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百年地震數據可視化系統

在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在某些自然災害面前,仍然無能為力,比如地震。我們無法阻止地震的發生,也無法預知下一次的大地震會發生在哪裡。1976年唐山地震、2004年印尼海嘯、2008年汶川地震、以及剛剛發生的四川九寨溝地震。

一次次毀滅性的地震給人類帶來無法磨滅的傷痛,根據地震統計數據,世界上巨大的地震災害中,90%~95%的傷亡是由於建築物倒塌造成的。把百年地震數據中的價值規律進行分析和挖掘,供決策者進行決策已是迫在眉睫。

全球百年地震數據可視化

通過整理全球百年的地震數據,按照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系統將100年來全球發生的每一次地震按照震中位置、地震震級和地震時間進行了可視化呈現。系統中光亮的面積大小代表著地震的震級強弱,亮度越大震級越強,亮點密集的區域意味著該地區地震之頻繁。

地震成因 一目了然

通過可視化系統可以一目了然:地震大多發生在板塊邊界上,全球最大的兩大地震帶分別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是全球六大板塊間的接觸帶。這也印證了那個眾所周知的科學常識:地球板塊運動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持續性餘震·清晰可見

通過可視化系統可以清晰的看到:主震發生之後,相當一段時間內,會陸續發生一系列持續性餘震,持續時間可達數天甚至數月,並隨著時間推移,在次數和強度上逐漸減弱。如果說地震是天災,人類憑藉現有的科技尚顯無力,那麼對於餘震的防範和處置,我們是能夠人為干預,將損失降到最小的。

地震多髮帶 一覽無餘

將百年地震數據同時呈現,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的光亮清晰而刺目。

可以看到,世界80%的地震都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亞洲的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等處於重災區。其次是從印尼開始,經中南半島西部和我國的雲貴川藏地區到地中海北岸,一直延伸到大西洋的歐亞地震帶。印度尼西亞這個夾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之間的國家,不禁讓我們想起2004年12月那場8.9級地震並引發的海嘯。

中國地震分布情況

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是多地震的國家之一。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雲貴川藏地區;西北甘肅、青海、寧夏地區;華北太行山、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東南沿海廣東、福建等地。西部地震頻度高,東部地震影響大。

例如唐山,處在我國的環渤海地震帶上,這個地震帶上南太平洋板塊和亞洲板塊擠壓頻繁,造成太平洋板塊內部的破裂。

汶川地震發生在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川西龍門山的中心,位於汶川-茂汶大斷裂帶上,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向東長期擠壓的能量瞬間爆發造成。

大自然面前,人類渺小而脆弱,地震災難在現有的人類文明中尚不可完全避免。希望通過這套地震可視化系統,能夠幫助管理者挖掘地震規律,及時採取相應有效措施,最大限度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和傷亡。同時也希望,通過可視化技術和產品,幫助各個領域的管理者認知規律,高效決策。

推薦閱讀:

今日數據行業日報(2017.01.20)
MaxCompute MapReduce的7個性能優化策略
Kaggle 數據清洗挑戰 Day 5 - 處理不一致數據
大數據計數原理1+0=1這你都不會算(五)No.55
分享給大家一個演算法大賽的專家直播預告,有空值得一看

TAG:數據可視化 | 大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