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人格化趨勢,我們準備好了嗎?
為什麼 萌系少女風HelloKitty貓、簡單明亮的米菲兔、憨厚俠義功夫熊貓、Line的萌系卡通形象 等能吸引一大幫粉兒?
而泛著科技冷感的人工智慧卻一直被大多數人抵觸?
我們能接受由動物形象衍伸設計的擬人漫畫式角色的溝通接觸,說是因為可愛,其實更多是因為他們能潛移默化地戳到心口上最柔軟的那部分,溫暖到我們。
雖然建國後動物不許修鍊成精,但化身為人格化的形象卻漸成趨勢。
很多品牌藉由阿貓阿狗熊雞鴨兔鳥們紛紛人格化,高冷的、幽默的、熱情的、正經的、親切的、賣萌的、懶惰的、勇敢的、內向的、細心的、沉著的等等。
「主人么么噠,有什麼需要為您服務,歡迎吩咐小鼠~」剛進入三隻松鼠旗艦店,就有這樣一行字彈出來,讓人會心一笑。
為故宮博物院里代言的那隻故宮貓
「貓貨人氣ip」傲嬌慵懶萌化彼此的距離
烤匠烤魚店的匠匠公仔,一經推出立刻拉近與年輕消費群體距離,佔領顧客心智。
從長遠來看,「人格化」成為定義優秀品牌傳播的新準則,只是時間問題。
互聯網的出現與發展使人類從個體變成萬物相聯的新集群,到了現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人的社會屬性空前暴發,社交成本也無限降低。
而隨著社交媒體、利基市場營銷和注意力經濟的興起,我們已經看到從大眾市場到個人和增值傳播的轉變。
用戶的注意力將被那些知道如何「人格化」運作的品牌吸引。想明白什麼是品牌人格化之前,我們得先知道 人格是什麼?
人格 ——
人類獨有的,
由先天獲得的遺傳素質與後天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類靈魂本質及個性特點 的性格、氣質、品德、品質、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嚴、魅力等。
人格可能符合自我的特徵,也可能是一種偽裝。
有人說,高科技逐漸讓我們失去人性,時代海潮中逐浪中的很多人在假裝生活,恍恍惚惚間迷失了,依著層層面具去尋找,像川劇變臉似的。
「面具不可憎,真實又荒誕,無奈又必然」
我們沒有假裝在生活
也正因為人間失格,才需要更多人格化的事物幫助我們看清自我,獲得歸屬認同。
比如成為旅遊人格化營銷經典案例的熊本熊
它的呆萌蠢騷浪賤的性格,既是當下年輕人的真實寫照也符合大眾現在的審美特點。
年前借勢三八節大火的雕牌雕兄
品牌IP雕兄,以「Diao」為亮點,塑造 逗趣機智萌賤暖 形象,幫助老品牌成功地年輕化轉型。
吉祥物IP營銷,有天貓的貓,京東的狗,噹噹的猴,蘇寧的獅,還有搜狐的狐狸,迅雷的鳥,小米的兔子,河狸家的河狸 ...
但涉及產業鏈的上下游的打通布局,是個周期較長、人力物力成本投入較高,成功率較低的方式。目前大都偏logo方式的呈現。
而且相關行業經驗和成熟度不高,出現了挺多舉止刻板、設計粗糙的吉祥物,沒有深入可言。
更多失敗案例
IP化時代,看中國吉祥物與日本差距!
需要成長時間。
品牌人格化,還可以有很多種形式。我們看到更多成功的,是藉助企業創始人的形象名片打開品牌人格化的脈絡。
比如,中國的張小泉剪刀、麻婆豆腐、周黑鴨、王致和、李寧等,老外的惠普、迪斯尼、福特、路易威登、飛利浦、卡西歐、香奈兒、愛馬仕……數不勝數。
褚時健創造了「褚橙」傳奇,也是因為我們願意出高價購買「勵志橙」的那份認同感。
用8位制茶大師作為品牌人格和形象的小罐茶,藉助專家的身份在行業內具有了話語權,同時增加了用戶的信任度,贏得了銷量。
當然,品牌可以人格化的,可能是某個虛擬的文字溝通人設、一段話、一張圖....
未必需要通過一個活物來體現。
比如人火是非多的大V公號「毒舌電影」。
四款小編人設:毒sir,表妹,機叔,雲舅。毒sir和表妹分別代表主流大眾男性女性,機叔代表知性中年男性,雲舅代表藝術中年男性。但還是不如同樣被封的咪蒙性格鮮明強烈。
某品牌披薩平面,特意用麵粉手寫的「Love at first slice」,有種反流水線標準化工業的美感,沒有人物形象出現,但也是一種人格的體現。
極有家人格化昵稱「JJ」,以「粉絲應援」為突破口,明星粉絲團長的角色,將品牌與明星捆綁,系列活動後不只漲粉10餘萬,更是收穫99%正面好感。
總而言之,品牌的人格化,是需要我們說人話,通過人格化的營銷手段讓產品和服務如同人一樣,這樣賣的不僅僅是產品,而是在與人打交道。
將冷冰冰的消費過程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溝通過程。
讓用戶能夠順其自然地進入品牌的場景化社群體驗,帶給他們有溫度有簡單舒適氛圍的消費快樂,消除現實生活的繁複散亂,尋得內心的一種歸屬認同感。
是時候拋棄純logo符號化的冷硬營銷了。
推薦閱讀:
※讓人舒服,是頂級的人格魅力
※人一定要「融入」社會群體和社會文化中嗎?
※做人很矛盾是一種什麼體驗?
※對待他人無法真正的投入感情是種什麼心理?
※學佛人也會有人格面具與陰影嗎?學佛人能認識到自己的人格面具與陰影嗎?兩者和世間八風八法有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