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時惜人-----淺讀我們仨
讀書的時候對現當代文學不大感興趣,盡找外國文學看了,除了蕭紅的看了一點,都沒怎麼關注。說來慚愧,開始看楊絳先生作品《我們仨》的契機,竟是去年五月份105歲的她離世,才重新關注起這個赫赫有名的知識分子家庭來。
學生時代第一次知道楊絳先生,是出於錢鍾書先生妻子的頭銜;後來記得大學室友曾為我推薦過,而我卻沒有過多關注,如今自己也有了寶寶,過上了一家三口的生活,才覺得書中內容感人貼切,字句讀來質樸卻不覺眼裡已包滿淚花。
看完《我們仨》,除了預想中的溫馨樸實感人,更多的還有心痛和嘆息。雖然楊先生沒有在文中叫過半句苦,面對生活的動蕩,一家人更多是苦中作樂,卻更叫人感到心疼:經歷著時代巨變、社會變革的一家人,始終保持著知識分子的簡單與純真。他們小心翼翼地澆灌著這個書香之家、在社會巨變中保持著作為文人的本真自我。說實話,相較回國後的艱苦動蕩,他們客居異國求學的日子反而還好過一些,而更讓人心疼的,是他們三人「走散」的情景,自己也不覺看得流淚。
我更加清晰地意識到,無論怎麼覺得自己年輕、會一直這麼過下去,時光也絕不會為誰多停留一秒,總有一天,我們每個人都會與親人走散在人生的驛站。看到這麼相親相敬的一家人,也終有竟時,特別難過,即使明知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所以,唯有更加珍惜眼前一時一秒與親人相聚相守的日子。
再者,就是老一輩大學者們治學的踏實和紮實,這是浮躁如我輩望塵莫及的。現在可能有那麼一部分人讀個名校、出國深造一下就唯恐天下不知,求學不為真才學,反而更多地去追求學術知識以外的虛名之類的東西,然而看到老一輩真正知識分子的治學態度,不免讓人深刻反思。楊先生翻譯了《堂吉訶德》、精通英、法、西班牙語,錢鍾書先生更不用說,然而對自己所做的工作,沒有一丁點驕傲和優越感,只是孜孜埋頭翻譯寫作,永遠在學習、永遠保持謙遜,102歲還能出版《楊絳全集》,這樣的人,確實稱得上「一生過得並不空虛、十分充實」啊。
楊先生夫婦的治學品格也很好地傳承給了女兒錢媛,一家三口一直都在各自的領域裡埋頭治學、苦中作樂,保持幽默樂觀的生活態度,可惜可恨的是擋不住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命運。女兒錢瑗不滿六十就先離世、丈夫第二年緊跟,留下楊先生獨自生活了18年。
所以,珍惜眼前的一切吧,這一切都不是永恆的,和親人在一起的日子,短暫珍貴得如金子一般,人生苦短,更要一步一個腳印地活紮實了,短暫的感官歡愉終是無多大價值的泡影,無論平淡或者風光,都要記得走得扎紮實實、不留遺憾。
推薦閱讀:
※內幕-韓寒郭敬明靠什麼發家?作家這碗飯應該這麼吃!
※如何評價簡媜?
※馮唐,唐缺,唐門三少是一個人嗎?如果不是,那各自水平如何?代表作有哪些?
※J. G. Ballard 在上海番禺路的故居背後有什麼故事?
※如何評價推理作家水天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