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不懂閱讀的「元認知」不準閱讀

最近流行這麼一個詞,叫做:元認知。

「元認知,又稱反省認知、監控認知、超認知、反審認知等,是指人對自己的認知過程的認知。」

概念看起來有點拗口,其實就是對認知本身的認知。比如說我們現在看一本歷史書,是在獲取知識,這個過程是屬於「認知」。

如果我們不只是看內容,還對看到的內容進行思考、概括,並把這些知識充實到我們已有的知識體系中。

比如思考朝代更迭有什麼規律、農民為什麼會起義、人民安居樂業的本質是什麼?如此等等,那這個過程就是「元認知」。

「元認知」更像是一個思維模型,一種思維方式。當我們學習一門知識與技能,最主要的是學習掌握它的思維模型。

因為從思維模型出發,可以演化出很多有效的策略與行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麼看來,我們大學時代所學習的硬科學,如語文、數學、物理、科學、自然等,它都是在幫助我們建立「元認知」能力。

拋開道德問題,一個人是否優秀與它的「元認知」能力息息相關。

今天,我們倡導終身學習,閱讀仍然是我們學習的主要方式。

但今天的信息大爆炸,也讓我覺得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對我們的理解力來說都是一種阻礙。

所以,閱讀也要有元認知。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提出一個概念,叫做主動閱讀。

閱讀是一種活動,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

閱讀里的主動,更多的是一種探索,探索能力越強,收穫的會更多;要求的越多,獲得的也更多。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閱讀呢?以一已之力提升自我的過程!

憑著內心的力量,玩味著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

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認識,

從粗淺的了解推進到深入的理解,

就像是自我的破繭而出,這樣的閱讀才有意思!

主動閱讀包含了思考、自我發現、觀察、記憶,以及在看不到的地方運用想像力。

想要做到主動閱讀,我們必須要提出這四個問題:

1、從整體來看,這本書的主題是什麼?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

2、這本書主要的想法、聲明和論點是什麼,是怎麼說的?

3、它說得內容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這本書和你有什麼關係?

最後一個問題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也是最難回答的問題。只有將前三個問答清楚了,你才能回答好最後一個問題。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讀出言外之意,這就要求我們閱讀時的思考與想像力。

於是,在主動閱讀下,閱讀的層次也就出來了:快速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這三個閱讀層次我在前面的幾篇文章都有詳細剖析過,感興趣的可以參閱這三篇:

《碎片化時代,我們應如何真正有效的快速閱讀》

《如何真正的精讀一本書,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炸開你的思維,閱讀也能這麼freestyle》

當我把這三個層次詳細剖析後,通過相互之間的聯繫,我給它們在一起建立了閱讀的思維模型,從而更好地指導我們進行閱讀,也就是閱讀的「元認知」。

「快速閱讀」對應「判斷價值」;

「分析閱讀」對應「深入分析」;

「主題閱讀」對應「構建體系」;

換句話說,這三個不同的閱讀層次,分別對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構成閱讀的思維模型。

當我們進行快速閱讀時,我們的思維實際上是進行價值判斷,看這本書到底值不值得我們繼續花時間去精讀;

當我們進行分析閱讀時,我們的思維指導我們進行深入分析,從而在這本書里獲得更多;

當我們進行主題閱讀時,我們的思維實際上是在構建知識體系,將不同的知識相互聯繫起來,並且與大腦中已經存在的知識區塊進行關聯,從而建立知識結構。

判讀價值、深入分析、構建體系是閱讀背後的思維方式,是認知的認知,它們就是「閱讀的元認知」。

閱讀當然要有元認知。

說白了,閱讀是一件特別正式的事情,在碎片化時間下,你擁有「元認知」,你就能比別人走的更快、更有效果。

時間這麼寶貴,如果你只是把這本書翻完了事,那麼最後:

要麼是容易忘,最後只能懷疑讀書有沒有用;

要麼是不會用,最後怪這個世界太複雜了。

結語

對於閱讀,我們還要保持一顆好奇的心、一枚雜食動物的胃。

如果你會欣賞,你會發現:捧著書的你,心裡正綻放著煙火,看見更大的世界,以及芸芸眾生。

你會變得更有智慧,對生命會有更深刻的體認。


推薦閱讀:

<虛實之間>-書摘-2
嘮嗑(六十二)悟道·(3)
元認知 | 如何在閱讀完一本書之後記住80%以上的內容?
讓這本書告訴你:和錢打交道的正確姿勢
影響人的「三種武器」

TAG:閱讀 | 讀書方法 | 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