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新人常會遇到的25個困惑問題

①競品分析的目的有哪些?

論證自己的判斷是對的,補充自己的欠缺,知道不知道的。

②在進行從0-1產品規劃的時候和進行產品迭代的時候競品分析的目的有何不同?

0-1的時候主要是看戰略,來論證自己做的這個東西是有市場價值、有用戶價值的。

迭代時候競品分析主要是看體驗和功能,或者稱之為具體的好與壞、對與錯。

③競品分析是如何驗證假設的?

說下的理解哦,首先假設的東東是要量化出來的,數量上的具體和每一個的數量上的標準,3條直線、每條直線長度是多少。

然後通過對競品分析來對比相同度、符合度,藉此來證明自己的判斷是靠譜可行的,一般是研究比自己好的競品哦,比自己的差的就很有風險了。

④在競品選擇上是否要根據產品的形態、生命周期、路線規劃選取相同階段、戰略定位大致相同的產品分析?

何為競品?一定是和你有競爭關係的同類產品,用戶可以二選一的產品。

產品形態是是首先考慮和花費精力較多的,比如端數 安卓 蘋果,pcweb等,還有產品的功能範圍和交互體驗和視覺選擇、信息架構等都是研究的重點,另外競品研究往往是有一個明確點去研究,很少是全盤研究,至少在大家這個層級,全盤研究是沒有意義的。

需要考慮相同階段,但是往往是不現實的,你剛創立對方已經3年了,同階段很難。

競爭關係分為 直接競爭、間接競爭、替代性競爭、潛在競爭 體量和你相當、比你大甚至是接近於你。

直接競爭對手,產品相同且滿足同樣目標人群的同樣需求: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百度搜索和搜狗搜索

間接競爭對手,產品可能不一樣,但是目標人群是一樣的:礦泉水與紅茶綠茶,都是解決口渴。

替代性競爭對手,目標群體一致,產品或服務有很大的優勢能夠代替競爭對手:微信的視頻語音打電話與 移動聯通的電話,微信發消息與簡訊。

潛在性競爭對手,行業相關的產品,比如縱向的上下游產品,如 順豐快遞與淘寶商城;

非行業相關,比如這幾年流行的跨界,傳統教培機構、BAT教育平台。

⑤如果在戰略和形態上沒有相近的競品在選擇潛在競品、間接競品時如何保證分析的意義、保證分析的有效性?

不可能沒有相近的,只是你沒有發現而已;是在沒有等量提及的可以考慮模塊上的對比,比如跟誰學2015年初的時候教育界的淘寶,放眼全中國乃至世界是沒有競品的,然後就開始分模塊對比了。

⑥在進行產品迭代時候如何搜集用戶反饋去除偽需求?

收集用戶反饋的途徑:產品本身的留言反饋、微博論壇的社交平台輿情監控、微信公眾號的留言、如果是B2B產品的話會有客戶群和定期拜訪計劃,如果是2C產品有粉絲群、品類群,當然最重要的是可以定期組織用戶見面會,比如京東會定期邀請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不同學歷的人做面對面的沙龍訪談。

去除偽需求:首選一定是先多多收集需求、然後對需求進行分析,最後根據人力或者財力等客觀限制去對需求分級,最後產出可以做的稱之為需求,那些不會去做(現在不去做、或未來也不會去做的)稱之為偽需求。但是要知道一點,之所以有偽需求,是因為我們的能力或財力所限制,無法滿足對方的要求,才會定義為偽需求。

偽需求一般有幾個特徵:帶有明顯主觀色彩、缺乏實際的使用場景、投入產出比及其低下、嘴上上說很需要很重要,但不肯付錢購買、無法衡量需求價值、明顯不合理、過於小眾等。

避免偽需求的常用做法:多看多觀察、多用多感受、見多識廣、團隊討論,集思廣益,感覺是慢慢建立的。

切記一點,偽需求是有時效性的,今天的偽需求在未來1年、3年、5年後可能就是真實的需求了,比如手機可以透明化、手機可以向紙張一樣摺疊彎曲。

⑦在類似論壇、貼吧這種信息比較多的社區進行用戶反饋採集時,如何準確的將信息歸類提煉出要點?

方法和前面說的一樣,提煉要點是個很主觀的定義,不同人不同級別的人、不同職位的人有不同的關注點也會提煉的不一樣,但是更多的是用「為用戶解決實際問題、幫助用戶減少問題、讓用戶樂意付費、讓用戶願意一直不離不棄、讓用戶願意向朋友推薦產品」等角度去提煉。

⑧進行迭代時候如何確定需求的重要性、頻次,迭代有什麼目的?

什麼是迭代,一次做不完需要分多次做,才是迭代。尤其是互聯網尤其是手機app時代,一般的app每月至少會升級一個新版、很多是每2周升級一個新版,如果你了解開發流程就會發現,2周一個新版,其實留給開發的時間只有4-7天的時間,這幾天能寫多少代碼?所以一次迭代能做多少事情,也是可以衡量出來的。

迭代時確定需求的重要性和公司談對這個月的目標是緊密聯繫的,脫離了商業目標的需求是沒有重要性的,另外還需要考慮需求的開發周期,2周一上線,需求需要開發5周,那就需要另行討論了可能重要性也不會高。最後呢重要性一定是:BUG>>影響付費>>影響客戶核心行為>>幫助客戶更好>>為更好鋪路>>需求價值做與不做的影響>>

目的是讓用戶在最短的時間裡用上產品功能並時不時地給用戶驚喜,同時在團隊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更多的事情。

⑨在做產品數據埋點時候需要注意什麼?

一定要記錄用戶身份信息,如果你不說這個要記錄用戶身份信息,90%的程序員是不會記錄的最後你會得到一堆數據,可不知道他們都是誰?和沒有數據一樣,不知所措。

⑩有什麼工具?具體操作流程是什麼?數據採集一般都採集哪些標準數據怎麼看?數據判斷標準是什麼?不同類型APP如:工具類、遊戲類標準相不相同?在進行自定義事件或者關鍵路徑埋點時,選取埋點事件或路徑有什麼判斷標準?

數據埋點工具不是必備,往往在團隊精力有限或初期會採用第三方工具,比如友盟,就是不錯的工具;比如百度統計和谷歌統計、cnzz等。

具體操作流程根據不同的產品不同的業務要求是很不一樣的,埋點是為了業務數據分析而做的,無法一概而論。

一般的流程是,產品經理、數據分析師、業務方碰撞出業務要求,簡單來說是 搞明白 為了什麼目的?需要用哪些數據?做什麼? 然後產品經理評估建立出產品原型或邏輯,定義好指標和關鍵觸發動作、路徑然後由研發把他寫到代碼里。記得記錄身份哦。

數據判斷標準,沒看懂請補充問題。

標準就是依據清晰的業務要求而制定的。這是個業務驅動的行為。

工具或遊戲或電商或教育,不同的業務形態是不一樣的,比如工具看中的是是用戶持續使用、留存,遊戲可能看中的是萬家付費(這個我不懂,我不玩遊戲),電商看中的是用戶下單轉化率和提升客單價。

在進行產品從0-1上線時,MVP小範圍驗證需求點一般採用什麼驗證方式?

先讓身份的親人、朋友、同學、同事、群有用用,先圈500人開始用,內測也是個辦法。

主要看整個使用的流程是不是通的,比如電商產品無法下單就是不通的、教育產品無法很好的學習就是不通的、不解決實際問題的產品是不同的、大家用完後就不想再來的產品是不通的。

這些都是結果,根據結果反推可以得出問題點,找到了問題點就可以想對策,有了對策就去改 就是迭代也是升級,更是產品的發展。

冷啟動的用戶從哪裡來?如何獲取種子用戶?如何把握迭代周期與頻次?

親人、朋友、同學、同事、同行,100人、500人、1000人、10000人。

目前互聯網app時代,迭代的頻次基本上是2-4周一次。

產品的痛點從哪裡來?

產品沒有痛點,產品的目標用戶才有痛點,產品是為目標用戶解決痛點而生的。

痛點是目標用戶想要做某件事情/某個行為時,遇到障礙,障礙本身是痛點。

用戶痛點是自己根據用戶場景與競爭市場臆想出來的么?

這個問題其實是很大的問題,臆想、YY肯定是不科學的,往往是不對的。

可通過觀察用戶、多接觸用戶觀察他們的真實行為,通過觀察來記錄和抽象,換位思考,自己以真實用戶的身份去使用、去行動來發現痛點,多和用戶活躍用戶交流發現未滿足的缺陷,同時也要注意聯絡哪些已經和你saybyebye的客戶,找到他們離開的原因,這些原因往往是你沒想到的、也是十分十分重要的。

在現有市場上如果存在潛在的競爭產品壁壘(比如騰訊已經在某一塊做戰略布局了)或者已經有成熟的競爭產品那麼圍繞痛點進行構建差異化、用戶賣點這些還有沒有意義或者說還有沒有必要做新產品?如何把控風險?

這個不是產品經理的考慮範疇、是公司老闆的範疇,我沒當過老闆不敢妄言,但是可以根據自身經歷來說一下,如果你想做的事情市面上已經有了,而且和你想做的重複讀高達90%的相似,那麼你就別做了,除非你是bat、否則很難成功,或者說一定不會成功,比如國民老公的萬達,聯合騰訊和百度做電商,要錢有錢要人有人、最後還是沒聽說過,為什麼?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應該是 淘寶京東已經滿足目標人群99%的需求了,萬達電商沒有必要。

除非你能找到差異化,你要麼比競爭對手做的好、要麼和競爭對手做的不一樣(當然得有用哦),只有這樣才是可以生存下來的、先生存再發展。

⑥在進行產品收益預估時,如何估計成本與收益?做這些有什麼意義(我認為做這些不太準確,且不確定因素過多導致結果誤差較大沒什麼意義)

產品收益其實是產品成敗的直觀表現,一個產品成功或失敗的因素很多很多,產品經理、產品本身只是其中一個因素而已,大家不要高估自己的重要性,當然也沒必要低估自己。

但是大家都是在公司里幹活,是要花錢的,公司之所以是公司二部是非盈利機構ORG最重要的區別是公司的主要目標是賺錢,此外才是社會責任神馬的。所以你做事情要考慮的首要目標是要麼馬上賺錢、要麼給老闆希望未來能賺錢,那麼如何賺錢?是你做產品時候需要想明白的,然後要努力去做的。至於是否能做到,不用李軍令狀,但是想不明白的,基本上肯定做不成。

⑦.看了一些線上課程,聽了一些方法論,可是分析具體問題還是停留在很淺顯的層面

因為你只是聽了,課程其實是 知識和技能的結合體,你看了聽了只是接受了這個知識,腦袋裡有了印象,缺乏的是動手,只有動手做出來的才算是技能學到了。知識和技能相結合才會產出能力,你的能力決定了你的發展路線和發展高度。

⑧.寫體驗報告,競品分析之類的總套框架,格局看似大但其實內容沒有自己的思想,感覺只是翻來覆去說一些表面的東西。

你需要時刻明確牢記,文檔和報告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準確無誤並且方便地向別人傳達你的信息。

至於格式、框架啊都是浮雲,當你能夠真正將你的信息完整、清晰、準確傳達時,無論是ppt還是word甚至是一段語音,都是最好的選擇。不要可以去追求表面的東西、實質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⑨對於產品新人來說,每天的學習時間應該怎麼分配,是較多精力投入於學課程,看論壇之類還是留多一些時間思考

如果你是愛讀書的人,把京東上產品經理關鍵詞搜索到的圖,前20本都讀一遍,認真讀一遍,讀完後你的認知和見解至少比現在高2個層級。

如果不愛讀書也沒關係,找個產品經理網站,在他上面閱讀500篇文章(不要擔心500片花費不了你1周的時間),你要認真的讀,讀完後自己快速會議一篇文章的記憶,並寫下來,500篇後,你發認知也會提升2個層級。

思考,是建立在你有足夠的見識和認知之上的;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見過用過iPhone,再怎麼思考也無法提升他在iPhone上的app產品設計能力。

見識是開源,思考是沉澱,足夠大的池子才能夠沉澱足夠多的內涵。

回到題主里看,保持每天讀10篇文章、然後多把玩APP、多想想自己最想做什麼(要具體的 城市、行業、公司、職位、以及如何達成的路徑)。

⑩.想知道像網易,騰訊這樣的公司所希望看到的做產品的「天賦與潛力」具體是指什麼能力呢?有方法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嗎?

天賦,我不知道,我不認為我是有天賦的,因為我剛畢業之前不是做產品經理的,我是做運營的。

潛力,其實可以根據產品經理的能力要求去衡量,似乎是個可以量化的要求,比如產品經理需要:市場能力(商務溝通能力、市場分析能力、商業前瞻能力)、產品能力(用戶調研、需求抽象、產品規劃、結果導向、成本意識、專業設計)運營能力(數據分析、危機預測、營銷推廣)、關鍵能力(溝通、行業融入、技術理解、心態性格)領導能力(項目管理、教練、領袖、老大)等。

人生處處皆學問、所見所遇皆產品,可以試著從某個能力上開始可以聯繫,逐步提升。具體的聯繫步驟這裡就不細講了,大家可以自己動手搜索、或者我們私聊哈。

①. 在筆試或面試時,如果碰到毫無頭緒的題目比如「世界上有多少個鋼琴調音師」這種題,完全沒有思路,應該怎麼辦呢?

這個我也沒有思路,主要看面試官是在什麼場景下提出的吧。很多事情這類題並不是要你的具體答案,而是要看你尋找答案的過程、你的反應、你的做法、你的考慮、以及你為何會這樣做。甚至還有可能是壓力測試。

問你這個問題的面試官,應該是和音樂或鋼琴相關的公司吧。

②,平時如何開腦洞發現當前未解決的需求痛點?有什麼渠道?

首先要聚焦到行業、甚至是公司的某個產品,然後才能持續多跟蹤對比和深入的研究調查、接觸用戶,才能發現需求痛點。拋開行業就不存在痛點了。

要明白一點,產品是要解決某些人群的共性問題,解決這個共性問題就是產品的定位,而不是要解決全中國14億人的方方面面的問題,那樣的產品不存在。

③現在哪類產品(app)容易被推廣且受到歡迎?

容易被推廣和受歡迎是相對的,如果不對比我只能說色情網站是最容易且最受歡迎的,可惜在中國這個是違法犯罪。

言歸正傳,就我所經歷的來看,娛樂類的app會更容易被推廣、大家也都會收歡迎,畢竟生活很苦很累都想樂呵下,具體到產品形態的話,短視頻、短音頻似乎是個不錯的方向。

從整體大環境上看,app已經開始向超級app集中轉移,但是人們還是喜歡說小而美最好。

只要你的產品能很好的、簡單地徹底的幫用戶解決棘手的問題、剛需的問題,你的產品就會有好口碑,推廣都是順勢而為的事情。如果產品自身不行,及時通過推廣引來了用戶,你也接不住,用戶還是要流失的。

所以我們不能本末倒置,不要為了迎合好推廣而卻做產品,應該是做了好產品再去做好推廣。

④產品小白求職中,需要額外準備哪些產品相關技能?HR更看重啥?

不同行業不同公司不同HR本人是不同的要求,對於0基礎的同學我個人認為態度、好學和綜合素養比產品技能更重要。

HR更看重啥,HR更看重你要錢少、性價比高。

如果說一定要準備一些產品技能的話,可以考慮 言談溝通能力、書面答題表達能力、行業認知見識面、個人愛好潛力(一定是有利於公司產品的愛好潛力)、做過一些案例也是極好的。

⑤.做產品經理需要懂技術嗎?如果需要的話,要懂到什麼程度呢?

個人認為,需要技術。因為產品經理60%的時間會和技術打交道,試想一下,如果彼此沒有一點兒共性認知,那是何等痛苦;另外不懂技術的產品經理往往會提出很多沒法實現的需求,一次兩次三次,之後大家怎麼愉快地合作呢?

所以說,產品經理懂點技術是好的。

根據不同的方向的產品經理對技術的要求不一樣,比如做2C的產品,知道技術皮毛即可、但是做雲計算底層倉庫的產品經理,一般都要求是技術、架構師出身。

一般來講,懂到什麼程度呢? HTML看一遍、會用HTML寫網頁;SQL語言學一遍,日常常用的增刪改查代碼能看懂;計算機程序設計(比如java、php、javascript等)入門懂一點,達到聽說過、有印象的水平即可,這方面計算機畢業的同學有優勢。

當然,這些都是有了、懂了會更好,不會也沒關係,畢竟產品經理崗位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寫代碼。

吳金志,電子商務(京東商城)和互聯網教育(跟誰學)產品經理,網課《手把手教你做產品經理》創作者,圖書《京東店鋪裝修一本通》作者,域名投資(10餘年)愛好者,知乎第20360號註冊用戶,個人主頁kunkun.cn


推薦閱讀:

滴答清單產品體驗報告
產品流程圖畫法——畫出更清晰準確的流程圖
一張圖了解互聯網產品盈利模式
譯文 | 不要為用戶所求而設計產品
#8 初入行的產品經理選大公司還是小公司?

TAG:產品經理 | 產品設計 | 互聯網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