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海豐八景名勝之「萬壽曉鍾」,你去過了嗎?

萬壽寺,又名萬壽禪寺、萬壽禪院,全稱「祝聖萬壽護國禪寺」,原址在海豐縣城西郊(原寺址明嘉靖《縣誌》記之為「舊寺場」,俗稱庵地湖,今海豐縣中醫院所處)。宋朝康定元年(1040)庚辰,海豐知縣譚昉奉旨創建,地方官吏以歲時集寺祝聖。當年鑄造一生鐵鐘,重200餘公斤。僧門祀佛,暮鼓晨鐘,此鍾每天清晨調敲響,其聲響亮,遙聞十里,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更名「萬壽曉鍾」。清晨的古寺,其鐘聲穿雲破曉,禪師擊鐘隨唱偈語,計擊三遍鳴鐘108響,梵韻悠揚,以祈祝國泰民安、萬物禎祥,成為人們樂道喜聞的名勝,歷代名人騷客留下無數詩篇。

明景泰三年(1452),萬壽寺移建於海豐縣城東側(今海城鎮龍門社區中山西路,原縣總工會),總佔地面積7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000多平方米,前座為天王殿,中座為大雄寶殿,大殿前為陽埕和月台,后座為觀音殿。寺院兩側分別建置禪堂、法堂、鐘樓、鼓樓、僧寮、香積廚等,天王殿前甬道建立山門牌坊、東西兩側圍垣,山門外稱「寺前街」(即今中山西路)。

萬曆二十年(1592),高僧照亮(福建連城人)和尚重興海豐佛教,開山創寺,弘法傳燈,開壇授戒,廣度僧徒。時承海豐殷富姚應明(祖籍連城)、黃卿、葉珠等鼎力捐助,創建萬善堂(又名觀音堂,在萬壽寺北側,坐西向東)作為該寺的分院,其後,重修萬壽觀音殿。明萬曆末年,普勝(南海人)和尚住持該寺。

清光緒四年(1878)九月,萬壽寺方丈果印和尚率領海豐、歸善(今惠東)、陸豐諸山長老、重修明代各寺庵開山和尚暨歷(清)代師祖之墓塔,擇地於縣城北郊十里之石獅山側,瘞藏三十多位師祖靈骨,其碑文鐫刻:「明崇禎壬午年仲秋吉旦遷葬,清光緒戊寅年季秋下浣重修,明開山師祖照亮、照虛老和尚、普耀、普行、普容老和尚、通潤、通法、通願老和尚歷代普同之塔,海、歸、陸邑諸山紹法裔孫等永奉祀」。

自民國十三年(1924)以後,因政局動蕩,波及沙門衰落,以致原墓塔失祀而被俗人作塜占擠。今蓮花山頂的蓮花古剎西側、大道庵北側及海城鎮新望雙桂山村後面等處,尚存該寺清代僧人墓塔三座。歷代師祖的墓塔碑記對研究海豐明清時期的佛教史、宗派源流等具有一定價值。

大革命失敗後,國民黨海豐縣黨部設在萬壽寺。1943秋,該寺左側禪堂作為東田鎮小學,創辦人陳潛,招收東城社、東笏社、高田社學生就讀。抗戰時遭受日寇破壞,之後,邑人進行重修。1950年春節,共青團海豐縣委會在萬壽寺舉辦青年培訓班。1950年4月,召開海豐縣首屆人大會議,該寺曾作代表們的住宿處。1953年12月,海豐縣總工會成立,辦公場所設在萬壽寺。1963年,海豐縣人民委員會頒布萬壽寺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壽曉鍾何處尋,東城樓宇聳天心。螢屏高掛神仙樂,金曲低迥龍鳳吟。情寄荊山懷寶物,恨橫瀛海憶妙音。古藤縱未歸豐邑,一片繁榮不勝欽。 一首古詩傳頌了萬壽寺當年的盛景!如今萬壽寺已不復存在,海豐人也聽不到晨鐘梵音,但萬壽寺遺址至今尚存……

【本文整理來源:汕尾旅遊_汕尾旅遊網__汕尾__紅海灣__紅海灣旅遊攻略__騰途旅遊】,騰途旅遊網—游汕尾必備的旅遊指南書。

小廣告走一個: 更多汕尾(海陸豐)的人文習俗、特色美食介紹。可以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騰途旅遊網」

推薦閱讀:

紅海灣田墘陳氏大宗祠舊貌及歷史記載
投資為何首選「商住公寓」
90後想買房,在珠三角那裡比較適合?
「天上雷公,地下海陸豐」的人文精神
期房質量沒保障,教您幾招識別期房!

TAG:惠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