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心理諮詢師啊,你知道我在想什麼嗎?
這個問題,在我成為諮詢師的道路上以及正式執業的過程中,被問了無數遍。生活中,如果你也有這個問題,那這就是一篇答疑的文章。
諮詢師能不能知道你在想什麼,答案取決於提出問題的場合。
如果不是在諮詢室里,一個諮詢師在沒有任何全面的、專業的評估的情況下,想要知道一個人在想什麼,是幾乎不可能的。當然,即便是在諮詢室里,諮詢師也不可能那麼準確的知道你在想什麼,這需要結合具體的場景才能回答。很多時候,諮詢師會在諮詢室里,當你不斷的討論一些事情的時候,諮詢師會感受到你的感受,這是諮詢師對於來訪者感受的追復。
換句話說,在諮詢室外諮詢師對於你在想什麼可能也不太關注。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想知道,諮詢師是不是知道自己在想什麼。這中間就有一些潛在的、不能被表達的內容:
1. Ta能看到我的一些奇怪的想法么? 不能!但是可能被你貼上「奇怪」標籤的想法,對於諮詢師來說一點都不奇怪,或者說即便真的是一些比較離奇的想法,這也沒什麼!因為每個人都可能會在意識中產生一些奇怪的幻想,同時也保留有與現實接觸的能力。有的人會在清醒的時候產生這些幻想,有的人會在夢裡產生。但是這些對你可能沒什麼影響,直白點說:你依然能分得清什麼是想像,什麼是現實。
2. Ta會覺得我「有病」么?
首先,諮詢師的職業道德要求不能在非諮詢狀態評估來訪者。
其次:根據精神衛生法,諮詢師沒有診斷權。
最後:是否有病,特別是精神疾病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社會大眾避忌的話題。雖然近年來,隨著大家對於心理健康的關注,對於這方面的包容度已經在不斷改善,但是對於精神疾病的避諱還是會在言語之間的調侃中不斷顯露。而有意思的是:真正患病的人和家人不願意直面,而在社交生活中,很多人卻拿這個在不斷的調侃,用時髦點的話來說:不得點心理疾病都不好意思出門。但是對於大多數心理健康從業者來說,大家都能理解心理和身體是一樣的,都可能會出現一些病變,在初期需要積極應對和配合治療,心理疾病也符合「早治早好」的原則。
3. 如果有病,會不會被歧視?
也許,這個才是隱藏在所有問題背後最最重要,但是也最難以啟齒的內容。對於從業者來說,我們都知道心理疾病的形成都有自己的發展歷程和形成機制,絕非一朝一夕,而很多專家也在很多書中談到一個觀點:心理疾病是個體在早年面對一些外界事件時對於自身內心世界的保護方式,只是隨著年齡的成長,這樣的保護方式已經不再適宜,所以才會導致個體現在的人際關係、職業發展、現實調節等能力受損。通常情況下,不但不會歧視,甚至會對一個個體在經歷了這些後依然能夠選擇專業的諮詢和幫助,產生對生命本身的敬畏和感動,也會希望儘力能夠幫助來訪者能夠完成新的蛻變。而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個體尊重,遵守諮詢師本身的職業倫理和設置,提供儘可能的專業的幫助和支持,絕非歧視。
當然,社會大眾的知識普及依然需要時間,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面對全年齡層的工作,而且需要非常大的投入和支持,甚至是國家層面的支持。只是,每一個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如果你就是那個「如果有病」的人,請記得向專業人士求助;如果你身邊有「如果有病」的人,也請記得,這只是Ta生命穿越的一段神奇旅程。
推薦閱讀:
※斷崖式的轉身,40歲,他從「IT男」轉行為心理諮詢師
※【台灣綜藝】【上班這黨事】20170706 揭秘心理師
※【心理貓語】我少做一點你就可以多做一點| 心得J
※諮詢師腦子裡進過的水都在這裡了 | 諮詢師手記01
※心理學個案——神經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