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雜誌的倒掉

過年期間一直在追看《雙零年代》。

在20世紀最初的十年,作者創辦了一本名叫《交易員月刊》的雜誌,見證了華爾街的瘋狂歲月。雜誌本身也在這瘋狂歲月里變得瘋狂:一開始是小本經營,苦苦掙扎,打造自己的媒體聲望;在獲得媒體聲望之後,雜誌基本上走上了發展之路,有投資,有收入,可始終還沒翻過盈利線。接著網路泡沫、投資泡沫蜂擁而至,這份雜誌及其所屬傳媒集團被估價1700萬美元,甚至還在投資集團的支持下去收購其他媒體。到2008年華爾街崩盤,奢侈品消費立刻崩盤,這份雜誌也就無力為繼了。

書寫得跌宕起伏,每當作者寫道,「我把自己的錢投了進去,」「我把自己養老金里的錢發了工資,」「我用自己的個人信貸擔保發了工資,」「我向我母親的個人信貸借了錢」……我的心就跟著緊張,手裡捏著一把汗,我知道這些錢可能最終都收不回來,但我很想知道最後一根稻草到底是怎麼把駱駝壓死了。最終知道了答案,我長出一口氣,作者本人也是如釋重負。他自己所有的投入(50多萬美元)全部付諸流水,但他自己的生活反而恢復了常態,他又開始陪伴女兒上下學,陪伴家人,撰寫自己感興趣的稿件;而不是陪各種投資人周旋,開會,苦苦掙扎想把雜誌維持下去。

這本書還澄清了我的一點認識:傳統媒體本身很可能真是不賺錢的,藉助自己的媒體聲譽,吸引廣告和舉辦活動是重要的收入來源。事實上,多年以來傳統媒體就是這麼乾的,然而智能手機的普及,從側面端掉了媒體立足根本——「內容」,使之無法建立足夠的聲譽,故此也就無法吸引足夠的廣告。

明白了上一點,也才有了下一點:一些新興的電子媒體,希望完全依靠消費者為優質內容付費來維持自己的運營。

在過去的幾年,我已經逐漸見證了許多雜誌的倒掉。隨著智能手機的興起,一開始,是報紙火速萎縮;接著,信息類的雜誌萎縮,再接著,浪頭打上所有平面媒體。(到目前為止,反而是最沒有時效性的書籍所受的波動略小。)

前兩天,我看到《離線》項目正式結束了。我跟《離線》的幾位編輯相熟,很早就關注Chris的知乎專欄,《離線》還是紙媒時還為他們譯過稿,寫過文。我心裡感覺一份付費電子雜誌是可以維持下去的。畢竟,我們現在非常習慣為有質量的電子內容付費了。豆瓣電子書我買過,知乎出版物我買過,亞馬遜Kindle書我也買過。

但基本上,《離線》轉為電子版後我就沒跟進內容了。一來是,epub形式很不方便,二來付費途徑真是繁瑣,我到菜市場買菜都能用微信給店老闆付錢,可《離線》竟然不支持微信和支付寶……我的感覺是,不解決支付關和獲取便捷性這一關,雜誌走不遠。果然……

這裡也有一些相關文章:

http://news.163.com/17/0207/13/CCM43QEV000187VE.html

http://www.tmtpost.com/2565806.html
推薦閱讀:

暖心故事:我希望有個如我般的人
如何用9.9元閱讀kindle電子書1年?
一本書,看看你的腦洞有多大│書訊│赫胥黎《眾妙之門》

TAG:雜誌 | 電子雜誌 | 電子閱讀 |