教里有一做法叫做正念冥想,這恰恰是解決「苦」的辦法。剛剛說到我們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但是情緒比較有限,是否是的有些事不合適的,我們要去接受一些合適的情緒,忽略那些不合適的情緒。正念冥想的核心在於,我們觀察自己的各種各樣的情緒,而不去全盤接受。
魏知超對這本書的講解思路清晰,深入淺出,不但讓我了解到了問題產生的根源,而且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方案,在短短20分鐘內,我學習到了這些知識,並且知道了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知道了自己下一步該怎麼做。這讓我感覺非常的良好。我想這就是,聽他人講書,的魅力所在吧。
二、「精講」的邏輯
魏知超前輩不單單講《Why Buddhism is Ture》這本書,他會講30本書,我猜測一本書大概40-60分鐘。他在喜馬拉雅的專欄是《魏知超:心理學前沿好書精講》。
我們來理一理思路。他在做這麼一件事情,他把書給讀了,然後用一種常人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講解,書中他認為最核心最重要,對人們有幫助的內容。假設讀一本書需要四個小時,而聽他講書中的內容只需要1個小時,那麼我們就是用四倍的效率,來獲得了差不多的結果。所以說他是在做一件事情,他通過他的努力,來提高聽眾接受新知識的速度。而聽眾因為自己能夠用一種更輕鬆,更快速的方式來獲取知識,他們願意付出額外的金錢來購買這一專欄。
不單單這一個課程,是這樣的邏輯,我相信羅輯思維、還有其他開設「精讀」專欄的人,在銷售自己的「課程」時,遵循的也是這一套邏輯。那麼這一套邏輯行得通嗎?
這一套邏輯行得通嗎?
三、桑德爾講解《正義論》
相信很多人聽說過哈佛大學的公開課《公正,該如何做是好》。這個課程總共10節,每一節大概一個小時。主講是哈佛大學的教授,桑德爾。聽過課程的人應該知道,桑德爾基本上都是在闡述邁克爾·羅德爾在《正義論》一書中的內容。某種程度上,桑德爾也是在「精講」一本書。
都是在講解一本書,兩者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1. 桑德爾講解的內容更深。與聽魏知超的課程不同,聽桑德爾講課沒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很多時候是老師講完了一個內容,開始講下一個內容,我的大腦卻還在思考老師講的上一個內容。桑德爾講的東西,並非一聽就能懂的,而是會讓人困惑、需要思考的。
2. 桑德爾的講解時間更長。這一點顯而易見,桑德爾用大概十個小時來解讀一本600頁的書;魏知超用大概1個小時來講解300頁的書。桑德爾顯然用了更多的時間來講解一本書。
3. 桑德爾的講解過程在引導思考。桑德爾在課堂中,總是會拋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們思考,再讓學生們表達自己的看法。在看視頻的過程中,作為觀眾也會被引導去思考自己的觀點,在內心發表自己的觀點。在大家思考之後,桑德爾會說明以前的哲學家們都是什麼樣的想法,不單單是他們的結論,還有他們的論據。
四、重演推導過程重要嗎?
在高中的時候,數學老師會教導我們不單單要記憶某一個數學結論,而且還需要自己知道如何去證明某一數學結論。我一開始並沒有強烈的感受到數學老師為什麼會提出這一建議,某一些數學結論的推導過程相對簡單,我會掌握了它的推導過程,但是某一些數學結論的推導過程是比較複雜的,我就沒有掌握。我的內心是這麼想的,如果我需要掌握推導過程複雜的數學結論的推導過程,那麼我需要花大量的時間,但是,這大量的時間並不會得到很高的回報,因為我只要記住了結論,我可以應對,很大一部分的問題,而我要掌握它的推導過程,需要再花大量的時間,這帶來的回報其實很小。這也是邊際效益遞減的案例。在我這麼做了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我能夠利用數學結論來解決很多問題,但是某些問題他不按照常規的方式呈現,我就會,不能夠去解決。而這些問題如果我掌握了推導過程,我可以利用一樣的原理去解決這些問題。總的來說如果掌握了,數學問題的推導過程,那麼我才真正掌握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使問題千變萬化,但是我掌握了基本的原理和推導的能力,我就能夠,解決大量的問題。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掌握了它的推導過程,我會對這一數學結論有更為具象的理解,也更加的記憶深刻,同時知道這一數學結論在什麼情況下是可以使用的。
我認為現在很多所謂的精讀,他的第一個缺點是,他們只給予結論,而不重視推導過程。沒有真正的去理解某一結論的推導過程,其實我們也無法去理解這一結論,也無法真正地去相信這一結論。而沒有真正的相信某一結論,我們就不會有很強烈的意願去改變我們的行為。回到最開始的例子,我們知道了通過冥想可以觀察自己的情緒,並且有選擇性的去接受某些情緒。這是一個結論,我們記住了這一結論,同時我們覺得自己相信這一結論,我們有了,去掌握冥想去練習冥想的意願。但是我相信所有僅僅是聽了這麼一節課的人,它可能會產生,鍛煉自己冥想的能力的意願,但是這種意願是不會強烈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有大量的事實和推導過程證明冥想是對我們有益處的,而我們自己去思考和重新執行這一推導過程,同時我們得到了一樣的結論,那麼,我們對冥想的作用就會有很,強烈很具體的認識,同時就會產生,較強的意願去掌握冥想。這就是重演推導過程的重要性所在。
五、桑德爾致辭
桑德爾在結束長達12次的課程後時,留下了這麼一段話:
這門課程的目的就是要喚醒你們永不停歇的理性思考,看看它能帶你們到何方。如果我們做到了這點,如果理性的不安在現在和將來繼續折磨著你,那麼我們就不是一無所獲。
推薦閱讀:
※如何安排時間讀書?
※張一鳴:世界上的書,兩類最值得讀
※如何成為一個高段位學習者?
※讀書完成這5步,你就敢扔掉書了——《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讀書筆記
※怎樣讀書收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