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興」——讀《秋興八首 其一》

秋興八首 其一 唐 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 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 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 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孔子說:詩可以興。

什麼是「興」?從最早的甲骨文看,「興」的字形由不同方向的手,以及中間的夯具和一個「口」所組成,大概表示眾人喊著號子打夯(打夯是重物擊打土體,以提高土體的承重能力)。

這個字形所呈現的場景,小時候在農村經常看到,在起新房下地基時,一般先挖出地基坑槽(半人來深),然後主人會請四、五個青壯來打夯,夯有大半人高,為方柱體,四角為鐵管便於手握,中間為空,下部為實心的水泥混凝土,打夯時,四人各佔一方,兩人在坑中分別用兩手一高一低握住鐵管,地上兩人,拽著系在夯具上的粗繩,然後由其中一人「嗨吆~嗨吆」喊著號子,一起使勁將夯提起落下,並帶著大家慢慢移動。起新房是大事喜事,地基的處理更是重中之重,打夯又是重體力活,所以主人對打夯隊的招待殷勤有加,加上「Duang Duang」的砸地聲和「嗨吆~嗨吆」的號子,打夯場面相當熱鬧,也最吸引小孩圍觀。

遙想數千年以前,先人們遷到一地,首要考慮的是建防禦牆、建房子、建攔水壩等等,而建這些設施的第一步是打夯處理地基,這時的營地應該到處是打夯的場景,洋溢著一派熱鬧而又充滿生機的的氣氛,可能有感於此,先人才將其造字為「興」。因此,「興」的本意中包含著昂揚向上的情緒、並且是代表著集體而不是個人的情緒,或者說,「興」意味著正能量和主旋律,孔子的「詩可以興」按現在的話說,就是詩可以用來宣揚正能量和主旋律。

搞清"興的本意,有助於正確理解這首詩的題目意思,從而把握作者想要表達的真正內容。應該說,這首詩表達的不是個人情感,不是「小我」,而是對時局的擔憂以及期望,表達的是家國情懷,是「大我」,是「主旋律」。歷代對杜甫都捧的很高,是因為在杜甫詩作中,很大一部分是書寫時代,抒發家國情懷的,而不是象大多數人那樣以記錄個人體驗、抒發個人情感為主,這一點與魯迅的情況類似,與魯迅同時代的,象林語堂、梁實秋等等諸人,其實文章寫得也不差,但地位比魯迅差很多,原因在於他們太局限於自我了。

起首兩句描寫秋天的景象。秋天樹木凋零,景色蕭條好理解,但作者用的是「蕭森」,「森」指森然,有壓迫之感,按理說,這似乎不太符合一般人對秋天的體驗,其實作者上來想表達的就是時局的嚴峻。秋天對於農耕民族,是收穫的季節、喜悅的季節,可是古人的詩文里很少看到這種好心情,因為秋風起、馬兒肥,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劫掠也就在此時,王朝強大時還能鎮得住;王朝衰敗時則是任其來去難以抵禦,所以秋天也意味著戰爭的壓迫。作者寫此詩的這個時期,吐蕃經常來攻打唐朝,並於公元763年攻陷過長安,雖然後來退出,但此後吐蕃軍隊每年秋季都要騷擾攻擊唐朝,長安每次都要戒嚴,稱之為「防秋」。

三、四句句式和一、二相同,也是前面一句說景,後面一句聯想時局,不過,第四句比第二句更具體,更確切的指明了「森」是來自「塞上風雲」。

五、六句說的是長安陷落。「故園」指長安,「他日淚」寫的是聽到長安陷落時的悲痛心情。菊花開了兩次意味兩年,763年長安陷落,寫此詩是766年,這年菊花還沒開,所以時間剛好吻合,764和765年不正好兩次菊花開么。

最後兩句通過描寫內地人民為前線將士緊急準備禦寒的衣服,既說明了戰爭的迫在眉睫,又表明了國家堅決抗擊吐蕃的決心。唐代的府兵制要求家裡具備一定條件才能當兵,好處是家裡苛捐雜稅全免,但沒有兵餉,身上裝備也要自己籌辦,所以,一般詩文里描寫急著做寒衣的都與戰爭有關,因為做好了還需要時間往邊關寄送啊,不像在家裡,做好即可穿,不會著急。

孔子為儒家聖人,古代文人算下來都是其徒子徒孫,對聖人的話,是不敢不聽的,尤其是在詩文里。因此,但凡題目帶「興」字的詩,一般應該往正能量,往主旋律去理解。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詩人元稹?
「待我長發及腰,將軍歸來可好?」將軍篇
有哪些古詩詞你初讀無感,多年後再讀才被擊中?
中國古詩詞最美的16句情話終於收齊了!

TAG:古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