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人才迴流:回母校 VS 不回母校

摘要

高端人才迴流之後,在學術合作上的表現迥異:(1)非校友比校友更傾向於尋求校內合作;(2)校友與非校友在回國之後的國際合作意願都降低;(3)校友比非校友發表期刊的影響因子更高。

柳美君 / 香港大學博士生

文字編輯:李江 / 浙江大學

在1978到2012年期間,中國輸出了超過264萬留學生,但是僅有41.2%的留學者在畢業以後回國。為了扭轉這樣的人才流失,中國政府近年制定了一系列吸引海外學者歸國的政策。最有影響的人才計劃包括:「千人計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等。

海外經歷能夠提升歸國學者的學術資源和社會資源。這些資源能給他們任職的國內機構兩大益處:一是海歸學者在國外獲取的知識技能能夠提升任職機構的研究質量、拓展研究領域;二是海歸學者可能為任職機構提供進入國際學術網路、獲取國際學術資源的途徑。

  • 註:圖片來源於百度百科「海歸」

中國高校為了吸引海外人才,一方面提供了巨大的財政資助,一方面實施了各種策略。其中,母校聯繫似乎成為了一個廣泛使用的策略。大部分中國高校,特別是頂級高校,都非常注意與海外校友維繫關係。僱用校友教員在中國高校中非常普遍。與非校友相比,校友能夠為機構帶來什麼優勢呢?在教學和科研方面,這些歸國校友職員是否表現得不同呢?國內三位學者研究了回母校與不回母校的「長江學者」在科研合作中的表現的差異。

非校友比校友更傾向於尋求校內合作

  • 校友的校內「關係」在他們歸國的時候已經建立了,因此,他們沒有必要通過校內合作來強化他們的校內關係;
  • 非校友更傾向於尋求校內合作,是因為他們希望在校內建立科研團隊,強化校內關係,以獲取更多的校內外學術資源。

(小編猜測,其實是校友太了解校內複雜的人際關係,而非校友摸不清楚)

校友與非校友在回國之後的國際合作意願都降低

  • 如果不精心經營本土關係,那麼歸國學者的跨國資源就很難本土化;
  • 在中國的科研文化中,科研產量似乎比質量更加重要,國內合作的成本更低,因此,歸國學者會通過最簡單的合作方式來增加產量。

校友比非校友發表期刊的影響因子更高

  • 校友的關係能給他們帶來更多學術資源與優厚待遇,這就激勵他們做出更好的成果;
  • 儘管校友與非校友都降低了國際合作意願,但校友的國際合作比例仍比非校友高,國際合作使得他們更容易在高影響因子的期刊上發表論文。

參考文獻

Li, F., Miao, Y., & Yang, C. (2015). How do alumni faculty behave in research collaboration? an analysis of chang jiang scholars in china. Research Policy, 44(2), 438-450.

推薦閱讀:

科學家讓斷頭豬腦活了36個小時
年輕的學術追夢人要有離開「象牙塔」的準備
華人科學家讓木材強度媲美鋼材,你怎麼看?
蘇聯最致命「殺手」科學家悄然復活
科學家的這些八卦,比娛樂圈刺激100倍

TAG:人才引進 | 科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