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2.10】為什麼進化沒能讓我們逃離衰老和死亡,為什麼還有人會自殺?

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沒有人能夠逃脫這個規則,而長生不老卻也是很多人的願望,那為什麼我們就沒能夠進化出長生不老的基因呢?另外,為什麼有人會自殺?畢竟自殺行為看起來似乎和進化之道完全相反。

一、

衰老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隨著有機體變老而出現的全身機理的退化現象。要解釋我們為什麼不能進化出更長久的壽命,我們就必須認識到:自然選擇的力量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急劇下降。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請想像一個20歲的女人和一個50歲的女人。自然選擇在年輕女性身上的作用更大,因為在她身上發生的任何變化都有可能影響到後來的繁殖行為。比如說,如果一種基因能夠削弱女性的免疫系統,而它卻剛好在20歲被激活了,那它就有可能損害女性的整個繁殖能力。自然選擇在年長女性身上的作用是非常微弱的,因為她的大部分繁殖活動早就已經完成了。

威廉斯以這種現象作為出發點,提出了關於衰老的基因多效性理論。基因多效性是指一個基因同時擁有兩種或多種效應。比如說,一個促進男性睾丸激素分泌的基因,能讓男性在生命早期階段與其他男性的地位競爭中獲得成功。但是,睾丸激素的增加又會在老年時表現出一種負面影響——增加了患前列腺癌的危險。這種多效性基因之所以能被選擇出來(即在後代身上的出現頻率不斷增加),是因為男性在年輕時獲得的地位帶來的收益要遠遠超過年老時所付出的生存代價。通過這種基因多效性選擇過程,我們進化出了大量的多效性基因,這些基因以燃燒生命為代價,給我們年輕的時候帶來大量的裨益,也同時讓我們在年老時承受更多的負面後果。

這個理論不僅有助於解釋我們所有的身體器官為何會在年老時同時退化,而且還能解釋男人為何總是比女人死得早。選擇的作用在男性身上更為強烈,因為男性的繁殖活動的變數更加複雜。

很容易想像,即使是生育力最強的女人,畢其一生所能生育的子女最大數目也是非常有限的(大概是12個)。相反,男性的後代可能達到數十個之多,也有可能一個後代也沒有。由於男人在繁殖上的變數更大,所以自然選擇對男性的影響也就更為強烈。特別的,自然選擇總是偏愛那些讓人類在年輕時在繁殖競爭中獲得成功的基因,因為這樣男性就能夠繁殖更多的後代,而不至於被排除在繁殖活動之外。

總體看來,選擇在生命早期的影響最大,因為早期發生的任何事情都能影響到一個人後來的整個繁殖期。但是,當人變老的時候,選擇的力量減弱了。最極端的例子是,當你步入老年,在你臨近死亡之前所發生的任何事情幾乎不會對你的繁殖能力產生任何影響。這意味著選擇將青睞那些在生命早期產生利益的適應器,即使這些適應器有可能在後期帶來沉重的代價。這些代價在衰老過程中不斷積累,從而導致我們的所有身體部位幾乎同時開始退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有機體是註定要死亡的。

二、

我們活得越久,所受到的威脅就越多,很多人應該有聽說過『自由基』這個術語,這個物質可能就是我們逐漸衰老的直接原因。自由基即是具有氧化性質的原子或者基團,它的產生最常見就是來自於氧氣。自由基非常活躍,容易對生物大分子產生攻擊,從而出現損壞。這些損壞逐漸積累,就成了衰老的表現。這種攻擊性是沒有方向的,對誰都能開炮。但是人體里還有很多抗氧化物,比如谷胱甘肽。這些抗氧化物就是為了對抗自由基的隨便開炮。

因為自由基ROS是一種缺乏電子的物質(不飽和電子物質),它可以到處爭奪電子,如果奪去細胞蛋白分子的電子,使蛋白質接上支鏈發生烷基化,形成畸變的分子。該畸變分子由於自己缺少電子,又要去奪取鄰近分子的電子,又使鄰近分子也發生畸變。這樣,惡性循環就會形成大量畸變的蛋白分子。而當自由基或畸變分子搶奪了基因的電子時,所造成的損害就會更大。

所以這種人體正常生理過程中產生的物質會緩慢對我們人體造成損害,最後表現為我們慢慢衰老。同時,由於DNA的端粒不斷減短,DNA的活性也慢慢下降,雙重因素的影響下,我們便不再具有年輕時候的生命力量。

端粒是DNA末端的保護物質,我們知道,DNA是複製是半保留複製,雙鏈解開之後分別產生對應的新鏈,但是DNA複製酶只能從3端往5端複製(3和5代表了DNA單鏈基團排列的方向,兩條單鏈的基團方向是相反的),所以DNA一條鏈是連續複製,而另一條鏈是片段複製,最後連起來的。這就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3端最邊上由於無法複製到,這樣每次複製必定會損失一點核苷酸。

因此就有了無意義的序列——端粒,來保護DNA的完整性,每次減少的都是端粒,而不是DNA的有效序列。那隨著分裂次數的增多,端粒就會減少,最終就會威脅到DNA的安全和細胞的壽命。

三、

有機體不斷衰老,最終走向死亡,這可能無法避免。但是,進化心理學還面臨一個更難以解釋的謎團:為什麼會有人故意結束自己的生命?畢竟,生存是繁殖的必要條件。那麼自殺的原因是什麼呢?

進化心理學家德尼斯·德·卡坦扎羅提出了一個關於自殺的進化理論。他的核心觀點是,當個體實現其自身的廣義適合度能力急劇下降時,自殺行為最有可能發生。實現廣義適合度的能力急劇下降的指標包括:預感自己未來的健康狀態不好,慢性疾病,恥辱或失敗,對成功的異性戀愛關係不抱希望,感覺自己成了家人的負擔。在這些條件下,個體若想將其基因傳遞下去,較好的方式莫過於讓親屬擁有更好的繁殖機會和條件。如果一個人成為了家人的負擔,那他的家人的繁殖活動,以及他自己的廣義適合度可能會因他的存在而受到損害。

為了檢驗這個自殺的進化理論,卡坦扎羅調查了人們的自殺念頭。他提出的問題包括:你是否考慮過自殺,最近是否考慮過自殺,一年以來是否計划過自殺,是否曾計划過自殺,以及是否實行過自殺。因變數是對這些項目的總體反應。

自殺念頭當然不同於真正的自殺,因為許多人曾經考慮過自殺,但並沒有實際的自殺行為。然而,由於自殺通常都是一種有預謀的行為,再一次實際的自殺行為之前總會出現許多的自殺念頭,所以自殺念頭可以作為代表實際自殺行為的一個合理指標。

在問卷的另一部分中,卡坦扎羅向被試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感覺自己給家人帶來的負擔、自己對家人和社會的重要性、性生活的頻率、是否能與異性成功交往、同性戀經歷、朋友的數量、他人如何對待自己,以及自己的經濟狀況和身體狀況。被試必須在一個7點量表(-3到+3)對這些項目作出反應。參與者的取樣來源差別很大,包括一個大樣本的普通人群、一組老年人、一組精神病患者、一組因犯下反社會罪而被關在最高監獄裡的人以及兩組同性戀人群。

研究結果支持了卡坦扎羅的理論。測量結果與問卷上其他項目的反應結果進行了相關計算(負值代表負相關,正值代表正相關,0代表不相關,取值在-1到+1之間),得到了下面的結果。所有樣本中,與自殺念頭最為相關的項目是成為家庭的負擔,而且男性通常是因為找不到配偶。

比如說,對於普通人群樣本中18歲到30歲的男性而言,與自殺念頭的相關係數分別是:成為家庭的負擔(+0.56),上個月的性活動(-0.67),成功的異性戀愛關係(-0.67),曾經有過性行為(-0.45),異性戀愛關係的穩定性(-0.45),去年的性活動(-0.40)以及子女的數量(-0.36)。

在年輕女性中,研究者也得到了相似的結果,只不過相關係數不像男性那麼強烈,它們分別是:成為家庭的負擔(+0.44),曾經有過性行為(-0.37)以及對家庭的貢獻(-0.36)。

在年齡較大的被試中,身體的健康狀況所帶來的負擔似乎更受關注,這個項目和自殺念頭的相關非常顯著。比如,對於普通人群樣本中50歲以上的男性而言,各個項目和自殺念頭之間的相關性分別為:健康(-0.48),未來的財政問題(+0.46),成為家庭的負擔(+0.38),同性戀(+0.38),朋友的數量(-0.36)。在同一樣本中,超過50歲的女性也表現出相似的結果:孤獨(+0.62),成為家庭的負擔(+0.47),未來的財政問題(+0.45)以及健康(-0.42)。

雖然所有的年齡段男性的自殺率總是高於女性,但是在以下兩個年齡段自殺率的性別差異卻達到頂峰——在求偶競爭最激烈的時期(大概15到35歲之間)以及老年階段(70歲以後)。例如,在20到30歲的年輕人中,男性的自殺率是女性的6倍;在70歲以後,男性的自殺率是女性的7倍。進化而來的自殺適應器假說能夠解釋這種分布特徵。首先,在異性求偶競爭中,男性要比女性遭遇更多的失敗,這種失敗體驗最常發生在求偶競爭的高峰階段。其次,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肝病,在晚年時尤其如此,這讓男性更強烈地認為自己成為了家庭的負擔。總之,許多獨立研究的結果初步證實了卡坦扎羅關於自殺的進化論解釋。

另一些進化心理學家,諸如加德·薩德,則認為自殺是一種適應不良,他是在性選擇的相關進化領域中遭遇『失敗』時的反應。薩德強調,當人在爭奪社會地位時遭遇落敗,男性的自殺率遠遠高於女性。相比之下,女性更多因為戀愛關係的破裂而自殺,而不是由於失業和喪失地位。對該假說的一種質疑認為,無論一個人所面臨的境況多麼糟糕,未來總會有好起來的機會,因此將自己排除在繁殖活動之外才是真正的適應不良。

兩種假說可能都是部分正確,前者更好解釋個人成為親屬負擔時的自殺行為,後者更好解釋另一些案例中自殺的性別差異。

四、

人類會親手終結同類的生命。實際上,有人認為人類才是自己『最大的天敵』。人類的他殺行為有很多種模式,比如殺嬰、殺害競爭對手、殺害伴侶,還有戰爭。現代生活中的謀殺率已經比早先時候降低了很多。有人認為,傳統的狩獵-採集社會的謀殺率,可能從側面反映了人類進化歷史中常態現象。後面我們將詳細地討論特定種類的他殺行為,包括殺嬰現象、一對一謀殺和戰爭。更為關鍵的問題是,人類是否進化出來殺死同類的心理適應器?

我們這個版塊所有的心理機制都有助於人們生存足夠長的時間,最終到達成年期。但是,到達成年期之後,人們仍然會遇到許多妨礙生存的惡劣條件。不過,他們還要面臨一系列新的適應性挑戰,那就是擇偶問題,這正式我們下一板塊所要討論的問題。


推薦閱讀:

張雨綺背債,蘇享茂自殺:「閃婚」背後不為人知的陰謀
關於激勵(2) 中了500萬 她卻自殺了
六六:這樣的三觀及思維方式,你的作品我再也不敢看

TAG:進化心理學 | 生活 | 自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